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鍾
周杰倫前兩天出了新歌《說好不哭》,粉絲跟中彩票了一樣開心,這種開心也反映在數據上。
《說好不哭》上線後,微博熱搜登頂,QQ 音樂伺服器甚至被搞到歷史上首次短暫宕機,目前該數字專輯成績已突破八百萬張,成為了QQ音樂平台最受歡迎的數字單曲專輯。
有趣的是,與單曲成績和粉絲熱情產生對比的,是這首歌眾口不一的評價。
喜歡它的人認為這首歌是周杰倫寫給歌迷朋友的,「只是分享記憶里一些簡單美好的片段,放鬆聽歌就好,為什麼一定要從音樂技巧上較真?」不喜歡它的人理由當然也很直觀,歌詞口水、旋律簡單,以及把在音樂上同樣有所造詣、同樣寫情歌的李宗盛在這個年紀寫的歌拿出來一對比,《說好不哭》確實立不太住。
現在,這首歌在豆瓣音樂上的評分已經跌到 5.8 了,評論里最高贊的一條是一個陳述句式的疑問「為什麼能毫無進步」。
在對《說好不哭》的爭議里,歌詞和立意是被討論最廣泛的兩個點。《說好不哭》在晚上 11點發布,過了幾個小時詞作者方文山就在微博上為自己和杰倫打call,說這首超耐聽的情歌,「歌詞上或許少了些場景與畫面感,詞意偏向敘事走心風格,我自己蠻喜歡」。
方文山出來解釋這一點,固然有他作為詞作者的職業敏感,但最重要的恐怕還是聽歌的人針對歌詞產生的質疑聲浪讓他有點坐不住了。
我們的聽眾對歌詞到底有多在意呢?
搞音樂的人里最愛聊天的高曉松老師在自己的節目《曉說》里提過,「中國漢族是一個重文字輕音樂的民族,自古以來詩人都名垂青史,音樂家到最後都不知道是誰,所以漢人更注重歌詞,到今天為止流行音樂都受這影響。」
他在節目裡分析,這二十年來最紅的流行音樂,都是因為歌詞好,「只要你歌詞好,你旋律怎麼順口溜,怎麼土、俗,都沒關係。」
曉松老師的後半句可能誇張了點,帶有他的個人趣味,但大部分聽音樂的人對歌詞的在意已經到了下意識的地步。
年初有一檔《我是唱作人》的音樂節目,節目上半程請來了梁博、熱狗、王源、毛不易等人,下半程請來了王以太、胡海泉、周筆暢、常石磊等人。在一眾流行音樂人里,兩個搞說唱的 rapper 都在歌詞方面吃了虧。
節目機制是兩兩 PK,大眾評審投票,某一期里熱狗在上面表演完,跟他一個屋的梁博在後方點評,說這個 rap 現場,有幾句歌詞聽不清,好在旋律足夠,表現出來是一個完整的現場。
比他更慘的是王以太,第一次演唱他選了一首用四川方言 rap 的歌,整個現場的人都一臉懵表示聽不懂他到底唱了什麼,演出結束後果然也沒多少人投票給他。於是第二次王以太吸取教訓,他把歌詞列印下來,見面就給人發一張。
聽音樂在我們這裡一定程度上就等同於聽歌詞和旋律,這件事其實給享受音樂樹立了障礙,給音樂發展也樹立了障礙。我們前段時間採訪幾支後搖樂隊,聊到了這件事,因為沒有主唱(也就等於作品中基本沒有歌詞),今年夏天因為一檔綜藝帶起的獨立音樂繁榮愣是沒繁榮到後搖身上。
但聽音樂這件事其實不該這樣,好的音樂有比出現在歌詞本、朋友圈和微博文案里更多的意義。
「從1層一路往上,派對的音樂已經響起,低頻沿著牆面鑽進人們的腳心,連靈魂也跟著躁動起來。等不及電梯一趟趟上下,有人乾脆三五結伴,沿著樓梯向目的地攀爬。一路笑鬧著經過低樓層的桌遊、文身店,踩上 trap、house、techno 的節拍,直至 TAG、NASA、HereWeGo 的門前。」
這是美國潮流先鋒雜誌 DAZED 中國版里描繪的成都保利大廈。從 13 年到 17 年,這個被稱為「魔方大廈」的地方是成都乃至整個四川規模最大、聲名在外的亞文化基地,這棟樓里承載了無數年輕人與音樂的碰撞。
在這裡,電子音樂和 trap 風格的音樂是你最常會遇到的兩種音樂。
作為電子音樂的一個分支,House music 在誕生之初就跟強調氛圍、躁動的舞廳場景緊密相連,因為是從迪斯科音樂的沒落背景中長出來的,House music 本身就承載了迪斯科音樂與舞曲、現場、俱樂部文化共生的關係,甚而成為了此後被聽眾追捧的一種生活方式。
能夠成為生活方式,無疑是音樂與聽眾產生的關聯足夠深。70 年代迪斯科音樂在美國俱樂部 DJ 播放唱片的手中逐漸成型,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迪斯科音樂一度有壓過傳統搖滾樂的趨勢。
1977 年一部《周末夜狂熱》正式把這種在地下、俱樂部、酒吧里的音樂引向主流,從美國到歐洲,迪斯科舞廳也開始出現,唱片公司紛紛與俱樂部 DJ 合作,邀請他們創作音樂,看中的就是這種音樂與聽眾產生的直接關聯。
那段時間不少搖滾巨星都嘗試出過迪斯科風格的歌曲,David Bowie,Pink Floyd,皇后樂隊,老鷹樂隊,滾石樂隊......但物極必反,就在同時反迪斯科運動也開始興起,搖滾樂迷認為「disco sucks」,還有人認為迪斯科音樂是黑人音樂,以及其與同性戀文化頗深的淵源也招致恐同群體的反對。
1979 年 7 月12 日,反迪斯科群體在芝加哥 Comiskey 公園球場舉行的燒毀迪斯科唱片行動是這場運動的高潮,此後迪斯科音樂消失在了美國主流視野里,隨之而起的是將迪斯科音樂分解出的 electro,house 和 techno 等。
有 House 音樂之父稱號的 DJ Frankie Knuckles 在芝加哥的 the warehouse 里把迪斯科和靈魂音樂融合在一起,再加入循環的4/4拍,打出了 house music 的前奏,俱樂部文化續上了。
在這些音樂里,人們脫離了「聽歌」的框架,真正達到了與音樂的融合,在其中揮灑情緒、與節拍互動,樂曲為人們營造的是一個半封閉式、可以完美沉入其間的氛圍,聽的人當然也沒有辜負這種氛圍。
到現在,隨著新興技術和各種流派的發展,電子音樂風靡全球,在國內也有眾多擁躉。
這兩年,電子音樂成了青年人的周末必備,提到中國獨立電子音樂就會立刻被想到的 Howie Lee 也越發受到關注。Howie Lee 的音樂有極強的東方韻律和個人特徵,他跟幾位 DJ 共同組成的派對組織 Do Hits 已經成了國內最有影響力的跳舞者天堂。
從做樂隊到做電子音樂,Howie 始終都是希望音樂能給「像我們這種孤單的人一個舞台」,在這裡他們交流、分享、互相理解、在音樂里同步彼此的情緒,在同一個空間裡享有更純粹的音樂體驗。
而這種強調參與感的音樂體驗對聽眾的吸引力也是只增不減。同樣誕生在美國 70 年代的 hip-hop 音樂其實就是人能跟音樂發生多少關係的完美印證,從只是跟隨 DJ 節奏的露天聚會到伴著節奏開始說唱、battle,音樂與聽眾互相激發最終創造出了當今全美最受歡迎的說唱音樂。
這種感召力破除邊界,在這幾年台灣、香港流行音樂退潮後,隨著幾檔節目的聲勢牢牢占據聽眾的注意力,hip-hop、電子音樂、搖滾樂,無一例外都跳出了歌詞和旋律的框架,從各種角度調動聽眾的情緒參與。
若干年前在歌詞本上摘抄下長長一段,捧著本子默默回味的場景已經過時了,如今聽音樂不僅要構建精神歸屬,還要找到身體自由。
前段時間 FIRST 青年電影節如期在青海西寧舉辦,7 月 27 號晚上,在市中心最繁華的唐道637下沉廣場有一場特殊的活動。
人群露天而坐,個個都戴著眼罩,接下來他們將會「觀看」一場現場演出。這是一場封閉感官的音樂演出,從《馬賽克少女》的配樂師張薦到小河再到花倫樂隊,在封閉了視覺的空曠場地里,樂聲就從每個人的耳朵里飄過。
這是 MOO 音樂和 FIRST 電影展共同做的一次探索,希望能把聽眾帶回到沉浸式的音樂體驗里。
這種體驗是 MOO 音樂希望達到的。從現場抽離,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聽眾與音樂的交集最多的還是發生在手機里、在音響里、在音樂 APP 里。
但在過去幾年裡,在線音樂產品的比拼一度變成了版權曲庫的數量攀比,這是一件無趣的事。而MOO 音樂希望做到的,就是用最直觀簡潔的方式帶給聽眾純粹的音樂體驗,讓聽者與音樂的連接更緊密。
打開 MOO 音樂,你就會發現這種體驗是全方位的。
第一個特點是沉浸式的體驗,在 MOO 音樂里,流淌出來的音樂不僅是聽覺上的,還加入了視覺元素。設計者給每一首歌都安排了一張氛圍感十足的壁紙,有深海中透明的水母、有瀰漫煙霧的音樂現場、有在黑夜中被照亮的一片森林......
這些壁紙配合著歌曲的意境,讓整首歌更動人,就在這一張張意韻十足的背景紙上,歌詞隨著歌曲的播放一段一段地出現。沒有歌詞的時候,在畫面大塊的留白里,隨著樂曲音浪轉換的波形在下方有序振動。
這個視線範圍內,沒有雜七雜八的信息干擾,聽音樂的人能更專心的沉浸其中,聽得久了,自己仿佛也處在畫面里那片乾淨冷冽的森林中,音樂聲伴著風聲從耳機里進入,是一種純粹而專注的聆聽感。
從這一大片畫面留白里劃到右邊,MOO 音樂為聽眾留出了極簡風格的入口和介面,黃黑相間的主色調下,搜索功能在最醒目的位置,其下就是放給聽眾們以音樂會友的歌單。就這兩項,已經能夠完美切中當今聽眾的需求:在音樂海洋里碰到屬於自己的那份驚喜、在歌單的世界裡牢牢鎖定自己中意的。
就在最近,MOO 音樂更新了版本,最新的 1.6 版本增加了「開放式歌單」,還升級了前一版中的「歌單故事」,讓聽眾能夠全方位參與其中,為樂迷們帶來雙向分享和溝通的機會。
打開新版的 MOO 音樂,就能看到涵蓋各種音樂風格的歌單:獨立搖滾、國風、電子音樂、當代 R&B......這些歌單跟其他音樂平台的系統歌單有很大不同,除了主題和風格上鮮明的特色,MOO 音樂的歌單中還蘊藏了更多心思。
定期開放一張歌單,由編輯在每周五選擇一個話題,歌單內容可以由聽眾親自組建,跟我們以往按風格或者主題來定義的歌單不一樣,它更偏向聽眾自己生產的內容,樂迷根據每周開放的不同主題用自己覺得合適的歌曲進行填充,其他歌迷也可以在添加的歌曲中進行互動。
「歌單「這種形式,總是窺到不同人對於音樂千奇百怪的幻想。
舉個例子,有一個叫《哪首歌讓你一聽就能高興的蹦起來?》的歌單,許多用戶通過分享一些自己喜愛的歌曲與編輯來一次線上互動,無數風格迥異,質感爆表的歌曲讓你「POGO」一晚上都停不下來,樂迷們還可以相互進行評論、點贊,找到同類好友。
在 MOO 音樂里,這些「開放式歌單」成為了樂迷們的接頭暗號,同好們在這裡相遇,共同享有一次音樂世界的遨遊。
在歌單這份莫爾斯密碼之外,聽眾還可以自己選擇一首歌,用自己的方式完善具體的創作背景、主題、關聯的人物等信息,參與編輯歌曲背景故事的打造。
每一首歌曲都有創作者獨特的經歷,它如何被打磨、修正,如何被放入創作者的私人情感,如何融入創作當下的情緒、記憶,這些都是讓一首歌更耐人尋味的佐料,聽眾在某一個瞬間接收到這些信息,當然能寫下這首歌的故事、寫下自己與音樂的故事。
在這個過程里,音樂與人達成了更親密的連接,而承接這些連接的 MOO 就如燈塔一般,散發光芒,召喚著同類人:聽音樂就是聽自己,你得來這裡。
值得一提的是,MOO音樂這種簡潔大方又兼顧審美和實用主義的設計,無疑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這種風格也得到了國際認證,就在前不久舉行的德國紅點獎評選上,MOO 音樂還獲得了「Reddot Award 2019 Winner」 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