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夢劇場版,就是日本動畫的「太祖長拳」

2019-06-04     電影敗家子

小時候看《天龍八部》,最燃的橋段莫過於喬峰大戰聚賢莊。他既不用少林武功,也不用丐幫掌法,憑一手基礎的太祖長拳,殺了個三進三出,何等痛快!

當然今天我不是要聊金庸,而是聊哆啦A夢,具體的說,是聊劇場版:

《哆啦A夢:大雄的月球探險記》

這部「哆啦A夢史上最好的原創劇場版」,從很多個側面反映出了日本動畫的強大:不是那種神來一筆的彪悍,而是基礎夯實、工業齊備的無懈可擊——堪稱日本動畫的「太祖長拳」。

嚴絲合縫的子供向作品

中國動畫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

國人一直以來的印象,就是瞧不起這「小孩子玩意兒」。卻不知全世界最賺錢、滲透力最深的,往往就是這些二次元的文化符號。

要知道光一個皮卡丘,年創收就超過了整個復聯。

而《哆啦A夢》也是遠古巨頭級的二次元IP。其劇場版,跟《名偵探柯南》和《蠟筆小新》,並稱日本三大系列劇場,每年都會有無數粉絲翹首以盼。

國內劇場動畫普遍粗製濫造,這麼些年,也就出了個《大聖歸來》和《白蛇:緣起》,還有第二陣容的《大護法》、《魁拔》等片,一隻手都數得過來。

比如這個「六一」,跟《哆啦A夢:大雄的月球探險記》對壘的是什麼玩意兒呢?是《潛艇總動員》和《巧虎大飛船歷險記》,倆騙補貼的垃圾。

說實話,《哆啦A夢:大雄的月球探險記》的故事仍然很老套,主角誰都不會死、最後一定是大團圓。但在整部電影的推進過程中,懸念、節奏、細節、配樂、呼應,完全達到了國內一流商業片的水準。

最初的白影是懸念,大雄為此去月球建立兔子文明;然後月球地底人出現,長壽但落後又成了懸念,引出了輝夜星人;再之後又有數次的反轉與起伏,哪怕成年人也絲毫不會出戲(嗯,出木衫的國語配音還是差了點)。

這樣的劇本完成度,對得起「嚴絲合縫」四個字,放在國內,要頂級的商業片才能擁有。用在動畫片上簡直不可想像。

而這紮實得讓業內人士汗顏的劇本基礎,才不過是日本動畫「太祖長拳」的第一式。

誠意與細節的魔鬼

說再多,《哆啦A夢》也是給小孩子看的,沒錯;但能把它拍得這麼精良,可以說是工業化和工匠精神的雙重勝利。

常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是大工業機制的崇拜者。但日本動畫不僅僅表現出了工業的高效率,還為工業品植入了工匠化的漂亮細節。

比如大決戰前那一段各自告別,角色的臉譜瞬間就有了溫度。

這有什麼創新嗎?沒有。這只是把常規的、套路的東西,執行得異常到位的表現。很自然,但我作為半個業內人士,看得十分汗顏。

這部動畫電影的驚喜程度,這部每年一次作業般的「交差作品」,迸發出的誠意,我們透過銀幕都能感覺到。

其實《哆啦A夢》劇場版前幾作風評都很一般,票房也銳減;但他們就是能頂住風口,把做了幾十年的老IP,捯飭得更上一個台階,用整體的無短板,來征服觀眾。

我們曾經也有《喜羊羊與灰太狼》,不管這東西模仿了多少外國動畫、妥協了多少節操,它卻是帶起過動畫大電影的風潮。但卻因為一直向市場妥協、胡亂增添元素,最終把自己玩兒死、現了原形。

與此同時,《哆啦A夢》等許多比「喜羊羊」老上幾十年的二次元IP,正在一次次衝擊著自己的瓶頸和難關,並未倒下,如太祖長拳般綿綿不絕。時間,會給予饋贈。

玩兒梗與內涵都點到為止

時間帶來的最顯著的饋贈,就是老IP往往自帶許多話題和梗。

還記得《頭號玩家》全民找梗嗎?有人為了初代高達騰空而起的那一剎那,去電影院四刷五刷。猜猜這又是誰的IP?

這次的《哆啦A夢:大雄的月球探險記》,吸取了前作的教訓,把老梗和劇情深度結合。粉絲看了會心一笑,路人看了也不會覺得突兀。

所以小夫喊「媽媽」、胖虎爆唱歌大殺器、靜香洗澡……等等老段子,這次都能看見。哆啦A夢也像繼承了遠坂家血統似的,關鍵時刻總掉鏈子。

搞笑藝人和明星的客串也保留了下來。還有「畫風不同」的單集俊男美女主角,照樣發光發熱,更加自然。

除了玩兒梗,這集還加強了內涵的熔煉。

你們知道嗎,藤子·F·不二雄在晚年,創作了很多「異色」的短篇科幻(SF)集。其口味之重,你很難想像是跟《哆啦A夢》、《奇天烈大百科》是同一個作者所創。

他在作品中探討人性、宇宙、時間、戰爭等終極問題,有機會推薦一觀。

這其中,「戰或反戰」是個重要的命題。在我看來,這次的劇場版最大的功績,除了把幾個原作短篇糅合進了劇本,就是很好地體現了藤子·F·不二雄晚年的部分思考。

當然,過於重口的部分被去掉了。但你們可以在自動閹割科技的永生人、AI革命、虛擬國度具象化等等環節,感受到一絲原本的重量。

結語

我們一直說日本動畫因為近年來的媚宅風而墮落了,但其整體底蘊還是強於我們很多。《哆啦A夢:大雄的月球探險記》這套太祖長拳之下,絕大多數的國產動畫都得窒息。

我們一直在說國漫崛起,但作為最終娛樂產物的動畫電影之路,才剛剛起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PnCKWwBmyVoG_1ZdDCv.html















鞏俐的《手》

20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