20歲的羅晉,29歲的姚晨,都為了這一件事崩潰

2019-12-11     木棉說


最近大火《鶴唳華亭》中,羅晉飾演的太子,成為新一代「難」神。


難就難在,羅晉飾演的太子從小就不得父親喜歡。


而金瀚飾演的大哥,則占盡了偏愛:


不想去藩地,撒個嬌就能讓父親心軟;比賽的獎品,是父親特意為他準備的。


太子羨慕大哥,與父親相處融洽,而自己突兀得像個外人。


就連他愛慕的姑娘,父親也要許給大哥。


「我愛慕的一切,爹爹最後都要給大哥嗎?」



一聲本該理直氣壯的質問,卻在出口的剎那,輕飄飄地失了底氣。


羅晉問的,不只是自己喜歡的女孩,更是自己從小渴望的父愛,到底存不存在。


玩轉權謀的太子,即使在長大以後,看到父親的偏心,還是會把自己縮成一團,哭得像個孩子。


這一幕讓人心疼,更讓人感同身受。


長大後,我們以為自己忘了,卻在一些小事觸碰下,發現自己從未放下。


曾聽一個朋友說起:


她和姐姐一起回家,吃飯的時候,發現每道菜都炒了辣椒。那頓飯她強忍著眼淚,在家人的歡聲笑語中,扒完自己的白米飯。


是啊,父母只記得姐姐無辣不歡,卻忘了她點辣不沾。


這些他們眼裡的芝麻小事,居然輕而易舉就讓我們紅了眼圈。


成年以後,面對父母偏心的那些過往,有人控訴過,有人離開了,但多數人選擇了和解。


無關胸懷寬廣,也無關道德綁架,就是突然間釋懷了。


過去已去,何必賠上未來


朋友小楓,有一對小她兩歲的雙胞胎弟弟,一個在父母身邊,另一個有爺爺奶奶陪讀。只有她是住校,沒有親人陪伴。


父母給的補償,不過是每月多些生活費罷了。


「我能理解父母分身乏術,可他們確實偏心了。」


有一次,小楓月考進了年級前十。周五回家的時候,小楓還沒張嘴報喜,就聽到父母囑咐她去親戚家吃飯,便急匆匆去看另一個不在身邊的弟弟了。


小楓知道,是弟弟又想念爸爸做的西紅柿雞蛋面了。


那天晚上,小楓沒去親戚家,而是像在學校一樣,泡了桶面,對著空蕩蕩的屋子,邊吃邊哭。


放假回家對她來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吃飯而已。可至少在學校,還有人陪她說話。


小楓以為,自己對父母偏心的牴觸,宛若堅冰一般難消,可再結實的冰也有融化的那一天。


一次家庭聚會,姑姑陰陽怪氣地提到小楓帥氣多金的前男友,大呼可惜。


小楓沒作聲,爸爸急得一把拉開椅子,臉憋得通紅,說了句小帆至今都忘不了的話:


我閨女配個啥樣的男人都配得起!


看著爸爸微微抖動的身形,小楓的鼻子酸了。


小楓說,與父母和好不是原諒,而是貪戀家庭溫情,後半生實在浪費不起。


或許被忽略,或許心有怨,但時不時出現的一些小溫暖,總會慢慢打開我們的心結。


幸福在現在,也在未來。


日子還長,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即將到來。



愛,從來都不是精準無誤的儀器


聊到父母偏心時,男友給我講了個故事。


說是一家四口,兩個孩子。


有天,父母從外面拿回三顆糖果,想著小寶前兩天生病,就多給了小寶一顆。


大寶覺得委屈,憑什麼父母多給了弟弟一顆糖。


後來,父母從外面拿回一個蘋果,考慮到小寶上次多吃了一顆糖,便把蘋果給了大寶。


小寶心裡也很委屈:哥哥有一個蘋果,而自己卻什麼都沒有。


就這樣,父母把自己有的,都分給了兩個孩子,卻被兩個孩子共同指責偏心。


沒錯,父母確實偏心,只是他們偏心的是孩子,而不是他們自己。


無論是一顆糖,還是一個蘋果,都是父母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所擁有的最好的東西。


他們不捨得吃,不捨得用,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塞給我們。


而我們計較的,不是他們有沒有嘗過,而是拿給自己的是不是少了。


契訶夫曾說過:「人們往往不會珍惜輕易得到的東西。」


是啊,我們只會記得父母偏心別的兄弟姐妹,卻忘了他們也曾偏心過我們。


於是,那些被無限放大的細節,成了我們聲討父母的由頭。


然而,父母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天平,能夠把自己的愛,精確無誤地分配給每一個孩子。


或許曾經,他們真的偏愛了另一個孩子,忽略了同樣幼小的你。


但請你相信,他們不是故意的,他們也想做到儘量公平。


父母的偏心,可能會讓我們耿耿於懷,但即便這樣,他們愛我們都勝過愛自己。


人生一路走來,父母給我們的著實有限,但他們寧願掏空自己,也要給我們。


光陰飛逝,父母易老,原諒他們的那些不經意吧!


釋懷,是說給自己聽的


前半年的熱播劇《都挺好》,賺足了觀眾一票眼淚。


蘇明玉從小就不受父母待見,說是一家五口,但她只是個編外人員。


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大哥和二哥,唯獨忘記了她這個意外到來的孩子。

大哥要出國,父母為了籌錢,二話沒說就賣了她的房間;


二哥要兩千塊錢出去旅遊,母親想都不想就同意了;


而蘇明玉想要一千塊錢報補習班,母親幾萬個不樂意;


想報考清華,又被母親百般阻撓,要求她去讀免費的師範。


大哥二哥的夢想,父母砸鍋賣鐵也要支持,而她的合理訴求,卻被父母一次又一次無視。


於蘇明玉來講,這些年對父母偏心的怨恨,百轉千回之間,早已化為一個疑問:


父母到底愛不愛我?


她以為,這輩子與原生家庭都無法和解,直到站在蘇家老宅門前:


看到年老痴呆的父親,念念不忘要給她買習題冊;


想起見著自己哭泣的母親,也曾溫柔地把她抱起。



這些年的委屈瞬間決堤,最後在一場淚水裡,蘇明玉和自己說了一聲,算了吧。


父母也曾愛過她,她亦怨恨了許久,這些誰欠誰,誰還誰的事情,在一世的親情中早就說不清了。


釋懷這個決定,與其說是給父母,不如說是給自己。


一輩子太長,心中始終保持對父母的怨懟,沒必要,也不值得。


那些怨過的人,恨過的事,終究需要一個缺口來釋放。


哭一場也好,罵一場也罷,傷害到了最後,都是愛走偏了方向。


即使我們終其一生,都沒等到父母的一句道歉,也別忘了,讓自己的後半生輕鬆過活。


別讓前半生扎進來的刺,留在後半生的每一天裡,時時作痛。


《鶴唳華亭》在微博上有個相關話題:


父母偏心是什麼樣的體驗。


許多人都氣憤皇帝:作為父親,一味地偏心大兒子。



可我看到的是一個父親,基於不同的培養態度,對兩個孩子各有側重的愛。


我們計較過父母的愛,舔舐過自己的傷,早就明白終結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釋懷。


原諒父母曾無意偏心,原諒自己曾執意賭氣,趁著父母還在,趁著兄弟姐妹常見,下次矛盾迭起,別再揪著往事不放,好好說話,心平氣和地走完後半生。


願那些曾經不被偏愛的人,早日放下執念,一覽海闊天低,感念江清月近,和過去釋懷,也和未來釋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m_D9W4BMH2_cNUgcqf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