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發展史:勵精圖治

2020-03-16     滿族文化網

編者註:@瓦剌勇士長期在他辦的2020天津滿族文化交流社(精英群)內講滿族歷史,受到大家一致好評。他將陸續整理文字資料,在這裡給大家講滿族歷史,歡迎大家發表自己意見,一起討論有關歷史問題。

2月1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

2月17發了文章《滿洲起源的傳說》,

2月18日發了文章《滿族歷史:肅慎的出現》,

2月19日發了文章《肅慎名稱以後的滿族歷史》,

2月20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初露鋒芒》,

2月2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輝煌歷程》,

2月2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黑水崛起》,

2月2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崛起》,

2月2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與中原的邂逅》,

2月2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大金國的國朝文派》,

2月2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文藝復興》,

2月27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依蘭福地》,

2月28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女真諸部雲起》,

2月29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建州女真六貝勒》,

3月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扈倫諸部》,

3月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啟運之都》,

3月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老罕王崛起,得道多助》,

3月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

3月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二)》。

3月6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日落扈倫(三)》。

3月7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劍指遼東》。

3月8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上)》。

3月9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中)》。

3月10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收腹葉赫(下)》。

3月11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虎嘯中原(上)》。

3月12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虎嘯中原(中)》。

3月13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飲恨寧遠(上)》。

3月14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飲恨寧遠(下)》。

3月15日發了文章《滿族發展史:建州神童》。

勵精圖治


滿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輝煌的歷史。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早期的部落生活人與人之間通過手勢或神態進行交流(當然包括原始語言)。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單純的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手勢交流,顯然不能適應生存發展。語言是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也是一個民族靈魂的體現。幾千年前滿族先祖用來交流的「符號」都是刻在獸皮,樹皮和石頭上。歲月的變遷讓女真人形成了獨具規模的母語——「女真語」。

早在渤海國時期,粟末靺鞨人就開始致力於語言文字的創造,渤海國也叫「海東盛國」,所謂「盛國」指的是渤海國民具有同時期周邊民族所不具備的文化。歷史上在政治經濟文化程度上達到了巔峰,根據《金史》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是勿吉。勿吉乃古肅慎之後裔。」從文獻上可以證明渤海國時期就有了文字,憲法,音樂,建築學等。可見渤海時期滿洲先祖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體系。(只可惜流傳到現在的寥寥無幾)渤海國被契丹滅亡後,黑水靺鞨因不滿遼國的統治奮起反抗。(在當時契丹人根本不把女真人當人看,認為女真人就是會說話的工具)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國,讓完顏希尹參照漢字(古代漢字)和契丹文(大小字體)創立了女真文。《金史》記載:「太祖完顏阿骨打命希尹撰寫本國文字,希尹參照契丹、中原文字(楷書),合本國語,創製女真文字,天輔三年八月,文字製成,太祖喜出望外,命令使用。」史稱「女真文」。(大金國文化初見端倪)為後期的國朝文派,文藝復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到了十三世紀,隨著蒙古鐵木真(成吉思汗)的興起,加之南宋朝廷的背信棄義,大金國被滅,元朝在黑龍江依蘭地區建立了行政機構,幸免於難的金國文人在這裡繼續生活,保留了大金國時期的文化。(但是,隨著後期的發展,前輩的離世。女真文字只有極少數人掌握。欣慰的是女真語言沒有流失,這為後世子孫再次復興文化提供了依據)。明朝中後期東北地區的女真人主要以「建州」「海西」「東海」為主體。當時「建州」和「海西」文化相對發達。(但是掌握文字的人很少,基本上都是會說不會讀寫,加之明朝和蒙古的文化侵蝕,使得女真文化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引用現代人的說法:「文化侵略是沒有硝煙的戰爭,是侵略人的靈魂的戰爭,是無形無影的戰爭。」

老罕王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夠統一女真,建立後金政權,利用三十年的時間建立起東北亞強國。主要源於努爾哈赤掌握了文化這一武器,如果早年沒有熟讀兵書及歷史文獻,成年後也不可能成就大業。

隨著建州女真的強大,文化發展迫在眉睫,公元1599年2月,努爾哈赤預以蒙古文字編成國語,命令大臣「額爾德尼」和「噶蓋」參照蒙古文創立了滿文,由於這種滿文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是一個字符代表多個發音,一個發音由多個字符來表示,非常的不方便,尤其是傳遞軍事情報)。顯然這種文字到了後期已經跟不上節奏,舊滿文必須要改進。

公元1632年,清太宗皇太極命令文臣「達海」改進了老滿文,又稱「有圈點滿文」即清代的官方滿文。文字的創立進一步強化了文化的發展,也鞏固了全體女真人的民族向心力,讓女真人深刻的認識到滿洲是個共同體,(操同一語言體系的部族皆為兄弟)。

清朝入關後,歷代皇帝把保持「國語騎射」上升到國家法制。用於鞏固政權和提高子孫萬代素養。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是滿語大發展的時期,大量的書籍被翻譯成滿文,並且傳承至今。康熙四十七年,官方出版了大型官修辭書《清文鑒》。

康熙二十二年編定《大清全書》,滿漢對照,線條分明,甚為實用。到了乾隆時期,滿文被規範化,也就是朝廷出台了權威規範,使得滿語文得到了健康發展。但是,隨著後期旗人的分散,(乾隆年間有過幾次京旗分流)使得滿洲人變為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現狀。為了更好的管理中原地區,只能將滿文作為與漢文同步使用的文字,為了適應當時的發展只好廣泛使用漢文。(當時清朝關內關外文化體制不同,相對於京師來說,盛京,吉林和黑龍江一帶滿文相對比較普及)。manju gisun serengge, manju halangga niyalmai fulehe da, yaya we bahanarakvci ojorakvngge kai.滿語是滿洲人的根本,任何人都不可以不會啊。


作者瓦剌勇士

滿族文化網原創出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jLi5nABnkjnB-0z7g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