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粉絲向我諮詢無錫的公寓,她想買一套自己住,首付大概20萬,去天一看過了,覺得首付還是有點高,想問問我還有哪裡的公寓可以去看看。
類似這樣的諮詢還有很多,我們網友群和後台留言里,關於公寓的問題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大家對買公寓的看法不一。
有的覺得買公寓買住宅,存在著產權等諸多問題,不好賣,如果不自住,只自持辦公或出租,不能像新房、二手房那樣迅速變現,是個坑。
有的覺得多數人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有住宅感覺有了房子,公寓沒有歸屬感。
而有的覺得自己的經濟能力有限,買個公寓挺好的,自己能住就行。
……
諸如此類, 強烈要求寫寫無錫公寓市場這塊。
在這裡,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如果你們有什麼親身經歷的事兒,可以文下留言告訴我!
01
無錫公寓市場不好?
我統計了下目前無錫大概在售的公寓情況(不完全統計,如有疏漏,可以文下留言,我了解下),其實在售的公寓還是蠻多的。
區域不同,根據裝修的性質不同,價格也不一樣,最低大概6500元/㎡,最高23000元/㎡左右。至於各區域的公寓信息可以看下錶。
點擊圖片可以放大查看詳細信息
因為時間的問題,我只去踩了惠山區的華潤橡樹灣·萬象公館、太平洋城中城·天一公館、萬薈城和耘林生命公寓洋溪華庭幾個樓盤。
目前,萬象公館在賣大概30㎡的帶裝修公寓,首付五成,價格約23萬/套起。
銷售經理說,買的人大多數都是手頭上有些余錢的,首付10幾萬,月供1000多,他們覺得用來投資還不錯。
華潤橡樹灣萬象公館
另天一公館之前在公交車站廣告位上,打出「7字頭」的房源還是吸引了蠻多人去了解。
現在在賣的是毛坯公寓,戶型68㎡左右,對外的報價是8000元/平,優惠下來的話7字頭,相對來說這個價格還是蠻有噱頭的。
天一公館樣板間
而萬薈城的公寓是帶裝修的,價格大概10000元平,一房一價,我去現場看的時候,人氣蠻足,因為之前周五到周日有專享的活動優惠。
我在踩盤時遇到兩種人,一種是資金不足考慮買是用來剛需自住的,一種是手頭有錢考慮投資的。
比如,在錫工作的李女士,她自己一個人住,原本是想買小戶型住宅的,但選擇面小,新房實在價格太高,也不喜歡二手房的環境。
她承受不來,又不甘於繼續租房,覺得公寓總價低,首付也低,所以就想買套公寓,沒有考慮到以後要賣的事情。
「反正租房子每個月要交房租,我還貸款也是一樣的事,還款能接受。」李女士告訴我。
想投資的呢,也有著自己的考慮。
「房子是個不動的資產,以後肯定還會漲價的,只要這個公寓位置好,周邊生活配套好,之後新房漲價肯定也會隨著漲的,而且還不限購。」
因為只走訪了一個區域的公寓情況,在這裡不能以偏概全。
於是,我找了某個數據機構問無錫公寓的銷售情況,得到一個信息點,商業辦公性質的房源今年成交並不是很好,現在的很多數據都注水,所以具體也不太清楚。
但是,也不乏賣得好的公寓。
比如靠近安鎮地鐵口,宣稱「4天賣光一棟樓的網紅公寓」中奧城際NASN,確實賣得好。
4月首開時,推出了4.6米挑高的loft和平層公寓,建築面積約38-48平,毛坯交付,loft均價11000元/平,平層均價9500元/平,之後又加推,每每被搶。
據說,他們本來定了薈聚的廣告牌宣傳的,結果還沒來得及用上,就賣掉了。
02
2017年的公寓「生意」挺好
在這裡,我並不是說所有的公寓都賣得不好,只是像中奧這種賣得火熱的在今年只是個例。
而在2017年,那年的無錫公寓市場,的的確確是燒了一把「旺盛火」。
猶記那年,在限購政策後,公寓產品很是吃香,一反往年「弱勢」姿態,成為購房者心中的香餑餑,很多小面積的公寓銷量很高,成為樓市中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
在那一年,紅星大都匯、金科米蘭爾家公寓和中邦歡樂頌等公寓產品一一熱銷,讓彼時的無錫公寓「生意」掙得「盆滿缽滿」。
因為同區域的公寓價格往往遠比住宅價格便宜的多,於是吸引了部分資金不足的自住型剛需置業者和投資者的關注。
現在,我們很少能見到「零首付」的公寓。
但在17年年末的時候,新吳區的五洲領寓以一則「買公寓 零首付」的廣告刷屏地產圈。
效果很好,吸引了不少投資客的眼球。當時,我去踩盤時看見售樓處人頭攢動,項目推出的80餘套公寓房源,不到兩周時間就賣完。
好地段的如長江北路的萬科V+米寓,在11月底首開時推出了建築面積約26-29㎡帶裝修公寓,均價13000元/㎡,首付15萬起,當時開盤84套被搶完。
同路段的金輪星光名座生活廣場建築面積約42-50㎡公寓,總價28.6萬起,當時還推出特價7字頭,同樣受到購房者和投資客的歡迎,賣得紅紅火火。
還有中邦·歡樂頌3月中旬首次開盤就一路飄紅,7個月不到的時間,一期共731套的公寓就賣得差不多了。
濱湖區的紅星大都匯就更不用提了,建築面積約34㎡和36㎡的SOHO公寓,還打出了8字頭起的價格,對比太湖新城的新房價格優勢立馬突顯。
從2016年12月至2017年7月,以總套數1200套的成績引起轟動,按照每月30天,8個月就是240天來算,相當於每天就能賣出5套。
03
給你一些建議
隨著新房價格的走高,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公寓產品,但公寓一直是買房人糾結的話題性產品。
對此,我個人有著這樣的見解。
與住宅相比,公寓產品更加靈活,沒有那麼多的購買限制,可以自住,可以註冊公司辦公,也可以出租,並且租金普遍比住宅高。
好的公寓產品更像是理財產品,保值性更強,會帶來長期穩定的回報收益。
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黃金地段的公寓價格已經漲到鄰近住宅價格的70-80%,對於一些高階商務人士,公寓滿足了他們希望擁有傳統酒店的配套,又能提供家庭式的居室布局的需求。
在無錫,現在的房價雖沒有大漲大跌,但總價過高,同時在首付比例、貸款利率提高等情況下,住宅產品對有著剛需置業需求的外地人來說門檻仍然很高。
而剛需的小戶型公寓總價低、首付低、不限購,所以很多因政策調整而被迫調整購房計劃的購房者,或者資金不足的購房者,包括投資客轉向此類物業也不足為奇。
其實,這或許也是他們迫於高房價的「無奈」之舉(除了手頭有餘錢)。
但是,相較住宅,公寓有著產權年限低、不方便落戶、比住宅物業費高、後期交易稅費高等缺點,通過租賃來獲取回報,永遠具有不確定性。
除了特殊情況,比如濱湖萬達公寓,70年產權,幼兒園是濱湖區實驗幼兒園(總園),小學是育紅小學,當時賣得很火。
我有一朋友在2016年9月的時候買了,因為她住在西園裡,接送孩子方便,專門衝著小孩上學買的,買的時候單價8000多,面積51㎡。
用她的原話說,要不是當時為了占學區才不會買,如果自己投資的話基本不會考慮公寓。
但是如果你真的要買公寓的話,我建議,選公寓首要價值還是要在好的地段。
人流量大,有充足的商業配套,並且交通便捷,你總得生活方便,出租也好租吧。
而且儘可能的選擇品牌開發商開發的公寓,降低了開發商因為資金等問題跑路的風險。
還有,與周邊的產品相比要有稀缺性,比如在層高、梯戶比和車位比等方面的優勢。
這只是我個人的拙見,如果你有什麼想法,可以文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