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已經將明代的五大篆刻流派說了個遍,從這一篇開始,我們開始介紹清代的篆刻流派。任何一個流派都不可能脫離時代發展突然出現,所以我們要先複習明代的流派,溫故而知新!
回顧明代五大流派
明代五大流派分別:三橋派,開派宗師是文彭;雪漁派,開派宗師是何震;泗水派,開派宗師是蘇宣。以上這三位的宗師地位最初見於朱簡的《印經》。
周亮工在《印人傳》中對文彭之後的「猛利」和「和平」兩路風格作了精到的論斷,稱汪關是「以和平參者汪尹子」實際上是承認了汪關的開派宗師地位。
秦爨公在《印旨》中稱朱簡是「以趙凡夫草篆為宗別立門戶,自成一家。一種豪邁之氣過人,不可磨滅。奇而不離平正,印章之一變也。」 這實際上是承認了朱簡的開派宗師地位。
明代五大流派之所以各稱流派,最大的原因是這五大流派各有顯著特徵,如下圖:
(五大流派的特徵)
看,實際上每一個流派的開創,都有獨到的創新。文彭是典型的傳統文人,跟他父親是一路人,他將篆刻從唐宋的工藝化特徵恢復到秦漢的古樸雅正,這與儒家的中庸雅正相協調;何震靠治印自給,生活富足,一生春風得意,遊走於邊塞將軍之間,鑿印風格的簡截猛利沖刀也異常協調;蘇宣因仗義殺人而四處逃遁,性格相對內向、所以,他的印風就相對平和、內斂;到了朱簡,因為要配合他以草篆入印的審美訴求(不切就沒了古拙感),他開創了碎切徐進的刀法;汪關以沖削切合的刀法,也促進了他將工穩雅致發展到了極致。
程邃何以成了大師
由上可知,每一個流派的宗師,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創新,我們學篆刻,也應當記牢這些創新。那麼,到了清代,第一位站出來創新的開派宗師是誰呢?
(程邃像)
是程邃,程邃(1605-1691)字穆倩,號垢道人、垢區、青溪等,歙縣人(注意,這又是一位安徽籍大師),程邃青年時離家,以詩文、書畫及篆刻奔走天下,這跟何震有點像,這是安徽人的特徵。他明末在南京住了十多年,明亡之後移居揚州。他也是當世大儒陳繼儒的學生,又與黃道周交厚,還是清初著名的戲劇理論家李漁、大學者朱彝尊的好友,可見,除了書畫名世,他還是真正的大學問家,大儒。
【注】清代1644年開國,所以,程邃只有後半生生活在清代,他的篆刻,多在後半生成就,所以,雖然他可能主觀上並不想以清人自稱(他長期以「垢道人」自號,表達的是「不事清」的志趣),但是,當我們歸類篆刻流派時,還是將他歸在了清代。
我們知道,清初的揚州,經歷了十天的大屠殺(「揚州十日」),所以瘡痍滿目,民不聊生,好在,揚州很快就迎來了一位好的行政長官,這個長官在中國篆刻理論史上很有名,他就是周亮工,《印人傳》的作者,順治三年的淮揚海防兵備道參政,正管揚州。
(周亮工)
周亮工到揚州之後,立意恢復民生,因此「百計招徠,請以垣鹽還商,俾失業者咸復其舊,諸商麟集,請削舊餉,行新鹽,盡蘇商困,課日以裕,國家元氣賴焉」(周亮工《賴古堂集》附錄,周在浚《行述》)。正是因為這種政策,揚州恢復了經濟的繁榮,也由此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程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揚州的。
當時的篆刻界,尤其是揚州的篆刻界,大家還是沿著文彭、何震的路子在走,陳陳相因,漸漸已失去活力,程邃的到來,為篆刻帶來了新的元素。
我們先看周亮工在《印人傳》里是如何評價他的:
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數見不鮮,為世厭棄,獨王(世貞)、李(攀龍)而後,不得不變為竟陵也。黃山程穆倩邃以詩文書畫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變文何舊習,世翕然稱之。(《印人傳·書程穆倩印章前》)
然欲以一主臣而束天下聰明才智之士,盡俯首斂跡,不敢毫有異同,勿論勢有不能,恐亦數見不鮮。故漳海黃子環、沈鶴生以《款識錄》矯之,劉漁仲、程穆倩復合《款識錄》大小篆為一,以離奇錯落行之,欲以推倒一世,雖時為之歟,亦勢有不得不然者。」(《印人傳·書<黃濟叔印譜>前》)
我們可以得到這些信息:1、程邃並不是職業印人,他主要是詩人書畫家;我們現在還可以見到他的繪畫作品,如圖:
(程邃的扇面畫)
2、當時的印壇,文、何影響甚巨,能跳出他們的影響並不容易,會不被人接受,會受排斥。
3、程邃的出現是必然的,因為一種印風發展到極致,就意味著舊的流派的衰微,同時也意味著新的流派的誕生。
程邃不是職業印人,所以他能夠不受世俗的影響,別開新面;程邃有非常高的文化修養,所以才有可能大小篆通識並融會貫通,並將之用於制印。
程邃的作品
還是來看看程邃的作品吧,因為作品最說明問題。
(黃道周印、徐旭齡印)
我們看,這是兩方漢白文印式的迴文印,程邃沒有走向何震奔逸猛利,而是完全依照漢法,因此作品沉著端凝,淳樸厚重。2016年西泠秋拍也上了一方程邃的白文印作品鄭簠之印,如圖:
(2016年西泠秋拍程邃作品:鄭簠之印)
如果將石料換成金屬,這實際上就是一方標準的漢印。程邃的白文印,追求的正是漢印的渾樸、大方,簡單、雅正,又比如:
(一身詩酒債千里水雲情)
這是一方多字印,仍然是漢印的風格,古樸,醇厚,簡直就是漢(新)白文多字印的翻版。當然,更重要的是他的探索,如這一方:
(蟫薻閣)
印文是「蟫薻閣」,按理說,這方印的復合元素不少,右部的「蟫」用的是鼎彝大篆,隨形取勢,左部的「薻閣」兩字用繆篆,方正取勢。把這兩種體勢用於同一方印並不容易調和,為了使印面安穩,他給印面加了漢以前(包括戰國古璽及秦印)白文璽印特有的邊框。這種做法,是程邃的創舉。
以上是白文印,下面看看朱文印:
(程邃的三方朱文印)
第1方,床上書連屋壑前樹拂雲;第2方,穆倩;第3方,少壯三好音律書酒。這三方朱文印,全部以商周金文款識入印,這其實也是創舉,後世到了晚清,我們說趙之謙是「印外求印」的開創者,現在看來,其實應當從程邃就開始了這種探索。只是在程邃這裡,還沒有見過諸多的古璽印出土物,在思想上還略受漢印模鑄力的限制。
儘管如此,至少在朱文印方面,程邃探索出了元朱、漢朱之外的另一類朱文印印式。
我們再看刀法,程邃的朱文印,不僅以《款識錄》大小篆入印,他還吸收了朱簡碎刀短切的刀法,施刀輕重、剛柔、利鈍、速緩交相輝映,由此達成了作品的蒼渾古拙意韻。
(18年西泠秋拍程邃作品:保和殿大學士之章)
他的這種探索,由於面貌古拙,作品富有遠古氣息,因此吸引了眾多的追隨者,由此漸成風格,蔚然成風,漸成流派,這個流派就是後來最為龐大的篆刻流派——徽派(也稱皖派)。
徽派是構成最為複雜的流派,很難用短文介紹清楚,下面我們只簡單說說徽派的南北宗,因為這跟程邃密切相關。
徽派的南北宗
我們開始接觸程邃,意味著我們開始接觸清代篆刻兩大宗派中的徽宗,徽宗的構成相對複雜,依照張郁明先生在《論徽宗及其藝術風格之嬗變》之中的論述,徽宗應當至少包括如下圖所示的這些流派印人:
(徽宗所包含的印人流派)
與徽宗相對應的是以後我們會說到的浙宗。一般認為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用刀方法上的不同,徽宗印人一般用沖刀完成鐫刻,而浙宗印人一般用切刀完成鐫刻,但這並不到底,還有問題,因為兩個宗派在刀法上的區別並不絕對,程邃、徐三庚等雖屬徽宗,但也大量使用切刀,後面浙派的錢松實際上也大量使用沖刀。顯然,用刀法區別徽、浙,顯然並不精確。
那麼,只好按地域理解,這個「徽」,一般理解為安徽籍,最早的「籍」,本是指祖先居住或出生的地方,後衍生出祖籍、戶籍、入籍、寄籍、占籍等多種概念,跟安徽有關的印人,大多都歸入徽宗。
那麼,前面我們說的明代何震、蘇宣也是跟「徽」有關的印人,他們也應納入徽宗範疇。那麼何、蘇與程邃又如何分呢?分南北!後來的浙派大家黃易曾經這樣總結:
「畫家有南北宗,印章亦然。文何南宗也。穆倩北宗也。文何之法,易見姿態,故學者多。穆倩融合六書,用意深妙而學者寥寥,曲高和寡。信哉。」
也就是說,上圖所說的徽派,實際上指的是北宗的徽派,是程邃的徽派;前面的何震、蘇宣,雖也是徽派,實際是南派的徽宗。相對說,何震的南宗徽派,易學易上手。程邃的北宗徽派,「學似易而實難」。
程邃的徽派,遠非一個沖刀那麼簡單,它還包括了太多的文學、考古學、文字學內涵,真要學好,實在並非易事。
(【零基礎學篆刻】之1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9d0R3ABgx9BqZZIXuc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