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啊,絕望,絕望的詩詞有很多,但最絕望的詩人,只有一個,李商隱。記得前不久寫過一篇關於李商隱的文章,說了為什麼他的詩歌充滿了絕望。
安史之亂爆發於755年,李商隱生在813年,他的時代,距離盛唐已經大半個世紀,盛唐有多輝煌,李商隱就有多絕望。我們來看幾首他的詩。
《無題》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隱這首詩,全篇都在寫春天的生機勃發,開篇就說「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輕雷是什麼?二十四節氣中有「驚蟄」,就說這一聲雷啊,把冬眠的小動物都驚醒了,細雨飄下,雷聲隱隱,把作者心中的情感也喚醒了。
本來你看,春天來了,花草甦醒了,鳥蟲也甦醒了,世間萬物的生命和情感,都開始勃發,這些都是多麼美好的景象啊。
可是最後他卻說「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你可不要把那份覺醒的情感,跟花兒一樣爭著開放,因為無論你多麼熱烈的情感,到最後的下場都是「一寸相思一寸灰」,會把你的熱情,化為灰燼。
把美好撕碎給你看,絕望不絕望?
《燕台四首·秋》
但聞北斗聲迴環,不見長河水清淺。
我愛李商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他的敏感,他能從最細微之處發現這個世界的動靜。
天上的星宿,斗轉星移,這很正常,每個人稍微用心觀察,都能發現,但李商隱的敏感就在於,他不僅看到了北斗星轉,仿佛還聽到了它轉動的聲音。
北斗轉動是什麼呢?是時光流逝。
但是,時光在不停地流逝,宇宙不會停止運行,人間景象會不會因此發生改變呢?他說「不見長河水清淺」,我沒有見到長河的水有一點點減少或變得清澈,所以人間沒有一絲絲改變。
於愛情,長河就宛如天上的銀河,把相愛的人永遠隔開;於國家,長河就是國家興衰的阻礙,長河不會變得清淺,唐朝也回不到盛唐。
《暮秋獨游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如果說前面那首《無題》還有一些春天的熱情,那這首詩,就連春天都開始悲傷。
「荷葉生時春恨生」,春天,荷葉才剛剛開始萌芽的時候,悲哀遺憾就隨著春天的到來,一起生長出來了,這是悲傷的開始。而等到秋天荷花枯萎時,荷花的生命完成了,悲傷也完成了萌芽、開花、結果。
「深知身在情長在」,我不是不明白啊,只要有生命,就有情感。那你既然知道,就放下嘛!可是我無法解脫,只要有生命在,情感就無法解脫!所以,我只能「悵望江頭江水聲」。
《瑤池》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這首詩的題目用了詩文的前兩個字,實際上也是一首無題詩。
阿母就是王母,但是一個字的變動,就把距離拉近了,就好像在叫阿爸阿媽一樣,顯得親近了。阿母為什麼要把窗戶打開?打開綺窗後,她能聽到什麼、看到什麼?
「黃竹歌聲動地哀」,這句話用了典故,黃竹是一座山,據說當年周穆王駕著八駿馬車去見王母,路過黃竹山突然漫天大雪,許多人都被凍死了,周穆王為此感到悲哀,那八駿馬車一日三萬里,周穆王去見到王母,他是否祈求天神拯救人民?
所以李商隱說,如果王母把窗戶打開,就能看到人間的慘景,如果真有周穆王,如果真有西王母,那如今的世界為何還如此悲慘?
周穆王的傳說是虛幻,王母也是虛幻,這些追求都是虛幻,想要拯救人間,也是虛幻。
親眼目睹了國家衰敗,人民疾苦,卻只能追求虛幻,豈不是絕望!
這些,就是李義山的絕望,春天、星宿、神話,都是李義山的追求,但他追求的結果,都是虛幻,都是無奈,都是絕望。不僅是他個人的絕望,更是一個時代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