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以「智聯世界 無限可能」為主題的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召開,人工智慧領域的經濟學家、企業家、戰略家、科學家、學者以及各界精英齊聚上海,探討人工智慧對產業、生活和人類未來影響。馬雲和馬斯克就「AI和人類,到底誰更聰明」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成為了大會的亮點。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信息化浪潮蓬勃而起,美國的很多未來學家關於人工智慧有很多的暢想,只是沒有技術支撐,比如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約翰奈斯比特《未來的衝擊》等。其實很多科幻電影中也反映出「到底人和機器哪個更聰明」的問題,有很多人擔心人工智慧發達了之後,機器人比人更聰明,機器人就會統治世界,也由此產生了一種爆裂的說法,「實在不行我就把電源拔了」,但是這個不是拔電源的問題。馬老師說的還是有道理的,「機器只有晶片,但人有心。」
景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胡景暉認為,從整體知識的存儲記憶,機器在程序化演進方面比人要先進,但是最重要的是人有情感,有激情,有靈感,我們也無法解釋莫扎特的音樂、托爾斯泰的小說、普希金的詩歌、列賓的繪畫,很多音樂、藝術在創作過程中是怎麼形成的。那些語言的天賦、情感的體驗、心靈的碰撞是目前AI技術遠遠做不到的,未來不是機器統治世界還是人統治世界的問題,而是人和機器之間怎麼能夠充分地互動、交流、創造,實現對人類社會最大支持的問題。
「二馬交鋒」雖然很精彩,但是可能離我們老百姓的現實生活要遠一些。那人工智慧到底有哪些應用呢?胡景暉表示,從智能家居、智慧社區到智慧城市,通過AI都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需求。
首先是智慧家居,將物聯網技術和家中的照明、空調、影音、廚房等設備串聯,通過智能化設置,安排合理的起居服務,未來甚至能通過眼神、手勢、腦電波,在沒有任何遙控介質的情況下,實現對各種家電的控制和環境的設定。
智能社區更注重的是安防,未來進出小區和房間不需要鑰匙,可能鎖匠這個職業就消失了,未來開門通過指紋、瞳孔甚至更先進的肌肉、骨骼、靜脈多維度的復合開門;社區通過傳感器、掃描儀以及大數據的監控,對煤氣泄漏、火災隱患、漏水漏電等進行自動巡檢,排除安全隱患。
智慧城市將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對天氣、商場、交通、大型活動、社會教育、醫療資源進行監控,保障安全,讓城市高效率運轉,使城市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除此之外人工智慧還有很多的應用場景,比如無人駕駛技術,語音識別、金融投資、對話機器人等目前已經都開發出來了新的產品。接下來,我們要面臨的是否有些傳統行業會因為人工智慧的產生而消失,比如說司機,未來這些人怎麼去轉崗到新的服務或者生產領域,這值得我們思考。
也有觀點認為,最先被消滅的職業不是司機而是醫生。未來去醫院看病,只要通過一滴血檢測就能進行預期的常規檢查,再通過具體的症狀、數以百萬計的大量的病人案例的大數據分析會找到一個給你最佳的治療方法,模擬診斷得出最終的結果,對症下藥,大大減少在醫院看病的時間。
胡景暉認為,未來人工智慧還有很多可以暢想的地方,我們不要悲觀地看哪個行業的終結,我們要看到人作為一個具有創新能力,自主的一個群體,怎麼才能在人工智慧環境中避免低效、重複、乏味、危險的勞動,讓我們從內心對話,從個人的興趣和意願,發揮創造性,貢獻自己獨特觀點,讓各個行業有更多的領軍人物產生。
中國在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領域,在全世界還是領先的,不管是移動支付、人臉識別系統都是領先的,未來在教育領域能不能通過機器人來傳授知識,為了彌補養老護理人員的不足,能不能通過機器人幫助老人的正常生活,這次人工智慧大會給我們提供了很多的遐想,很多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要想真正讓人工智慧逐步滲透到我們社會的生活和服務領域,更多的給我們的生活創造福祉,還需要在軟體、硬體系統、商業模式、法律法規等各方面做一系列的調整,才能夠確保人工智慧在未來讓大家活得舒心、開心。
科技時代的到來不可被阻擋,技術產生繁榮,不可否認人工智慧的價值,但是我們要捫心自問,人的核心情感和創造性貢獻很難被機器所取代,人是萬物之靈,我們掌握著這個世界的前進步伐,人的創造力、關愛精神,AI再怎麼發展機器也取代不了人類,人絕對是這個星球命運的意識主體,只是我們如何抽出時間來思考、踐行、推動。
希望中國能夠有更廣闊的全球視野,能夠有更多的AI應用場景,讓AI技術進一步地造福於我們的家庭、社區、城市,造福於我們的事業、企業和我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