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我讓學生自讀文本,探討兩個問題,學生與文本有直接的對話;我把我個人的解讀結果交給學生,思維的碰撞可能更完整、更深入。時間的問題,還沒來得及把學生的作業整理出來,與我個人解讀結果進行詳細比較,但從批閱作業的感受來看,學生的解讀與文本的粘合度不夠,視角狹窄。如果通過與我的解讀結果相碰撞而使他們產生了新認知,我想教讀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教《琵琶行》,我讓學生先自行解讀,思考兩個問題:
1.「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說了誰心中無限事?「無限事」具體指哪些事?
2.白居易對琵琶的音樂描寫與元稹《琵琶歌》相比究竟誰寫得好?
在學生完成這兩個解讀任務的前提下,我把我的解讀印發給他們,讓他們對比我的解讀視角與思路與他們的差別。
這樣的課可能沒有那些一問一答的熱鬧,大塊時間是靜默的,靜默並不代表師生沒有交流。
我讓學生自讀文本,探討兩個問題,學生與文本有直接的對話;我把我個人的解讀結果交給學生,思維的碰撞可能更完整、更深入。時間的問題,還沒來得及把學生的作業整理出來,與我個人解讀結果進行詳細比較,但從批閱作業的感受來看,學生的解讀與文本的粘合度不夠,視角狹窄。
如果通過與我的解讀結果相碰撞而使他們產生了新認知,我想教讀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下面是我的解讀。
普通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 必修
當然,首先,是說了琵琶女自己心中的事,同時,也須明確,她也說出了詩人心中事。可以由以下內容讀出。
1.詩歌第一節。詩人說「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難道僅僅是因為這忽然傳來的琵琶聲無比美妙,悅人心耳嗎?不是,因為,詩人是在「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的痛苦之時而深深為此打動的,顯然,琵琶女的琵琶聲里包含著詩人內心的情感因素。
2.詩歌的第四節,詩人聽完了琵琶女的彈奏與敘述,深有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心曾相識」,詩人揭開了迷底,原來兩人俱有同樣的遭遇,有著共同的命運特徵。也就是說琵琶女所說的一切,也就是在說詩人。琵琶女就是詩人的代言人。
3.詩的最後一節,當詩人再次聽到琵琶女的彈奏時,「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如果說前面還處於命運一致的感慨上,這次的彈奏則觸動了詩人心靈的最深處,使他涕泗橫流。
因此,從聽者的角度,說「說盡心中無限事」,指的是琵琶女用琵琶曲表達了自己心中的事;而從全詩的主旨表達的角度來看,這兒的「說盡心中無限事」則是在說盡詩人所要表達的「無限事」。
琵琶女的「說」,一種是用音樂表達,一種是用言辭表達。當然,言辭的表達明確具體,而音樂的表達則注重感情的渲染與內涵的暗示。
讓我們先來看看,她的言辭的表達。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在詩的小序里,詩人也說「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京城是文化、政治的中心,當然有別於鄉村僻野,代表著一種先天的優越與尊貴。而「蝦蟆嶺」的特殊性在於它是當時的「娛樂中心」,她就居於此,這充分表露出其出身的優越,「地靈」才「人傑」啊。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從幾歲開始學沒說,但到十三歲就學成了,而且是大成,是「第一部」,其聰慧與才華可見一斑。
「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如果說名屬教坊第一部還只是一個大致的考量,而「教善才伏」,則是得到了專家的肯定,這是專業化的評定。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才貌雙全」。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這是在說她的才、技、品、貌受到了眾人的追捧,尤其是「五陵年少」,按照慣例,這些都是些輕薄子弟,可是這兒並沒有讓人感覺到輕薄浮浪的氣息,恰恰說明是她的才藝使人傾倒的魅力。
「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前面是從別人的角度,也就是從側面來寫其才貌俱佳,而這裡是說她自己的具體行為。
「鈿頭雲篦」是何物,兩頭鑲嵌了金銀或珠寶的發篦頭飾,這對於一般的歌伎而言,珍貴無比,可是,對於琵琶女來講,不過是個打節拍的工具而已,任何金銀珠寶都不過是興致的玩物。
特別是這個「碎」字,按照常理,應該是「斷」,但「斷」字哪裡能表達出那種豪放的歡樂與痛快淋漓之情,「碎」字的特點是在傾刻間完全解體,它準確地表達了情緒達到頂點時的歡快。
而後一句,則更是出彩,如果說她不愛惜金銀珠寶,就已經使她有別於一般的歌伎了,那麼這兒的連「血色羅裙」也「翻酒污」,「血色」與「紅色」有何不同?「紅色」,就是一種顏色,「血色」則帶有了豐富的情緒。
「血色羅裙」像一團火一樣,透視出了琵琶女的激越與爽快,在激烈的推杯換盞之際,在你說我笑的拉扯之中,碰翻了酒杯,污染了羅裙,這不僅不讓人有絲毫的污濁之感,反而愈加讓人感受到那種浪漫歡快的氣氛。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時移世易,一切都在改變。外部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弟走從軍阿姨死」,親情、友情,一一散去。更為可悲的是,「暮去朝來顏色故」,她走上了一種無可逆轉的人生之旅,「暮去朝來」,誰也無法阻止;「顏色故」,這是命中注定的結局。
其實,這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人生無奈。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極為殘酷的情景出現了,「門前冷落」折射的是什麼,是琵琶女的藝不如前了嗎?不是,是「顏色故」,它打碎了先前那些歡樂的表相,露出了生命原有的色調:人是極為冷漠的。
尤其令人悲哀的是,華麗的人生一至於「老大」之無奈,委身於對情感、情調、音樂、歌舞都無興趣的商人,除了依此活下來,還能有什麼追求呢?這該是怎樣的人生苦難呢!
從敘事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琵琶女的直接敘述,而是詩人的轉述,而轉述本身便帶有了詩人的主觀意圖,因為琵琶女不可能突出的可能在詩人的筆下就得到了突出,與詩歌主旨關係不大的內容,可能就被詩人刪除了。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詩人突出的是什麼呢,就是琵琶女的才貌俱佳,而人生經歷了從峰頂到谷底的巨大變化。
讓我們再來看看琵琶女的音樂表達。
本詩中的音樂描寫冠絕於其他寫音樂的作品,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在哪裡?我們不妨作一比較。
元稹《琵琶歌》里描寫管兒彈琵琶是這樣寫的。
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
因茲彈作雨霖鈴,風雨蕭條鬼神泣。
一彈既罷又一彈,珠幢夜靜風珊珊。
低回慢弄關山思,坐對燕然秋月寒。
月寒一聲深殿磬,驟彈曲破音繁並。
百萬金鈴旋玉盤,醉客滿船皆暫醒。
我們無法確定元稹與白居易的詩哪一首更早,但是這兩首詩中對琵琶音樂的描寫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當然又有著本質的不同,一首是婦孺皆知的名篇,一首卻默默無聞。
我們先來看,它們相同之處。「冰泉嗚咽流鶯澀」何其相似於「冰泉冷澀弦凝絕」,「百萬金鈴旋玉盤」又何其相似於「大珠小珠落玉盤」。顯然,在音樂的描寫上他們都注重了運用特殊的意象來形象地表達琵琶的音色特徵。
另外,在描寫音樂的過程上看,兩首詩都寫了音樂的歷時演奏過程。白詩,描寫了一首曲子的完整過程,而元詩其中寫第二首曲子的時候,也注重了音樂過程的描寫,從「風珊珊」的輕盈,到「坐對燕然秋月寒」的歇拍,再到「深殿磬」的一聲突起,再到各種音調驟然齊發,顯然也是完整地記述了樂曲的起伏跌宕的過程。
首先,元稹的詩在形象描繪的同時,加入了過多的直敘句子,比如「因茲彈作雨霖鈴」「驟彈曲破音繁並」等,都是在用自己的話來敘述彈奏情況,而並不是把彈奏的情景塑造給讀者看。而白居易的描寫,從頭至尾完全是對聲音的正面描繪,絕不加入旁敘語言,使音樂描繪更純凈。
其次,從音樂描寫的完整性上看,元稹的詩,對樂曲過程的描繪與白詩相比,還是顯得粗糙了許多。
比如,白詩從「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節奏之快,音色之粗獷濃厚,到「小弦切切如私語」的節奏依然快,音調則輕而密,再到「嘈嘈切切錯雜彈」的交替變奏;再到「間關鶯語花底滑」的慢慢低抑,再到「幽咽泉流冰下難」的斷斷續續;再到「凝絕不通聲暫歇」的完全停止;再到「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猛然高昂,然後是戛然而止形成一個完整的樂曲過程。
可以這樣說,白詩對琵琶曲的描繪相當於一部完整的曲譜,這是元詩所不具備的。
最重要的區別還在於整個音樂的結構與人物命運結構關係的不同。
元詩通過寫琵琶曲,無非就是強調一個「悲」字,其樂曲的變化過程與人物的命運變化過程無關,樂曲只是表達了一種命運的感慨,渲染了一個悲涼的氛圍。
而白詩則完全不同,琵琶曲與琵琶女與詩人生命過程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整個樂曲前喜而後悲,由高昂到低沉。特別是那些意象無不透著感情的氣息。比如「急雨」的猛壯,「私語」的隱秘,「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歡快,「間關鶯語花底滑」的婉轉俏麗,這些音樂形象巧妙地把琵琶女前半生的歡樂表達出來。樂曲的後半節,則從「凝絕」而至「無聲」而至「鐵騎突出刀槍鳴」,與琵琶女後半生的悲苦又十分合拍。
這樣看來,白居易描寫的琵琶曲,不僅擁有完整的演奏過程,還與人物的命運節律完全一致。這也許就是受到人們青睞的重要原因吧!
其實,琵琶女的人生歷程就是白居易的人生歷程的形象再現。
白居易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少年讀書刻苦,十六歲時作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至今膾炙人口,其中還有一段佳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讚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
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於是被貶謫為州刺史。王涯說他母親是看花的時候掉到井裡死的,他寫賞花的詩和關於井的詩,有傷孝道,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實際上他得罪的原因還是那些諷喻詩。
由此,看來,他的人生歷程亦是前喜後悲,最終淪落天涯。琵琶曲、琵琶女、白居易三體合一,於是才有了完美無缺的《琵琶行》。
詩人在聽了琵琶曲和琵琶女的自述後也闡述了自己的感受,這些感受是被貶後的一些真實體會,這是對琵琶曲與琵琶女敘述的應和與補充。
「謫居臥病」,這四個字很好地概括了這段人生經歷。之前,他以兼濟天下為己任,被貶之後,他則以獨善其身為追求。他曾說過:「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儘是非心。」在詩前的小序里也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事實上,並非如此,只「謫居臥病」四字就已透出了他難以「滅除憂喜色」,更無法「消儘是非心」,因為,他仍然憂心忡忡,痛苦異常。比如「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潯陽真的是無絲竹之聲嗎?恐怕缺的是琵琶女那能觸動其心魂的絲竹之聲吧,也就是說隱藏於內心的悲苦,時時刻刻在等待著湧出的機會。
當人的心情不暢的時候,一切都是那麼灰暗,竹子成了苦竹,杜鵑之鳴也成了悲切的「啼血」之哭,竟然連「山歌與村笛」也是那麼難聽,這一切都在說明,詩人處於極端的愁苦之中,這怎麼能說是滅除喜憂、消儘是非呢?
他在《醉吟先生》中這樣來描述自己:「吟罷自曬,揭瓮撥醅,又飲數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復醒,醒復吟,吟復飲,飲復醉,醉吟相仍若循環然。由是得以夢身世,雲富貴,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將至,古所謂得全於酒者,故自號為醉吟先生。」
六十七歲的詩人仍然以如此的豪放不羈來表達憤然不平之意,何況剛剛被貶兩年的時候呢?
心中有怨氣,但身為朝廷命官,又不可直抒胸懷,也只好借他人酒杯澆心中之塊磊,於是琵琶女便成了詩人的替身。甚至有人考證說,琵琶女這事純屬虛構,只是詩人藉此說事而已。
即使如此,詩人也並未把自己的真實心情完全說「盡」,這從最後一節詩中可以看出。
「卻坐促弦弦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這裡的「轉」是一個語氣副詞,表示「更加」的意思。為什麼,琵琶聲更加急促了?因為,在彼此傾訴了「淪落」的命運後產生了憤慨不平之氣,而這種不平之氣是詩人藏在內心最深處的,不敢示於他人,當他從琵琶女的琵琶聲里感觸到了這一點的時候,其感情的閘門頹然倒塌,傷心之痛奔涌而出。
因此,當別人都只是「掩泣」的時候,詩人卻是「江州司馬青衫濕了」,這淚水裡的具體內涵,哪裡是這一曲琵琶所能說得清的呢!當然,詩人不能說的,就留給讀者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