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抄襲大戰引發的思考:論「吃瓜」的自我投射與人格修養

2019-10-22     有夢想的唐糖

生活里的任意一個場景,都可以作為個人成長的機會。

前兩天頭條掀起了至少兩場"抄襲大戰",我作為吃瓜群眾也多少也目睹了一些。在這場硝煙瀰漫的戰爭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有的人有明顯的代入感——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投射",這樣的人一般會選擇"站隊",成為某一方面的支持者,甚至義憤填膺,比當事人情緒更為激烈;有的人純粹吃瓜,對雙方都沒有明顯的傾向,但是也會對其中的一些細節有自己的觀點,比如我自己就屬於這一類;還有的人純粹看熱鬧不嫌事大,抱著"越熱鬧越好"的態度,滿足自己的偷窺欲;還有一類人屬於渾水摸魚型,借著這件事情的發酵,順便為自己打打廣告,蹭蹭流量…..

可以說,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都能折射出其背後的心理

今天這篇文章的誕生,源於我關於這次抄襲大戰的微頭條下面的一個評論——這個評論成功的激發了我的逆反,並使我毫不猶豫的進行了回懟。不過懟完之後,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情緒、心理以及查看了這位評論者的一些微頭條後,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素材, 所以決定借著這個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關於"吃瓜群眾的自我投射以及背後折射出來的人格"的話題。

1.投射:每一個吃瓜者都逃不掉的心理機制

幾乎所有的吃瓜群眾都逃不掉"投射"這種心理防禦機制。投射,是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徵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投射作用的實質,是個體將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徵推測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

投射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但是和其他防禦機制一樣,它很容易理解,但是卻很難在自己身上覺察

以本文敘述的抄襲大戰這件事舉例,來解釋一下投射。在抄襲大戰中,兩方各有支持者。其中一方是指控對方抄襲的"原告",另一方是不承認自己抄襲的"被告"。支持"原告"的群眾,實際上是將自己的感覺投射到了"被告"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在吃瓜的過程中,把自己也放在了"原告"的位置,產生了和"原告"相似的"受害感",所以,他們會對"被告"義憤填膺。而支持"被告"的群眾,則是因為代入了"被告"在還沒有被官方"審判"就被"原告"一方定罪的屈辱感和百口莫辯感,因而對"被告"產生了深切的同情,他們中的很多人對於"委屈和冤枉"非常有共鳴,所以會成為力挺被告的一方。

也許有人不認同這種說法。比如,支持原告的人,從意識層面來說,他們可能認為自己是代表道德和正義的一方,不認為自己有投射和代入。所以,如何區分呢?答案在於:情緒

如果僅僅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認知,對該次事件進行了評判,比如"看了雙方提出的論點,我比較認同原告方,認為被告確實抄襲了原告的文章",那麼情緒一般是比較平和的,它是基於理性的認知得出的結論。但如果自己情緒激動,甚至比原告還要激動,一談起此事就如同打了雞血一樣亢奮,那很可能就是自己的代入和投射了

不僅是網絡大戰,在生活中,投射也無處不在。人們常常會不自覺的(在潛意識的支配下)將自己的某些東西投射到對方身上,比如家長看到孩子早晨快要遲到還磨磨蹭蹭,因此怒火中燒,表面上看,這是"為孩子好",但實際上是將自己對"遲到所引發的懲罰的恐懼",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比如我看到一個人很"笨",怎麼說都聽不明白,因而產生了憤怒的情緒,這裡面也包含了我自己對"笨"的不接納的投射——我不允許自己笨,所以也不接納別人笨,當看到別人笨的時候,就像無法忍受自己笨一樣對別人的笨非常惱火。當然這裡面的"笨",只是自己貼的標籤而已…..

很多時候,對方的某個特質或者某件事嚴重激發了我們自己的情緒,往往是因為自己在對方這裡看到了自己的投射

事實上,僅用簡單的投射並不能解釋所有的現象,比如痛恨"抄襲者"的人,還有可能是因為"反向形成"這種防禦機制——即ta自己其實非常有抄襲的慾望,但是ta的"超我"不允許ta這樣做,所以,當看到別人有疑似抄襲的行為時,自己就跳出來充當衛道士,罵的比誰都歡,其實這只不過是想極力掩蓋自己潛意識中也想抄襲的慾望而已。

但是在本文,我們只討論投射,這是因為它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防禦機制,同時也比較容易理解。如果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對自己的投射多加覺察,就會避免很多困擾

2.評判性思維:決定了你不能做一個安靜的吃瓜群眾

在我的微頭條中,我寫到"這兩天,頭條的抄襲大戰鬧的沸沸揚揚,果然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為什麼"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實際上,這是因為生活里,幾乎每個人都有評判,或者說,人們很難徹底的祛除評判性思維,而既然有評判,就會有對錯、好壞、是非之分。有了這些條條框框的"標準",就容易"站隊",所以"江湖"就不能太平,吃瓜群眾也不能安靜的吃瓜。

以我自己舉例,雖然在抄襲爭論這件事上,我沒有任何傾向,也沒有仔細分析過"被告"到底有沒有抄襲"原告"。但是我會對事件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細節產生我自己的投射,並因此產生相應的評判。

比如說,我在微頭條里提到原告方"咄咄逼人"——咄咄逼人這個感覺,是我看了雙方的罵戰之後的感覺,在這裡面,也有我自己的投射——我對"強勢"非常敏感且反感。再比如,我在微頭條中提到一個情節:"原告"認為"軀體化"一詞,不應該是一般群眾所知道的心理名詞,只有她這種"資深心理愛好者"才應該知曉,所以,這也是她判定對方抄襲她的"證據"。對此,我也頗有微詞。之所以有微詞,是因為我依此評判對方是一個"自以為是"或者"過分傲慢"的人,對此,我有不滿。

所謂評判性思維,就是一個人有太多固化的關於好壞、對錯的評價標準,而這些標準,會給我們帶來限制。可以說,評判性思維是阻止一個人心智成熟的重要障礙。評判性思維越多的人,其思維模式越固著,越容易有"非黑即白"的幼稚的思維模式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有的人總是喜歡指手畫腳,看什麼都不順眼,這裡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ta的評判性思維太多了,評判越多,限制越多,包括對別人的限制,以及自我設限

評判越多,越無法看見和理解事物的複雜性,控制欲越強,越容易以簡單的"一刀切"的模式評判他人,活在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妄加評判之中,這樣,不但更容易製造衝突,也更容易為自己製造困擾。

3.主觀臆斷:製造吃瓜衝突的罪魁禍首

不管是吃瓜還是日常生活,引發人際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有很多認知的歪曲在貝克的行為認知療法中,主觀臆斷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認知歪曲。它是指缺乏依據的主觀的武斷推測。

事實上,認知歪曲的幾種形式,背後都有深層次的聯繫。在這裡,我們僅討論主觀臆斷這一種。

舉個例子。在那個引發我寫這篇文章的評論者身上,我就看到了很多主觀臆斷的成分。比如她說"沒有抄襲你的,你當然覺得強勢了,把你的抄襲了,你就不是這麼風輕雲淡了",再比如,她說"人家的文章寫的好有人抄,你的文章沒人抄證明你寫的一般般,嫉妒只會讓人沒有理智,不是嗎?沒人抄的小白"。

這位評論者表達的內容里,有很多自我的投射,也有很強烈的主觀臆斷的色彩。比如她說我如果被抄襲就不會風輕雲淡,這個結論本身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只是基於她自己的經驗、投射得出的對我的判斷。

主觀臆斷和評判性思維有密切的關聯。評判本身是一種基於自己主觀認知得出的結論,而主觀臆斷也是如此。只不過主觀臆斷更會將"自己的想像"當成現實——這是一個很麻煩的認知問題。

我去翻看了這位評論者的頭條,她是支持"原告"一方的。在她的論據中,我看到這樣一段話:"請問一個20多年前的電影(註:這部電影是《那山那人那狗》),一般人都不會去看也不知道這個電影,你不看別人的文章怎麼樣知道這個電影的?還有,這個電影網絡上已經沒有電影資源了,你又是在哪看到的?"

如果稍微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注意,是批判性思維,而不是評判性思維),就會知道這一點作為論據是絕對不成立的。因為它經不起任何的推敲,"一般人不會去看也不會知道這樣的一部電影"——這樣肯定性的結論完全是出於自己的主觀臆斷。

被告方到底有沒有抄襲在這不做討論,我只想說,這樣的一種思維模式很有問題。把自己的想像當成事實,是主觀臆斷最明顯的合理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它會榮登"不合理認知"之列的重要原因。

生活中,我們也常犯這樣的錯誤。我以前舉過一個例子。我一個朋友家3歲的小孩用60度的水把烏龜燙死了,她爸爸非常氣憤,認為孩子"殘忍",並且衍生出一系列糟糕至極的想法,比如"小時候殺烏龜,長大後就會殺人"等等。但事實的真相是,孩子是認為冬天水太寒冷,想給小烏龜弄一些溫水取暖。我們可以看到,這位爸爸的想法,就是典型的主觀臆斷:以自己的認知來判定別人有罪,這是典型的歪曲認知

當一個人的人格發展不完善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不合理的歪曲認知,可以想像,當一個人帶著這麼多歪曲認知生活在世界上的時候,難免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比如在"吃瓜"的時候,就很容易和人發成衝突,然後陷入情緒,花時間精力展開激戰,消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而在生活里,也自然會製造很多麻煩和事端

4.升華:做一個高質量的吃瓜群眾

也許有人會說:你真是吃飽撐的,我們吃瓜就是為了娛樂放鬆一下,非要搞這麼多道理。對此我的回答是:你當然有選擇不看或者不接受這篇文章的權力,但是從我個人的成長經驗來說,我更願意把生活中的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當做自我反省和自我修煉的修道場,因為一個人的人格越完善,ta才有能力體驗更多的幸福

吃瓜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它背後折射出來的,是一個人的人格。所以,我想從人格成長的層面,來談一下如何升華,做一個"高質量"的吃瓜群眾。

逃離情緒的陷阱

一件事之所以成為熱議的話題,一定和"情緒"有關當我們的情緒被激發的時候,就很容易有代入感,有投射,這樣,就很容易在吃瓜的過程中偏離客觀事實,進入情緒化的表達

情緒化,是一個人的人格不完整的重要標誌

很多人用控制或者壓抑的方式來控制情緒,但是這不是處理情緒最好的方法。一個人格相對成熟的人,有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管理"的意思,是合理的宣洩和疏導,以及用正確的認知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做一個"高質量"的吃瓜群眾,首先就需要逃離情緒的陷阱。不僅吃瓜如此,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修煉自己這個能力。當意識到自己火冒三丈,陷入到情緒的陷阱中的時候,就需要有意識的抽離,覺察一下在自己這裡發生了什麼。

舉個例子。當我看到評論者說:"沒有抄襲你的,你當然覺得強勢了,把你的抄襲了,你就不是這麼風輕雲淡了"的時候,我的第一感覺是被否定和被控制,因為我自己在逆反這個問題上修煉不夠,所以,當我感覺到被控制的時候,就馬上激發了我的條件反射,我第一時間就回懟了回去,回覆說:"我發表我的觀點關你什麼事?"

從我的回答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我的憤怒,當我覺察自己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逆反,以及對"被控制"的極度敏感。自然,這也是我個人成長不夠的地方。當有了這層覺察,我的情緒就平和了很多

如果沒有覺察,就很可能會陷入到情緒之中,和對方展開一場罵戰,互相自我證白,那樣,就會陷入情緒的陷阱中。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情緒而使自己錯失目標,比如假如我本來打算做一個課件,結果因為這個罵戰耽誤了半天時間,那我就因此錯失了自己的目標。錯失目標,會令我們的生活變得糟糕和低效。所以,從某種角度說,提升自己"不陷入情緒陷阱"的能力,是一個人個人成長的重要方面

尊重客觀事實,擁有灰度思維

與其說做一個高質量的吃瓜群眾,不如說做一個人格更為健全的人。祛除自己的很多不合理認知,是完成一個人自我成長的重要方面。

非黑即白,也是不合理認知的其中一種,而且在生活中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也不在少數。事實上,任何事物或者人性,都是複雜的,有很多事情,在法律的層面需要被判刑,在道德的層面可以被唾棄,但是在人性的合理性方面,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就像一個殺人犯,他會因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他行為背後的內容。存在即合理,這絕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

在吃瓜的時候,很多人抱著"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像一隻鬥雞一樣和自己的對立面決一死戰,這裡面有很大程度的原因,是缺少灰度思維也就是除了使用"對錯、是非"這種簡單的評判標準之外,還有能力看到事實的全貌,有能力看到一個事情更多的維度和視角,看到事情本身複雜的一面的思維能力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和一個朋友吃飯,他提到自己的孩子罵姥姥這件事,說,不管老人怎麼樣,小輩罵長輩就是不行,所以就得揍他。

在這件事情上,他是用一個固定的標尺來衡量孩子的行為,但是卻看不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後的需要。所以,我必須再說一遍:行為背後是情緒,情緒背後是需要,需要背後是認知,認知背後是經驗

因為只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為是否正確"之上,就缺少了共情孩子情緒的可能。所以,當我跟他說:"孩子的行為可以被規範和引導,但是孩子的情緒需要被接納和允許"的時候,他完全聽不進去。

孩子罵姥姥的行為是不恰當的,但是孩子為什麼要罵姥姥?我想肯定是有原因的。他的憤怒和委屈有沒有被家長看到?如果被看到,他會怎樣?還有,他以"罵人"這種形式,想表達的是什麼?

其實我們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來,罵人這個行為,要表達的是孩子的憤怒或者委屈的情緒。罵人這個行為的確不妥,但是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孩子用更為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不允許孩子憤怒,或者直接對行為進行處罰。

同樣的道理如果用在吃瓜這件事上,就可以幫助我們從簡單的"站隊"發展到更為"高級"的吃瓜。比如看看雙方的論點,論據是否詳實,邏輯上是否連續,背後的心理是什麼?各自有什麼合理性?從雙方的態度上可以看到他背後的動機是什麼?等等

如果再"高級"一點,還可以"以自己對這件事的反應"為鏡像,看到在自己這裡發生了什麼?覺察自己的人格有哪些需要成長的地方

寫在最後:篇幅限制,所寫的非常有限,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有"自我覺察"的能力,就可以長出一副"心理學頭腦",換一個角度看待世界,而不拘泥於陷在是是非非和糟糕的情緒中。個人成長是一個終身話題,我們都在路上。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CnbH24BMH2_cNUgZa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