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被稱為「不死的癌症」。它是一種慢性疾病,通過用少量的藥物、規律的治療雖不能治癒,但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控制。
類風濕關節炎如果在病變的早期沒有及時、合理地進行治療,會引起關節的間隙狹窄、關節的變形最終導致殘疾。
類風濕關節炎
是一種主要影響手指、腳趾的慢性關節炎,是進展性的、慢性的風濕免疫性疾病。
致病因素
內因 遺傳
外因 生活環境、化學物質的接觸(染髮、吸煙等)
溫度、濕度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直接病因,只是會影響到病人的主觀感受,導致關節的症狀。生活中注意保暖,可以緩解疼痛。
診斷標準
看關節受累的部位,有沒有出現雙手對稱性的關節炎;
關節的腫脹、關節的晨僵。
小貼士
晨僵是早上出現關節的僵硬感,刷牙的時候手無法活動。
關節靜止了一段時間後,出現關節活動的障礙、不靈活,也叫晨僵。
除了關節炎的症狀外,還有一些檢查指標,醫生需要綜合在一起來診斷。
老年人才會得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從兒童到老年人都可以發病,40-60歲的女性為高發人群。
小貼士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的機制,還與雌激素的水平有關。40-60歲之間的女性處在絕經期,出現雌激素波動,會導致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不能治癒
類風濕關節炎是慢性疾病,通過用少量的藥物、規律的治療,雖不能治癒,但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控制。
如何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是以全身的藥物為主
包括口服藥物、皮下注射的藥物
口服藥的種類:非甾體抗炎類藥物
通過抑制全身的異常炎症反應,達到抗炎止痛的作用。這類藥物主要緩解病人關節的腫脹、晨僵、疼痛等症狀。
慢作用
抗風濕藥
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核心類藥物。通過調節自身異常的免疫反應,達到阻斷關節被破壞、保護關節功能的作用。這類藥物大約需要1-3個月才會逐漸起效。
生物製劑
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
使用激素是否有副作用?
激素類藥物在臨床上往往起到搭橋的意義
小貼士
搭橋:例如慢作用抗風濕藥三個月才起效,激素類藥物可在這1-3個月迅速起效,等到慢作用抗風濕藥起效後,再把激素類藥物撤下來,充分發揮兩種藥物的優點,儘量減少藥物的副反應。
類風濕關節炎VS其它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
鏈球菌感染後導致的關節的症狀。
骨關節炎
屬於退化性關節炎,主要與年齡有關,關節發病的部位也不同。
痛風性關節炎
屬於晶體性關節炎,尿酸鹽的結晶沉積到關節的部位,導致了局部炎症的刺激,引發急性的關節炎的反應。
如何確診?
關節相關的疾病都是到風濕免疫科就診
判斷患者關節炎的類型
例如類風濕關節,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診斷方面先查類風濕關節炎相關的自身抗體和自身免疫力;
評估類風濕關節炎的炎症活動度、檢查包括血沉、C-反應蛋白;
評估關節目前的狀態
關節的間隙是否有狹窄,關節功能將來的恢復情況,醫生要根據情況考慮是否拍x光片、磁共振。
民間偏方可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嗎?
民間偏方的放血治療和外敷藥物的療法可能有效果。
放血後關節的腫脹、關節的壓力減輕了,症狀也會緩解。
但這些方法只局限於關節症狀的緩解,不能阻斷關節的炎症反應以及變形,達不到最終的治療目的。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生活飲食上要注意
少接觸涼水;
飲食講究:新鮮、清淡、均衡營養。
小貼士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飲食方面不要過分控制,主張攝入較高的熱量、較多的蛋白質、豐富的維生素類。
如果合併了高血壓、糖尿病,要綜合病人的特點來進行飲食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