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亞健康遇上疫情持久戰,我們拿什麼自救?

2020-08-12     地產情報站長

原標題:當亞健康遇上疫情持久戰,我們拿什麼自救?

在這個打拚的時代,誰也不敢掉隊。

馬雲鼓吹的「996福報」(996指的是早9點到晚9點,一周工作6天),觸痛了所有職場人的逆鱗,但真正敢於跳出來反對「996」的人少之又少,更多人選擇咬牙忍耐,甚至不惜「007」(007指的是一周7天24小時待命)。

你不想干,總有人願意干。於是,幾乎每個人都面臨著「內卷化」的自我消耗。

所謂內卷化,指的是靠極端壓榨自己,從而在社會上獲得少量的競爭優勢。比如一個人本可以工作8小時、運動1小時、讀書1小時、業餘愛好1小時,但由於公司要求加班,就陷入了「被迫加班沒時間運動身體變差狀態不好績效變差被迫加班」的惡性循環,這就是內卷。

現代人的生存壓力太大,誰不感覺身體被掏空?亞健康,早已成了全民問題。更何況,今年我們面對的問題更加多元化,除了常態化的過勞,還有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8月3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新冠肺炎可能永遠沒有特效藥。」這意味著,我們要與疫情打一場持久戰。

一邊是在全球已確診近2000萬人的疫情,一邊是越發頹喪的身體,這場持久戰要怎麼打?

針對這個難題,保利發展控股聯合DELOS健築人居實驗室針對全國7大區域展開調研,搜集近萬份數據樣本,整合行業分析及學術研究,發布了《2020保利人居健康生活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對當代人的健康狀況和亟待解決的痛點進行剖析,並從人居生活角度展望了未來發展趨勢。

看過這部《白皮書》你會發現,健康從未像如今這樣奢侈,而我們距離真正的健康人居生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你真的健康嗎?

對於自己的健康,很多人都有一種薛丁格式的迷之自信,只要沒病倒,就覺得自己身體槓槓的。在《白皮書》的調查中,受訪居民對健康的自我評價相當樂觀,70%的人認為自己處於「比較健康」或「非常健康」的狀態,只有6%的人認為自己「不健康」。

但我們真實的健康水平確實如此嗎?

世衛組織2019年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只有5%的健康人口。而中國社科院《人才發展報告》的數據更是觸目驚心:中國高血壓人口有1.6億人,糖尿病患者有9240萬人,超重人口有7000萬-2億人,脂肪肝患者約有1.2億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中國人罹患癌症,還有一個人確診糖尿病。《白皮書》中也指出,亞健康其實早已成為所有年齡層的共同困擾。

世衛組織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但此次受訪群體有一大半人做不到。大部分人明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問題,但還是放不下火鍋、甜食、熬夜的生活。「跑步止於買鞋」「健身止於辦卡」的迷惑行為更是具備普遍性。

你為什麼不愛動?

孩提時代,我們似乎都有用之不竭的旺盛精力,但長大成人,一個個又都成了只想躺在床上追劇的鹹魚。

其實誰都知道這樣不對,《白皮書》調研中,有74%的城市居民渴望通過改變自身行為使自己更加健康。然而在調查中,「沒時間」成了受訪者無法實現健康飲食、規律作息以及缺乏運動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嫌麻煩、重視程度不足、聽從於喜好、懶惰等主觀因素也成了我們追尋健康的絆腳石。

高度自律的人都是大神,我等凡人更願意佛系養生。我們買跑鞋,但並不跑步;買動感單車,但用來晾衣服;買智能手環,但僅限於監控步數和心率——心率都不帶超過120下的。

為什麼動起來這麼難?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社區不夠完善,匱乏的設施、太大的噪聲,都是我們邁出家門去運動的巨大阻礙。

現代人頻繁加班,導致很多人睡眠時間嚴重不足,而城市裡一日勝過一日的嘈雜環境會進一步蠶食我們的睡眠時間——覺都不夠睡,哪有時間去健身房?

站長的社畜朋友幾乎個個是「加班狗」,熬夜、吃高熱量大餐、高強度工作是基本操作,因此一個個幾乎都有健康問題。前陣子一次小聚,站長發現一位設計師老大哥用將近一年的時間減掉了60斤體重——從220斤到160斤!

細細一問才知道,老哥此前深受體重困擾,體檢時多項指標告急,他為此專門搬家換房,新房小區自帶塑膠跑道和健身房,而且健身房就在兒童遊樂區旁邊,還是全透明玻璃牆,可以一邊鍛鍊一邊看著孩子。老哥每天跑步、遛娃、健身風雨無阻。而且這個小區隔音、智能光感都做得很到位,老哥說困擾自己很久的睡眠問題也迎刃而解,褪黑素也不吃了,每天精力旺盛得很。

其實像這位老哥一樣,很多人不運動,並不代表他們真的不在意健康。《白皮書》調研結果顯示,雖然年收入是影響購房投資的重要因素,但即使年收入在8萬-15萬的剛需客戶,仍有74%的人購房時可接受100-500元/㎡的健康溢價;年收入百萬以上的,有21%的人表示願意為健康接受1000元/㎡以上的購房溢價。

同時,健康服務還能提升物業管理費價格。調查顯示,有超過47%的住戶表示願意為健康服務接受1/5以內的小幅物業管理費的提升,另有36%的住戶表示願意接受1/5到1/2的中等幅度提升,只有9%的客戶不願繳納額外的物業費用。

因此也可以看出,健康社區的效益得到了當代人的認可,能在客群中實現較大範圍的溢價。

如何與疫情打持久戰?

前面說了很多,圍繞的都是當代人的基本日常,但今年情況不同以往,新冠肺炎疫情這隻「黑天鵝」盤旋不去,給我們本就不易的生活帶來了新的難題。隨著疫情進入常態化,國人對於房子、社區、物業都有了新的思考和更高的追求。

近些年我國的住宅產品普遍強調健康理念,潔凈的空氣和水源、適宜的溫度濕度等基本健康需求多數得到了滿足,但在2000年後建設的小區里,仍有高達92%的人認為,自己的社區存在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在疫情的映襯下,越發令人難以忍受。

此次疫情,讓很多人了解了氣溶膠傳播的風險,《白皮書》中對此也有提及。站長此前也曾撰文介紹過,非典期間香港淘大花園因污水管傳播病毒,導致321個人感染。據站長了解,部分房企對這一問題很重視,在開發設計時也想了對策,比如干區取消地漏、濕區地漏優化管路設計,保證每個用水器具都通過水封裝置與下游排水管道隔離。

疫情期間,我們從戶外進入室內時是最謹慎的,生怕把病毒細菌帶入居住空間。因此在調研時,很多業主對於玄關加設洗手、消毒功能的需求高漲。站長本人也有同樣的困擾,因為入戶後需要穿過整個客廳才能到達洗手間,所以每次回家只能先到距離稍近的廚房洗手。而父母家的房子有外玄關,相當於室內外的過渡區,進門前可以將外套、雨傘放好,然後簡單消毒,再用相對清潔的手去開門,就從容很多。

長期居家隔離的生活,也讓收納空間不足成為大家主要的槽點,因此疫情也讓樓市明顯分化,多地大戶型、大開間甚至別墅產品的銷量都上了一個台階。

此外,疫情讓很多人減少外出用餐,轉而在家烹飪,因此洗碗機、廚餘垃圾處理機、消毒櫃等廚房家電受到更多青睞;小區封閉,導致業主對公共空間的期待值提升;物業服務更是成了衡量社區品質的重要維度,所謂「好物業能救命」絕不是一句空話。

健康社區該是什麼樣?

「抗疫」「宅家」生活暴露了以往人們未曾發現的健康痛點。隨著疫情逐漸常態化,我們意識到了這將是一場全人類與病毒抗爭的持久戰,因此也讓更多沒買房的人想買房、房子小的人想換大房子、老社區的想搬到新的智能化社區。後疫情時代,健康住宅設計改善的方向也成了房企們思考的重中之重。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懶惰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很多劃時代的發明本身就是為了讓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因此,住宅產品也應該順應人的天性,把健康融入生活場景,讓運動、娛樂、安全、便捷都變得觸手可及,這才是大勢所趨。

一個真正的健康社區,應該具備科技性和可及性,同時能讓各年齡層都有自己的領地。老人能有寬闊的場地跳跳廣場舞,並用藍牙耳機等智能設備確保不擾民;孩子可以在人車分流的環境下安心嬉戲;成人能在夜間照明設施齊備的條件下夜跑、鍛鍊。在這樣的公共區域,每個人都能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有所樂,有所得,身心愉悅,邁向健康。

同時,我們需要社區更有智慧,更值得依賴。垃圾清運、快遞收發、外賣收取等生活場景中高頻出現的活動,都要安全可靠。特別是物流代收代發服務,激發了社區更多的提升空間,比如提供帶有組合快遞櫃的入戶會客廳、超級大堂等社區配置,無接觸機器人配送等服務,是實現社區與線上服務精準串聯、令住戶享受被動便捷的最佳解決方案。

具體到家中,受訪人群也普遍渴求更優質的睡眠環境。權威醫學研究顯示,晝夜節律是睡眠作息的基礎,光的強度可以調節人體中的褪黑激素。晚上暴露在光照下,可能會損害心臟功能。在此站長要多說幾句,特別是對於有孩子的家庭,更應該格外注意聲光污染。因為兒童生長激素更多是在夜間分泌,有一個前提就是需要孩子進入深度睡眠,噪音和光污染都容易引起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後果可想而知。基於「靜音」與「智能光」的健康睡眠環境的研發,將成為未來健康住宅的重要突破點。

結語

我們拚命工作,既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也是為了給家人創造更好的條件。但那些靠透支身體賺來的錢真的留得住嗎?

當疲憊成為常態,當壓力與日俱增,我們可能都試過獨自把車停在地庫,默默吸一根煙,放空片刻。但也許還有更好的選擇,比如換一個更健康的居所,給父母、孩子、自己一個更值得託付的所在。

我們都感嘆房子貴,其實真正貴的,是我們自己。

正因如此,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了健康,付出金錢和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uyn4nMBd8y1i3sJku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