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 Wuhan
以洋務運動為契機建立的武漢大學,沒有錯過這片土地上每一次動盪。而本是為了懷戀家鄉的櫻花,已經成為了新世紀年輕人們的打卡景點。
「你們知道嗎,雖然我們平常是說秦漢,一般說漢是繼承了秦的遺產,後代又延續漢的體系,但實際上他們的文化是大有不同的。」
「是因為秦是法家,漢是老莊和儒家嗎?」
「這種宏觀歷史的問題確實有,但是我說的是很日常生活的這種文化。就說一個大家熟悉的,你們有沒有奇怪過,為什麼秦始皇兵馬俑之後,中國就沒有這種寫實派的人形塑像了?」
「確實,之後的人形全是寫意的,眉毛鼻子差不多看得出來就行。」
「所以理由是漢的文化體系和秦不一樣的?」
「是的,實際上漢的文化母型不是首都長安本地的關中文化,而是新王朝建立時帶來的楚文化。」
「這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所以之後的文化傳承里,楚文化不僅僅是地域性的,甚至是主流文化的重要部分,比我們想像的重要的多?」
「重要的多,而且楚文化還帶來了我們文化血脈中最重要的部分,叫不服輸。這種精神持續影響到今天,它讓我們永不停止追求卓越的步伐。」
不服周
武漢的環境位置有多好,天氣就有多極端。
多年前就有武大學子因為天氣寫下的打油詩:青山綠水神武漢,一日四季隨機換。折騰四年仍不滅,江城學子皆好漢。
這裡的天氣有多極端,人就有多不服輸。
樂觀風趣,苦中作樂也許是本地人的天賦,天氣再惡劣,活的有滋味就好。都說聽天津人說話像相聲,那麼聽這裡人說話就像聽戲,總能在話里話外咂摸出幾分堅韌頑強,豪俠仗義的綠林好漢之味。
是有根的,楚人從春秋戰國,第一個不服氣自己稱王的,秦統一天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人也是不服氣的,兩千年了還以此為傲。
時至今日,感受著它江河縱橫、湖港交織的溫潤,依舊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的「不服周」:
當小橋流水載不動今日繁忙的車流,我們便在長江上搭起九座橋,在江下挖隧道、通地鐵;當江漢關已不能成為標高,我們就去建設新的制高點
這份「不服周」激發出科技進步的靈感、解決問題的智慧,哪怕今日困難重重,明日依舊值得期待。
「不服周」,當然得做好打仗的準備,哪怕以弱御強,以小克大。
「不服周」,當然得做好吃苦耐勞的準備,哪怕環境惡劣,時間長久。
東方芝加哥
「一百年前武漢外號東方芝加哥,而芝加哥大概是城市裡的施瓦辛格,硬核的代名詞。」
這裡本是水鎮碼頭,被「中體西用」的張之洞打造成了當時中國的工業中心,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看到很多工業對城市深刻的印記。
如果是中國本土產生了工業革命,那城市的樣貌就會和這裡一樣,早在當初,孫中山當時是真的計劃把武漢打造成中國的中心,最早的工業城市,對標紐約倫敦。
雖然今天仍遠遠不能等同於紐約、倫敦這樣的國際一線,但這也讓被工業的汽笛蒸淘過的中國精英有了來自故土的濕潤。
中國精英需要知道自己是從何而來,我們的社會發展邏輯依然是建立在本土的文化之上,同時徹底的革命和多次的外來衝擊將我們生活方式的面目變得非常零碎。
這裡是百年來中國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者,既不是其他身居內陸城市那樣封閉,也不是像通商口岸一樣徹底西化。
這裡是一個維護得非常好的樣本,本地人的生活就是新中產生活演化的方向。
在這個不曾缺乏注意力的時代,中國精英以洞察前行致遠,以氣魄一路領先,這座城市和這裡的文化見證了這個故事的起承轉合,也陪中國精英們「心無所限」開啟未來的種種可能,他們是啟發人心的榜樣力量,
心無所限,不為創造偉大,只為追求更好。
百尺竿頭
三鎮不是因為工業才出現的,本是貫通關中、江漢平原、江南、珠江、雲貴的水陸交通樞紐,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內陸中轉站,不僅是貨物,當然也是文化和審美的集合。
憑藉這些優勢,武漢打響了「人才爭奪戰」的第一槍,用5年時間再造了一個人才高地。密集輸出本土精英已是常態,這裡早已經不再是「退居二線」的選擇。
常說「亂世出英雄,盛世出精英」,精英之為精英,就是要有承擔、有使命、更要秉性純粹富有智慧和尊嚴。
精英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可首先精英自己要有靈魂,中國精英是更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這早有預兆,在傳統中國,精英的概念更窄一些,對應「士」。
士,則是曾子所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是精英普世的價值觀,對遠方地平線的嚮往、對未知世界的熱血夢想、對文化根源和傳播的探索 進取之意無界,我們心無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