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曆新年的年貨都要置辦什麼?有何寓意?

2020-02-24   玩轉西藏

根據《西藏天文氣象曆書》推算

2020年拉薩藏曆新年是2月24日

西藏政府發布公告稱

2020年的藏曆新年放假7天

從2月23日至2月29日

今年的藏曆新年也受疫情影響不同於往年

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購物平台購買藏曆新年年貨

但大多數人還是有親自挑選年貨的傳統

往年傳統的藏曆新年人們都會張羅啥?

藏民族特色年貨「五彩麥穗、吉祥羊頭、酥油花、切瑪盒和卡塞」。這些年貨用以祈求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運亨通。

酥油花

酥油花是藏民族雕塑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以酥油為原料,以人物、花卉、樹木、飛禽、走獸等為主題的一種手工油塑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

大昭寺的藏曆新年酥油花

酥油花的融點很低,有遇熱極易變形融化的特點,15℃就會變形,25℃左右就會融化,要保持原有形狀,需要在零下的環境中製作完成。所以,酥油花又被稱為盛開於冰點的奇異之花。

手藝人們在製作酥油花之前,要先將酥油浸泡於冰涼的水中長時間揉搓成膏狀,去掉其中雜質,使塑造時的酥油更加光滑細膩。為了防止體溫對酥油花的影響,他們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冰冷刺骨的雪水中,而為了防止手溫回暖,雙手必須不時浸冰水、抓冰塊,讓手指保持冰涼。

塔爾寺酥油花

因此,在以酥油花作為「三絕」之一的塔爾寺里,那些常年參與酥油花塑制的藝僧們手上大多會生出凍瘡,如果沒有對佛的虔誠之心和對宗教藝術的獻身精神,這是很難年復一年堅持做下來的。

塔爾寺酥油花

酥油花捏塑在發展中形成了浮塑和立塑兩大類。浮塑形似浮雕或半立體狀高浮雕彩塑,藏曆新年人們插在切瑪盒上的酥油花便是以浮塑的形式在長木牌上捏塑成的。

藏曆新年人們插在切瑪盒上的浮塑式酥油花

而立塑即立體鏤空彩塑,它在形式上有單塑、組塑之分,在青海塔爾寺每年正月十五的塔爾燈節上展出的酥油花,藝僧們主要採用的便是立塑。

羅薩美朵

意為新年花的「羅薩美朵」,是每逢藏曆新年不可缺少的吉祥花。藏語裡「羅薩」是藏曆新年,「美朵」是鮮花的意思。插在切瑪盒裡的五彩羅薩美朵,代表著溫馨的家庭里,幸福的祝願;承載著歡樂的故土上,對來年五穀豐登的期盼。也難怪有人會說,在神奇的雪域高原上,鮮艷的百花爭奇鬥豔,可最能表達新年祝願的,莫屬羅薩美朵了。

藏曆四月十五日之前播種青稞麥穗的種子,等到藏曆八九月開始收割。收割後的青稞麥穗十多個地綑紮成一束,晾曬一個月後即存放,藏曆十一月期間再拿出來進行染色。

從種植、收割、晾曬到上色,桑木村生產的羅薩美朵就一直遵循著這個時間表。村子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深諳這些青稞麥穗的染色技藝。

羅薩美朵需要染出紅、深綠、淡綠、黃四種顏色。紅、深綠、黃可以用直接購買的顏料調出顏色,淡綠的顏色則是深綠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黃色調和而成。

染色的過程說簡單也不簡單,土灶里燒的柴火正旺,為染色鍋里的顏料提供持續不斷的熱量。青稞麥穗放到相應的鍋里,上下左右翻動五六次,確保一把青稞麥穗都能上色,就可以拿出來晾曬到一邊繼續染了,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五分鐘。

而羅薩美朵的上色就簡單得多,拿一把已經綑紮在一起的羅薩美朵,在滾燙的顏料鍋里前後左右一翻滾,便上色了。將上色後的羅薩美朵晾曬一天,就可以開始再次綑紮。

經歷過染色、再次綑紮過程的羅薩美朵,綻放在冬日的拉薩街頭,為人們的藏曆新年增添了一抹吉祥喜慶。

隆過

用酥油雕成的一個彩色羊頭,藏語稱為「隆過」。它一般擺設在佛龕前面所貢之品的中央,是因為人們認為「羊」為吉祥之物,同時也祈盼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在雪域亘古浩瀚的歷史中,高原上的人們自古以來便認定「羊」是吉祥的動物,代表了藏族同胞們祈盼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塑彩羊頭只有在藏曆新年前夕才會採購,從新年的初一至十五期間擺放在家裡,其餘的時間即便是在熱鬧的沖賽康市場也難以覓見,凡是看見塑彩羊頭便代表著年關將至。

骨粉做的「隆過」

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塑彩羊頭製作的材質有多種門類,如今市面上較為常見的材料有陶瓷與石灰,陶瓷製品經久耐用,而石灰的製作成本較低,塑彩羊頭的價格也會較為便宜,製作一個塑彩羊頭約耗時一個小時。

「製作『隆過』的步驟其實很簡單,將石灰和水按比例攪拌均勻倒入羊頭形狀的模型內,待凝固成型後倒出,以紅色、綠色、黃色等幾樣常用色予以著色,描繪出羊臉的模樣即可。」

切瑪盒

切瑪盒的漢語含義是「五穀豐收斗」,寓意吉祥。這種用木板製作成的長方形木斗,在藏族人平日的生活中,盛大的慶典儀式里,特別是歡慶藏曆新年時,切瑪盒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

切瑪盒

「切瑪波」看似簡單,製作工藝卻十分繁瑣,需經過雕刻成型、膩子抹平、噴紅色底漆、畫花紋、噴定色清漆、塗金漆等工序。而第一道工序雕刻成型最為複雜,若是浮雕形式,就需要先把底板鏤雕後,再雕刻「浮出」部分的小件,然後用膠水粘在底板上。

正在雕刻切瑪波表面的圖案

後期上漆、畫花紋等工序則由藏族工人完成。小小的「切瑪盒」,凝聚了藏、漢民族的共同智慧。

給切瑪盒上漆

在藏曆新年當天,主人會把切瑪盒擺在藏柜上,如有客人來拜年,就會先走到切瑪盒前,並用拇指和食指捏少許青稞粒(炒麥粒)、糌粑連向空中拋三次,以此表達對三寶神的敬畏,然後會往自己嘴中放一些,並對著主人道「扎西德勒」,送上誠摯的新年祝福。經過這簡單卻不失文雅的拜年儀式後,大家才能坐下來飲茶聊天。

裝飾好的切瑪盒

塔覺——經幡樹

「塔覺」為藏語,意為「縫有經幡的樹」,是將染成五種顏色的長方形布條或著印有「風馬旗」圖案的布條、絲綢從上往下按照藍、白、紅、綠、黃的順序縫製在樹的枝幹上,依次代表著藍天、白雲、火焰、綠水和黃土。

匠人在精心縫製「塔覺」

藏民們認為把縫有五彩經幡的樹枝插在屋頂上,可以祈禱在新的一年裡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運亨通。

而經幡樹換新的日子不能隨意選擇,它是根據藏族歷算,選擇在藏曆新年初一過後某一個良辰吉日。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節日盛裝,帶上節日食品和供品,聚集在屋頂上,舉行隆重而歡樂的「托桑」儀式(祭神祈福儀式),並為自家的房頂更換五彩經幡。

青稞苗

青稞苗有預祝來年豐收之意,同時為家裡帶來盎然生機,預示新年新氣象。

從藏曆十二月開始,藏族人家裡就會開始培植青稞。用一個口徑十多厘米的小花盆,撒上青稞種子。高原上最不缺的就是陽光,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青稞很快就發了芽,從土地冒出來。年底時,青稞長到一寸多長,青青的苗,滿滿當當一盆,濃濃的綠溢出來。

等到大年初一,人們將青稞苗供在佛龕上和擺在客廳里,慶祝農耕開始,以求一年豐收吉祥。這時,光看到這一盆綠,整個人就能被感染,仿佛春天就在這裡,呼之欲出。

現在,不少人不再自己種青稞苗,過年就到街上買上一盆回去。藏曆年前十多天,街上就有很多人在賣青稞苗,一盆盆排開在地上,像極了一片小小的青稞田。

過年時,關於青稞苗的擺放位置也是很講究的一件事,青稞苗都擺放在切瑪旁。也一定要在旁邊擺上羊頭「隆過」,寓意五穀豐登,開頭順利。

驅鬼青稞麥稈

藏曆12月29日是驅鬼節,驅鬼藏語為「郭多」、「古多」,因此驅鬼節又叫「郭多」節。藏族人民認為新的一年即將來臨、必須驅鬼消災,祈禱萬事如意。

驅鬼用的麥稈

這一天,要在布達拉宮及墨茹禮倉舉行跳神會,在魯鼓廣場施食送鬼,各奪廟要舉行盛大的跳神活動。

松贊林寺跳神驅鬼

在初夜時,每家每戶手持火把、呼叫著驅鬼。在大門以外,要把剩下的麵疙瘩粥倒掉施食,好讓一年的鬼怪快走。同時,家家戶戶要進行大掃除,清除一年來的垃圾污穢。

藏族人認為新年即將來臨,得驅鬼消災,祈禱萬事如意。把青稞杆捆成十字形,放在盆子裡,每人緊捏一塊糌粑在自己身上有病疼的地方擦一下,祈求遠離病痛,然後把青稞杆和糌粑都扔到盆子或盒子裡。用點燃的青稞杆在屋子裡轉一圈,把鬼都趕出門,跟著點起的鞭炮把青稞杆和糌粑一起拿到路口扔進火堆里,以示驅鬼。

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各家各戶放在路口上的火把在夜空中燃燒,場面非常壯觀!

香布

在藏曆十二月的二十八、二十九號,家家戶戶就已經開始打掃庭院,給門窗換上新的香布。

置換新香布

布達拉宮更換香布迎接藏曆新年

大昭寺更換香布迎接藏曆新年

在灶房正中的牆上用繪出「八瑞相」的圖案,即八吉祥徽,包括吉祥結、金輪、妙蓮、寶傘、右旋海螺、勝利幢、寶瓶、金魚。

八瑞相圖案

廚房牆上還要畫白色的蠍形圖案,傳說巨蠍是保佑家庭平安的龍女或灶神的化身。有的人家還會在房樑上方畫出很多吉祥圖案,表示人丁興旺、糧食滿倉。

春聯

有些地區的藏民們也會掛春聯。不過不同於春節的春聯,上面寫的內容大多是祝福用語。

牛羊肉

買回家煮牛羊肉和藏豬肉,這是全家人在過年期間的肉食。

再來說說在藏曆新年中

藏族人所創造的那些獨具文化特色的美食

耗牛肉乾

製作氂牛肉乾一般選擇在冬季,氣溫剛到零下,這時氣溫適度、空氣乾燥、風力正好,肉剛好能凍住但卻不至於凍得太過分而失了味道。高海拔的雪域高原不僅養育出了肉質絕佳的牛肉,更是順便贈予這裡的子民製作美味的好氣候。

氂牛肉乾

昌都地區的氂牛肉乾,比較粗狂

卡塞

簡單來說,「卡賽」是一種由西藏特有的「油」——酥油炸制而成,然後再裹上白砂糖的原色或彩色的各種形狀的麵食。有各種花型、蝶形、圓形、條形、耳朵形等,不一而足。

古突

每年的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就是藏族人迎接新年的古突之夜,「古」是九的意思,寓意藏曆二十九。古突是用九樣東西熬煮成的粥,這九樣東西分別是水、鹽、肉、糌粑、奶渣、人參果、小桃子、蘿蔔、麵疙瘩。

這其中最講究的也數最有趣味性的要數麵疙瘩,其妙處就在於麵疙瘩里包的東西:辣椒、羊毛、石頭、木炭、食鹽、牛糞、人參果等東西,誰吃到什麼就象徵誰是怎樣的人。

辣椒象徵說話尖酸刻薄;羊毛象徵性格溫柔善良;石頭象徵意志堅定;木炭象徵心黑心狠;食鹽象徵懶惰;牛糞象徵豐盛……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古突」

全家人和前來造訪的親朋好友坐在一起,每人捧起碗,用一種頗有儀式感的莊重,同時喝起來,連續猛地喝三口,意思是敬天、敬地、敬眾生。

德嘎

「德嘎」是藏民族傳統節日中必不可少的年貨,是一種由白面、酥油、牛奶、糖等多種原材料製成的油炸品。

切瑪

還有一種重要的食物是「切瑪」,這是藏曆新年必備的一種食物形式的「擺設品」,切瑪是要裝在切瑪盒裡的。

人參果

藏語稱「卓姆」,跟藏語中的「有口福」是諧音,寓意新的一年事事順心。在藏曆新年初一,藏族人家會用酥油把煮好的人參果炒一遍,然後放入盛有米飯的碗中並撒上白砂糖,這就是一碗特色十足的「人參果」了。

和人參果一樣,「替」是一種由酥油和奶渣做的藏式甜點,不僅藏曆新年必不可少,在節慶婚禮等重大節日也是必備品。

用紅糖、奶渣、酥油揉在一起製成的藏曆新年點心——「替」

人們相信藏曆新年期間的善行惡舉都會對來年造成影響,此時是為善報積德的好機會,也是可能招致惡報的危險關頭。

願新年山河無恙,扎西德勒!

本文為玩轉西藏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玩轉西藏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版權均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繫刪除!

玩轉西藏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1521078149@qq.com獲取更多信息。

▌文字:西藏旅遊在線

▌圖片:西藏旅遊在線

▌編輯:玩轉西藏【主編:肖楓丨編輯:Bell】

http://lyfzt.xizang.gov.cn/

西藏旅遊網

http://lyw.xiz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