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上海市場 Keep線下遇挫

2020-04-06   中國商網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頡宇星)科技運動品牌Keep旗下的三家Keepland健身房上海門店全部閉店,這意味著Keepland已全面退出上海市場。去年11月,Keep在北京市也曾關停一家Keepland。作為網際網路健身企業,線上流量巨大的Keep卻在線下「碰壁」。 流量變現困難,Keep該何去何從?

Keep線下遇挫

據悉,今年3月底,Keepland關閉了旗下三家上海門店,分別是靜安大悅城店、長風大悅城店和金橋店,這也是Keepland在上海地區的全部門店。其中靜安大悅城店為上海首店,於去年3月開業,也就是說,Keepland上海門店的最長存活時間也僅為一年。目前Keepland的門店數為十家,全部位於北京。

對此,Keep的相關負責人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公司出於門店運營效率的考慮,決定閉店暫做修整。現階段主要聚焦北京市,接下來會有持續開店的計劃。

據悉,去年11月底,Keepland就關閉了北京市朝陽區青年路達美店,當時Keep表示閉店原因是門店選址存在問題。

據了解,Keep在2018年從蘋果公司請來了有門店拓展經驗的高管李金一擔任副總裁,全面負責Keepland業務線,而官方稱李金一因個人原因已經離職。而李金一曾表示,北京地區適宜有20家Keepland,但團隊目前剛剛完成50%。

Keep的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閉店對於Keep影響不大。Keep投資方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汪天凡也對外表示,不要過度關注Keepland,Keepland目前在公司的收入貢獻不到1/10。

流量難以轉化

公開資料顯示,Keep App自2015年2月上線以來,便長期霸占了App Store中健美榜的榜首。去年6月,Keep宣布旗下用戶註冊量已有2億人,月活躍用戶數量達4000萬人。

此外,Keep也被資本看好。2018年7月,Keep已經完成了六輪融資,累計融資超過1.87億美元。自D輪融資後,Keep開始了線下擴張。去年,Keep的業務涉及了吃穿用練四個方面,不僅開設了線下健身房Keepland和線下零售店,還推出了智能硬體以及輕食,以期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

從目前來看,Keep的營收分四個部分:運動產品、廣告、App會員付費以及Keepland。其中運動產品在Keep的收入占比最大,但線下門店的盈利卻並不盡如人意。

然而,眾所周知,健身房具有「燒錢」屬性。2018年10月,李金一曾對外透露,除去房租成本,北京Keepland的運營成本較高,寫字樓整體的檔次是北京市數一數二的,使用的材料例如地膠是奧運會級別的義大利產品。

前期耗資巨大,但從目前來看,Keepland暫時還沒有為Keep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另外,受疫情影響,健身房客流量銳減,對於Keep來說,Keepland目前是一次線下的探索,但探索的成本未免太高了。

經濟學家宋清輝對外表示,從目前來看,經過一年多的迅速發展和擴張,Keep仍未解決線上App流量轉化到線下的盈利難題。

Keep將何去何從

健身行業投資人士王懷遠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Keepland閉店的原因有兩個:第一,keepland房租和人工成本高昂,但Keepland既沒有推出私教課等高毛利產品,也不辦年卡不搞推銷,相比傳統健身房,keepland 基本上沒有太大盈利優勢。

第二,App的流量雖然很大,但轉化到健身房比較困難。App和健身房兩者的目標群體無法完全重合。例如,喜歡App的用戶的主要特點是為了節省時間不去健身房;而Keepland的用戶特點是為了體驗更好的健身氛圍,不在乎花費時間,兩者的目標群體不同,所以很難產生轉化。

王懷遠表示,不止是Keep,目前市場上類似的健身App,包括如FitTime、咕咚、每日瑜伽、悅跑圈等都要面對線上流量如何轉化到線下的問題。他認為,健身App雖然數量眾多,但目前能夠打造完整生態閉環的企業還很少,大部分App都吸引了流量,但轉化成付費用戶是很困難的。

到底怎樣才能讓更多的用戶轉化為優勢的付費用戶?這是Keep們持續探索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