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之:"北上廣挺好的,但我還是喜歡曲阜

2019-10-14     網連中國

編者按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周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全國人民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一路砥礪前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歲月都留下了動人的歷史印記,每座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網策劃推出「跨越70年·中國的故事」系列報道,記者通過視頻、圖片、文字記錄下各地70年間的發展變化,以小見大,展現國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圖景,在生動的歷史變遷中感受新中國奮進的磅礴力量。

有人說,看中國歷史發展,40年成就看深圳,百年變遷看上海,千年滄桑看北京。

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看哪裡?

曲阜至少是答案之一!

作為儒家思想發源地,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曲阜積極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以文化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新中國讓曲阜古城重獲新生

曲阜是孔子故里,被譽為「東方聖城」。在中國歷史上,曲阜在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說

曲阜的歷史文化地位和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認識是直接相關的,它是一個物質載體,一個特殊的文化空間。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曲阜破敗不堪,經濟蕭條,城中道路狹窄,而且都是土路。

雖然是孔子故里,但在當時,曲阜的老百姓大多不識字,人民生活處於貧困之中,城內僅有一些自力維持生活的商店店員和小手工業者。

原曲阜文管局資料研究室主任彭慶濤是一位儒學專家,也是一位研究曲阜文物多年的文博專家。他拿出一張張泛黃的曲阜解放前的舊照片,照片上的孔府門前積滿污水,孔廟前雜草叢生,低矮的民房靠到了孔廟牆上,孔林門前的神道破爛不堪……

是新中國讓曲阜這座儒家文化綿延2000多年的文化古城重獲新生!

對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高度重視

從曲阜解放就已經開始

1948年,曲阜解放。

1949年3月1日,魯東南行政公署就批准成立了曲阜縣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

1950年3月20日,魯中南區黨委決定開放孔廟、孔府、孔林,讓群眾參觀。

1950年12月3日,曲阜全縣402處冬學同時開學

曲阜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城市面貌也逐步得到改善

曲阜有一條老街叫龍虎街,因其街東口有一眼正對東城牆根被稱為青龍的水井,街西口有一塊名曰白虎的巨石,故用「左青龍右白虎」之意取名為龍虎街。

79歲的靳立亮,是龍虎街的老人,他的祖輩從清朝時就在龍虎街居住。

靳立亮說,曲阜解放後,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建學校。那時候學校少,為了滿足大家上學識字的需求,建了兩所民辦小學;1952、1953年,又相繼辦了兩個補習班,為老百姓掃盲。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龍虎街的文化教育很有起色,出了不少大學生,孔祥雲、杜豫都是從龍虎街出來的,後來成為大學教授。

同樣住在龍虎街的趙洪玉今年75歲。5歲時,趙洪玉就失去了父親,母親一人將他們姐弟三人養大。

要不是趕上新中國這好時光,我們姐弟三人根本上不了學,識不了字!如果不識字,連孔子的書都讀不了!

趙洪玉感慨地說。喜愛書法的趙洪玉現在每天都要拿起筆寫幾個字。他最喜歡寫的是儒家經典語句,「德不孤,必有鄰;禮之用,和為貴。」「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圖為曲阜龍虎社區顏廟街。( 攝影:張博)

改革開放讓曲阜乘著春風出發

國學發展既要『登峰』,又要『落地』。也只有『落地』,才能使場子真正熱起來。

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楊朝明這樣認為。

泱泱大中華,浩蕩幾千年

新中國成立前,即便是在曲阜,能真正享受傳統文化滋潤的也只是少數人。

新中國成立後,是黨和政府大力發展教育,開展掃盲活動,才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真正普及,走進百姓中間。

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賢哲,給曲阜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滋養,而改革開放為其釋放了活力。

1984年,孔廟大成殿孔子塑像修復完成並正式揭幕。以此為契機,曲阜在孔子誕辰日策劃了「孔子誕辰故里游」活動,吹響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號角,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1989年,「孔子誕辰故里游」改名為孔子文化節,並在海內外產生了轟動效應。據彭慶濤回憶,那次來的人遠遠超出了曲阜當時的接待能力,曲阜所有的賓館都爆滿,許多人因找不到旅館而無法住宿。

大手筆的文化實踐使得曲阜人潮湧動,讀論語、看「三孔」、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國學發展的「場子」真正熱起來了!許多人開始關注曲阜,曲阜開始走出國門。

為了主動適應這種變化

曲阜加強了建設力度

彭慶濤說道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曲阜城市建設規模由原來的明故城及其周圍區域擴展到了大沂河北岸,城區面積擴大了約4倍

1994年,孔廟、孔府、孔林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996年,孔子研究院經國務院批准設立;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

2008年,首屆世界儒學大會在曲阜舉行;

2011年,京滬高鐵曲阜東站正式啟用……

談及曲阜的歷史變化,曲阜一中的年過八旬的顧國華老師說:「我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後曲阜變化的見證人了。」

他回憶,1959年來曲阜的時候,交通很不發達,只能先到兗州,然後從兗州坐汽車到曲阜。當時到兗州後,沒有去曲阜的車了,他步行走了4個多小時,才到曲阜。那時候,曲阜很小,全是平房,宮牆前面就是農田。整個曲阜城只有西關大街、東關大街、棋盤街三條街,每條街也就100來米長。去北京要到兗州,坐十二三個小時的火車才能到北京

現在曲阜的變化不得了了!

顧老師樂呵呵地說,城市高了、大了、美了!尤其是城市建築,帶有民族風格和傳統文化特色。交通方便多了,公路、鐵路縱橫交錯,特別是通了高鐵以後,從曲阜去北京只用兩個多小時就到了。

改革的春風浸人心脾!改革開放初期,我的直觀印象是:莊稼種在明故城裡,土堆、糞堆、柴草堆滿城都是。現在與過去比:翻天覆地!

說起曲阜的變化,曲阜市政協原主席趙元山感慨萬千!

圖為孔子研究院。(攝影:張代生)

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書記來到這裡考察,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按照習近平書記的要求,曲阜大力弘揚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將優秀傳統文化深入至街道、鄉村,全力打造「東方聖城·首善之區」。在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帶動下,曲阜形成了勤儉、仁孝、誠信、和諧的社會風尚,在生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走出了一條「城市發展」與「文化氣質」良好融合的獨特發展之路

「歡迎來到曲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廟的大成殿高24.8米,在老城裡所有的建築物不能超過孔廟的大成殿,寓意所有的人不能超過孔子,也是對孔子的一種尊重。」 坐上曲阜的仿古馬車,馬車夫看似很隨便的交談,卻處處熟練地運用著論語和典故。

如今,在曲阜古城,儒家文化無處不在。無論是晨練的人們、三輪車夫,還是古城裡的商店店員,都對曲阜的文化典故如數家珍,並且能把這些歷史典故運用到現代的生活當中,有理解,有傳承。

圖為現在的孔林萬古長春坊。(曲阜市委宣傳部供圖)

「孔子坐上高鐵了」

有人問我,高鐵對孔子儒學傳播有什麼意義?我說孔子坐上高鐵了!傳統文化在曲阜這麼多年的傳承,它和這個城市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城市的發展,包括科技的發展,交通的發展,對於儒學的弘揚,非常有意義!

楊朝明感慨地說。在楊朝明看來,「經濟社會和文化是互動的,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先導。」

在這座城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正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互通,同時,曲阜的經濟發展也形成了新版圖——東西兩個經濟開發區蒸蒸日上,一張文化與經濟攜手發展的藍圖正在繪就。

回顧曲阜的發展歷程,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同時抓牢「經濟」與「文化」兩大抓手,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優勢,深挖厚重的儒家文化底蘊,經濟社會發展與傳統文化的發展相互交織、互相促進,在經濟保持長足增長的同時牢牢堅守傳統文化價值觀。

文化如一杯香茗,滋養精神,滌盪心靈。文化的振興帶動產業的振興,「錢袋鼓起來」,也具備了讓「腦袋富起來」的條件。

2019年8月26日,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在曲阜成立,曲阜正以更加雄偉的姿態走向世界!

此時,忽然想起一篇文章中的話,「北上廣是挺好的,但我還是喜歡曲阜。」

圖為曲阜大成橋夜色。(曲阜市委宣傳部供圖)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中國的故事回顧

北京
山西右玉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
上海浦東
浙江義烏
安徽蕪湖
福建連城
江西南昌
河南鄭州
湖北潛江
湖南
廣西龍州
海南三亞
重慶
四川
西藏林芝魯朗鎮
陝西寶雞
雲南保山
青海茫崖
新疆石河子
黑龍江大慶
未完待續……

主編:唐嘉藝

編輯:於新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JbR0W0BMH2_cNUgTTz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