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江蘇的揚州博物館二層遊覽時,你會看到一隻精美的元朝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很多國內外的藏家見到這隻梅瓶都十分眼饞,香港的收藏家願意出三億元購買,而法國人則願意出四十億元的天價,只為將其收入囊中,但都被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斷然拒絕。但這隻梅瓶流落民間時,卻是被一位退休工人以十八元的低價賤賣出手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揚州博物館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揚州博物館藏
將梅瓶低價賤賣的工人名叫朱立恆,梅瓶是他的傳家寶。1945年曾有人向他家出18石米的價格購買這隻珍貴的梅瓶,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的一個高價了,足夠他們一家人吃上幾年的了。但朱立恆母親看來,十幾石的糧食哪有自家家傳的寶貝重要?沒有守住自家的寶貝就是對不起自家先祖!因此這次買賣自然就沒有做成。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揚州博物館藏
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 元代霽藍釉留白龍紋梅瓶
而在二十多年後的那個特殊年代,朱家人親眼目睹了太多珍貴的文物在動盪中被砸壞、燒毀,因此也開始儘自己所能保護好自家這件傳家寶。於是朱立恆母親千方百計地弄來一些墨汁塗在梅瓶的龍紋上來掩蓋原本的釉色,還用很多泥巴將梅瓶包裹住放在床下。
元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揚州博物館
元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揚州博物館藏
朱家人為了保護這件梅瓶,不可謂不盡心竭力,這些方法擋得住人禍,卻擋不住即將到來的天災。1976年揚州發生了一次大地震,朱立恆十分擔憂自家的梅瓶會在這次地震中遭到破壞,因此瞞著自己的母親和兄長,以十八元的價格賤賣給附近的文物商店。
元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揚州博物館藏
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
在那個知識普遍貧乏的年代,即使是文物商店也未能認出這件梅瓶的「真實身份」,一直將它視為清朝燒制出的瓷器,因此它一直被放在貨架上無人問津。直到上世紀的八十年代,這件元朝的梅瓶被一位來自上海外貿公司的工作人員發現,才得到揚州當地乃至全國陶瓷學術界的重視。
元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揚州博物館藏
此後來自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的多家博物館都紛紛來到文物商店,表示要收購這件寶物,但都來遲了一步。距離最近的揚州博物館已經「近水樓台先得月」,以三千元的價格將這隻珍貴的瓷瓶「請」進了自家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 元代霽藍釉留白龍紋梅瓶
隨後,揚州博物館又邀請來自故宮的馮先銘先生和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的專家對瓷器進行鑑定,這兩位專家都認為這是來自於景德鎮燒制出的元朝霽藍釉瓷器,屬於國寶級的文物。從十八元到四十億元,這隻梅瓶所經歷的並不僅僅是價格上的轉變,更是一場文化興衰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