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諾40年,袁玉蘭: 「你為國捐軀 我替你盡孝」

2019-12-14     平安渝中

40年前,50歲的袁和菊痛失獨子,因為兒子在戰場上犧牲了。她把兒子的遺像擺在了枕頭邊,暴瘦30斤,整日以淚洗面。繼喪女、喪夫後,她不得不接受喪子的殘忍現實。


40年後,90歲的老人面色紅潤,身體算硬朗。會噘起嘴孩子氣般地挑剔,說雪地靴沒有拉鏈不好穿,然後一笑就露出慈祥。從她身上,似乎已很難窺見從前痛苦和絕望殘留下的影子。


在當年,把傷痛留給時間,以此抵抗痛苦的方法其實不見效。


讓老人幸福感洋溢在臉上、如今隨時把「我享福嘞」掛在嘴邊的功臣,是誰?


是兒子的未婚妻,是精心奉養烈士母親、一句「媽媽」一喊就是40年的袁玉蘭。


一家人的幸福洋溢在臉上


投票失敗的煩惱


重慶市萬州區武陵鎮,66歲的袁玉蘭入圍2019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提名,她成了小鎮上家喻戶曉的名人。


這個面積80.7平方公里的小鎮常住人口兩萬多人,多數老人留守在家,用的是老年機,不具備上網功能。就算有,老人們也不會用——這個事實,最近讓大伙兒很煩惱。


這個月的3日~9日,2019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進入社會公示投票階段。「我們想給袁大姐投票呀,但是不曉得該怎麼投。」「你們可要好好給袁玉蘭宣傳,我沒投出去的票,別人看了肯定會替我補上。」「打心底里佩服。我心中這票早就投給了她!」


你一言我一語,樸素的村民拿出了十二分的熱情。他們拉著我,期望著能再說兩句,再講一講他們眼中的袁玉蘭。誇讚滔滔不絕,事例源源不斷,那個輕飄飄的提名者名字在此刻被拼湊得如此清晰,也被還原得如此有分量。


假媳婦 真母女


旁人不遺餘力地講,而主角袁玉蘭則有點忙。近來寒意漸生,前幾天替袁和菊洗的圍巾晾乾了,她正要往衣櫃里收。


說忙,是因為圍巾的數量。整齊地搭滿了兩個衣架,材質從羊毛到絨料,顏色從紫到紅,甚至還有新潮的黑白豹紋,足足有16條之多。「全都是袁婆婆的嗎?」袁玉蘭笑著點點頭:「老太太臭美著呢,還挑。有些是我給她織的,有些是我買的,還有些孫女給她買的。」


90歲高齡的袁和菊耳背,當年沒日沒夜的哭泣讓她的左眼霧蒙蒙的一片,至今不太能視物。「喊她吃飯聽不見,原來我愛拉她,她佯裝生氣,說我怎麼敢『打』她?我就換了個方式。」吃飯,袁玉蘭拿著飯碗跑到袁和菊耳邊叮叮咚咚地用筷子敲;這邊袁和菊剛低啞地咳了一聲,那頭袁玉蘭趕緊遞來了垃圾桶。


同一個屋檐下,40年的共同生活讓二人表現得默契十足。不知情的人,定會認為這是一對再親不過的母女。


同姓「袁」,也是「緣」。袁玉蘭把其歸結為前世就結下的母女緣分。當年那一句「你為國捐軀,我替你盡孝」的承諾背後,是跨越血緣的動人大愛。


家裡有規矩,老人每頓都吃新鮮飯


「嫁人可以,我得帶著媽」


上個世紀70年代,忠縣石寶鎮姑娘袁玉蘭和小學同學、同村小伙張宜華確定了戀愛關係。1975年,20歲的張宜華應徵入伍。兩個年輕人許下愛的諾言——退伍之時,便是成家之日。


悲劇,將美好撕碎給人看。4年後,張宜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壯烈犧牲的消息傳回。兩個女人流不盡的眼淚,體重暴減。「去開追悼會,媽飯也不吃,把遺像放在枕頭邊,醒了就坐那兒,呆呆地哭。」


替未婚夫照顧好母親的承諾猶在耳邊。不顧所有人反對,袁玉蘭頂著閒言碎語的壓力,毅然搬去和袁和菊同住。「他為國家奉獻了生命,是英雄。他的母親,是英雄母親,我也該承擔起我的責任,奉獻我的力量。」


兩個女人的家,袁玉蘭是唯一的頂樑柱。操持家務,忙裡忙外,袁玉蘭沒叫一聲苦。「我就是袁和菊的女兒,張宜華的孝,我來盡!」她的付出,最先看不下去的,是袁和菊的親弟弟、張宜華的親舅舅:「玉蘭才26歲,給她找個好婆家吧,莫耽誤了別個姑娘大好的青春。」


袁玉蘭極力反對。「我嫁人了,媽怎麼辦?」最後袁和菊也加入勸說隊伍,袁玉蘭終於鬆口,提出了唯一的要求:「嫁人可以,我得帶著我媽。」這個條件近乎苛刻,但萬州武陵鎮的彭國政欣然同意。


彭國政老實本分,至今說起和妻子的相知相遇,他憨厚一笑,認為是自己的福氣。「她是個有情有義的好女子,當年就被她的善心和孝心打動。」


不能讓媽媽操勞


袁和菊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多了女婿,還是多了個兒子。但夫妻二人的付出,她卻看在眼裡。彭國政在武陵鎮當搬運工,最初袁彭二人忠縣萬州兩地分居。彭國政往返走4個小時山路,想方設法回家。「我多做點家裡的農活,她們倆就少做一點。」1980年,女兒彭燕出生,次年兒子彭波出生,彭國政指著袁和菊反反覆復教孩子:叫奶奶。


內心的傷痛漸漸地被家長里短的溫暖撫平。1984年,夫妻倆結束分居生活回到武陵鎮。回憶起當年的日子,彭國政只說辛苦。袁玉蘭一旁快言快語地補充,「是你們想像不到的,實在是太苦。」


一家五口擠在20多平方米的小土屋內,老人帶著孫女睡一張床,夫妻倆摟著兒子睡另一張床。家裡的灶屋(廚房)是夫妻二人撿的斷磚壘成的,上有老下有小的負擔甚至讓一個女人在水碼頭扛起一百多斤重的包袱,做起和丈夫一樣的搬運的工作。


家中的農活夫妻倆很少讓袁和菊插手,洗衣做飯更是一併攬下——老人當時身體狀況堪憂。袁玉蘭說,「況且接她過來,就沒想再讓她操勞。」


後沒後悔過?這次彭國政答得很快「只是多一副筷子。如果後悔,我當初根本就不會接媽回武陵。」袁玉蘭和丈夫相視一笑,然後袁玉蘭輕輕地說了一句,「所以我說,『軍功章』絕對有他的一份。」


袁玉蘭(右)悉心照顧袁和菊(左)


細節處的孝心


冬日,家中十幾隻雞產蛋量急劇降低,每天僅有的一兩個雞蛋卻照例進了袁和菊的口中,早上愛吃白水煮的,下麵條時愛吃煎的;不管夫妻倆誰做飯,為了照顧老人,一日三餐每一餐都得做新飯。


「今年90歲了,牙口不好了。」袁玉蘭笑言雞蛋沒有白吃,「你看我媽這個紅潤的臉色,皮膚上連老年斑都沒長几個!」


「我自己也有婆婆媽,洗腳洗澡,做飯洗衣,捫心自問我都做不到他們這樣好。」68歲的向立珍是袁玉蘭40多年的老鄰居,「我沒聽過這家人吵過架,對老人,那是這個。」向立珍比出大拇指,不住地誇讚袁玉蘭兩口子的孝心、孝行。


久病床前也有孝子


袁和菊脾氣好,袁玉蘭兩口子也是耐心人。大家和和氣氣處了40年,老人表面上雖從未道過謝,但背地裡,卻不止一次地誇讚二人的孝道。她會得意地給自己的老姐妹炫耀。「吃的穿的用的,我女和女婿對我,那簡直不說了。」


生活中樁樁件件的細節,都有夫妻二人精心照料的影子。


冬天到了怕老人冷,又擔心電熱毯不安全,袁和菊取暖裝備堪稱齊全。加絨睡衣三套,孫女送的;白天用彭國政買的木製取暖器烘腳,袁玉蘭還準備了兩個電熱水袋,用途分明:一個白天暖手,一個晚上烤腳。


椅城社區書記周青瓊說:「老人家能這麼長壽,真的多虧兩口子照料得好!」,她們印象中,袁和菊唯一一次生大病,是4年前去街上看戲時不小心摔斷了股骨。住院20多天,一直是袁玉蘭陪侍病床前,老人喊痛,她耐心哄,擦拭身體,喂飯復健從不假手他人。


彭國政也沒有閒著,他負責做飯。老母雞、鯽魚換著花樣給老人補身體,連主治醫生鄧紅平都驚訝於老人的恢復速度。聽到醫生建議家屬嘗試讓老人多動,利於復健。彭國政便日日把袁和菊背出病房,再攙著她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直至出院,同房的病友誰都沒有懷疑過,這對為老人忙到腳不沾地的夫妻,其實和老人沒有任何血緣關係。


袁和菊拿著兒子的遺像,仔細地瞧


唯一心愿:帶母親掃墓


五口之家三次遷移,才搬到如今鎮上的將軍路。但不管搬到哪裡,除了始終被帶在身邊的袁和菊,牆上張宜華烈士遺像仿佛也約定俗成,一直被掛在家中進門最顯眼的位置。


因腿腳不太方便,以前愛四處溜達的老太太,如今活動範圍縮小到了家裡。平日,老人愛顫顫巍巍地踱步到照片下,仰頭看看兒子的戎裝照,微笑著說:「你,你啷個爬到牆上去了啊?」聽到袁和菊說這話,袁玉蘭忍不住眼眶發紅。「以前媽一看到照片就哭,現在,她至少笑得出來了。」


前年,戰友帶來了張宜華的墓碑照片。38年後,烈士母親總算知道兒子的歸處,那個曾經模糊的埋骨地點也終於清晰到陵園具體位置:雲南屏邊。「我現在唯一的心愿,是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帶我媽去雲南為張宜華掃一次墓。」袁玉蘭說,她們母女二人相處,老人從不跟她見外。考慮到路途遙遠和身體問題,一次遠行的要求,袁和菊從未開口提過,但袁玉蘭懂。


「她永遠是我的親人,她需要我,我也需要她。」袁玉蘭並不善言辭,她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勞動婦女。煽情的話,她說不出口。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在這片熱土上,總有人在用自己的行動告慰英靈:熱血仍在,魂不滅。


「她是英雄的母親,也是我的母親。」袁玉蘭緊緊地握著袁和菊的手,「照顧她是應該的,我們要為她養老送終,讓她享受天倫,讓她長命百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5EkCG8BMH2_cNUgn-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