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石頭不能發光,在這裡搖身一變,成為名硯

2019-08-18   文藏

筆墨紙硯作為我國出現最早的文房,其自身所攜帶的文化氣息經歷了數千年的沉澱,愈發厚重。

唐紅絲石箕形硯

即便如今社會已經進步到如此境地,電子產品層出不窮,筆有電子筆,書有電子書,交流甚至連最基本的字都不用打,直接發語音就可以,但是最初的筆墨紙硯卻始終沒有被捨棄,依舊有一部分人在堅守著,在感受著這段歷經了千年風吹雨打的文化。

唐代箕形硯

硯台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其重要與否自然不必說,不管是古人揮毫潑墨還是現如今一些人練習書法,他們對於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研出墨汁本身的成色以及墨汁的濃稠度是否恰到好處,都會對即將產出的作品產生重要的影響。影響這些因素的原因有很多,墨本身的品質固然重要,但是研磨所用到的硯台起到的作品也是不容忽視的,好墨配好硯,才能研出最好的墨汁。

端硯

硯台在我國是最傳統的手工藝品之一,因其在當時的社會上屬於流行物品,所以在工藝方面發展迅速,工藝水準也非常高。

菱葉縈波荷 端硯

硯台在出現初期,形態非常之原始,就是一塊簡單平直的石器,到了漢代時期,在硯上出現了雕刻等加工痕跡,甚至還給它配上了一套系統的配件,有蓋子且低端多了足,南北朝至隋朝時期的硯台造型變得多種多樣,出現了圓形瓷質的硯台,足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呈三足或者多足。

木紋澄泥硯

唐代是歷史上的一個盛世,在這段時期詩詞得到空前發展,伴隨著的是硯台等文房的進一步演變,箕形硯台成為當代最常見的硯台形式,整體形狀就像是一個簸箕,硯台的一端落地,另一端用足作為支撐從而保證硯台的穩定性。

清 汪恭款如意歙硯

唐朝之後宋朝文人之風極盛,硯台的造型更加多種多樣,與此同時硯台發展歷經秦漢魏晉,至唐時期發生了重大轉折,全國各地相繼有各種石料被發現,人們發現這些石料更加適合作為製作硯台的原材料,所以唐朝時候,社會上流通的大多是以石為主的硯台製作,而且在發展過程中有幾類硯台品類優勢逐漸凸顯出來,久而久之成為了古代硯台產業中的領軍人物。

這些佼佼者中又以山東紅絲硯、廣東端州端硯、安徽歙州的歙硯以及甘肅臨洮的洮河硯最為有名,被稱為當時的四大名硯。清朝末年,山西澄泥硯風光無兩,於是自然而然的被併入四大名硯中。

清早期 雕竹節澄泥硯

而今,硯台對一些喜愛書法的人來說仍是愛不釋手的物件,偶爾研一盤好墨,提筆揮斥方遒,也是頗有一番意境在裡面,至於一些流傳下來的歷史名硯,則更適合作為收藏產物,閒來無事拿在手裡摩挲,感受古代文人的氣息,也不失為一件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