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斗、盜墓這個行業由來已久,在漢末時期最為盛行,甚至在曹操的軍中還設置了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等官職。他們各個身懷絕技,專門負責從事盜墓將陵墓中的陪葬品從帶出來充作軍費。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盜墓這個行業從來沒有中斷過。他們為了一己私利通過各種手法進行挖掘,給我國的考古研究和發掘歷史真相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然而在我國近代,有一個50多歲老人,在清東陵潛伏十餘年,白天彈棉花,晚上盜墓。曾親手用鋼板做成打開墓門的鑰匙,差點將皇陵洗劫一空,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他名叫王紹義,雖然他在史書上名不見經傳,不值一提。可是在盜墓行業上,他的名氣可是風靡一時。那麼他具體幹什麼了呢?
在當時那個年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為了能夠混口飯吃他落草為寇過著打家劫舍的生活。可當時百姓貧窮困苦,根本就沒有什麼油水可撈。於是,他覺得這死人的錢比活人的錢好掙。所以他便改行開始盜墓。
雖然王紹義初出茅廬,可是他的胃口一點也不小,一般的陵墓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他將目標鎖定在清東陵這個皇家陵墓。於是,他便開始蹲點與幾個同夥盜走了幾件零碎的寶物。
嘗到甜頭以後,他們靜待時機準備干一票大的,將清東陵的寶物全部據為己有。可最終他們等來的不是時機,而是孫殿英。
軍閥孫殿英帶領部隊用武力強行洗劫了慈禧墓,以他們的實力要想和手握重兵的孫殿英斗無疑是以卵擊石。沒有辦法,眼看到嘴裡的肥肉就這麼沒了。為了保命他們連夜逃走,過上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的生活。
由於王紹義做慣了賊,任何職業都沒有這個玩意來錢快,所以他看不上任何職業。他一直在清東陵一帶伺機而動想要尋找機會再干一票,可是一直都沒有機會。之前的積蓄也所剩無幾,眼看就要坐吃山空。為了生計,他只好靠給人彈棉花餬口。
就這樣,王紹義在附近的村子落戶了以彈棉花作掩護。村裡人民風淳樸沒有一個人懷疑他的身份,只知道他是一個老實巴交的彈棉花的。
他在村子裡一待就是十幾年,但是他不甘心過著這樣的生活,甚至連做夢都想要清東陵里的陪葬品。多年過去了,早已改朝換代,他覺得發財的機會來了。於是他每天都在謀劃如何進入陵墓。
終於,王紹義想出了一個絕佳的方案。首先就是得找個熟悉陵墓的嚮導,防止觸動機關。其次就是要解決守陵人。經過他的分析,這個問題好解決,如今已經不是大清朝的天下,誰會真的那麼忠於職守呢。再次,就是得有槍枝彈藥。一則炸開墓穴,二則防身。
很快王紹義的計劃便開始實施,於是他開始結交這些守陵人,每天與他們吃喝不分稱兄道弟。最後還成功地將兩名守陵人拉入到自己的盜墓團隊里。這些守陵人手裡都有槍枝彈藥,這樣後兩個問題迎刃而解。
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差一個嚮導了。很快他便找到了一個祖輩曾參與過清東陵修建的人做嚮導。後來他又找了幾個人入伙,就這樣一個盜墓團隊組成了。
他們將目標鎖定在咸豐皇帝的定陵,那附近人口少,不易被發現,而且是天子墓陪葬品肯定少不了。
當王紹義們進入定陵的時候,就被阻擋在厚厚的墓門之外。於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的建議挖盜洞,有的建議直接用火藥炸開。但是無論哪種方案都不是最佳方案,都容易被發現。
最後,王紹義自己當場用鋼板做了一把鑰匙,結果更神奇,他居然用這把鑰匙成功地打開了墓門。就這樣他們成功地進入了咸豐皇帝的墓穴,成功地將陪葬的金銀珠寶偷了出來。隨後按照約定進行分贓。
經過這次大豐收以後,他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貪得無厭,沒過多久他們又去慈禧墓轉了一圈,雖然之前已經被孫殿英洗劫了一次,但是他們依然收穫不少。
經過這兩次以後,他們越發的猖獗,甚至還拉攏不少公職人員入伙。沒過多久,清東陵幾乎被他們搜刮遍了。
當然,最終王紹義們還是被發現了,東窗事發以後誰也沒想到這伙盜墓賊的頭目居然是村裡一個彈棉花的老頭兒。各地紛紛通緝他,他從此開始了逃亡生活。
在逃亡過程中,他邊逃亡邊銷贓。終於在六年後落網。經過審判被判處了死刑,1951年3月,結束了他罪惡無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