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藍玉成名之戰:北元十萬精銳在捕魚兒海慘敗

2019-12-11     諸葛不孔明

藍玉,胡惟庸同鄉,常遇春妻弟,剛從軍的時候,一開始在開平王常遇春帳下效力,就任管軍鎮撫,做事很有膽有謀,面臨敵人勇敢,只要征戰都是成功的。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誇獎藍玉,後因屢戰積功,由管軍鎮撫升任千戶和指揮使,後升任大都督府僉事。

元朝滅亡後,脫古思帖木兒率領元朝參與力量北返蒙古,此後大明為了徹底消滅北元殘餘勢力,朱元璋多次出兵北伐,北元一退再退。捕魚兒海之戰可以說大明朝廷對北元朝廷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至此北元殘餘主力被徹底消滅,黃金家族後裔徹底喪失了對蒙古諸部的統治。



來具體看下捕魚兒海之戰的經過:

在大明的多次進攻下,北元朝廷不斷戰敗北撤,在此過程中,納哈出等蒙古部落已經逐步脫離了北元朝廷的控制。「金山之役」之後,納哈出降明,但朱元璋認為消滅這些已經相對獨立的蒙古諸部意義不大,因此將目光再次定格在了脫古思帖木兒身上。

脫古思帖木兒在遭到明軍多次打擊,且多個蒙古部落背離自己之後,率領北元小朝廷遊牧到了喀爾喀河、貝爾湖、克魯倫河一代,託庇於此地的哈赤溫後裔。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偵查清楚北元朝廷所在地後,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將士們「人不卸甲、馬不離鞍」的向捕魚兒海(貝爾加湖)挺進。
同年四月,藍玉大軍進入沙漠,幸好大軍攜帶有蒙古軍官充作嚮導,從而解決了難以尋找水源的問題。

十一日,藍玉大軍抵達距離捕魚兒海四十餘里的白眼泉,卻突然失去了敵蹤,藍玉一度以為敵人嗅到了蛛絲馬跡從而提前逃走了,於是便想撤兵。但在定遠侯王弼的勸阻之下改變了主意,決定留在原地繼續偵查。



次日,明軍搜索至捕魚兒海南岸,並在此地稍做休息。這時,斥候偵得情報,在捕魚兒海東北方向八十餘里處發現北元小朝廷。藍玉立即出兵,以王弼為先鋒,「銜枚卷甲」隱蔽前進,直撲敵軍。

脫古思帖木兒所率領的北元小朝廷以為明軍不熟悉地形,且難以找到水源,絕不會這麼快殺到,因而防備極為鬆懈。就在明軍殺來之際,北元的士兵還在牽馬備鞍、整理自重。

明軍在大風沙的掩護下,甚至不鬼不覺的接近敵營,突然發動襲擊,猝不及防的北元軍隊頓時亂作一團,混亂中被殺死數千人,七萬七千多人投降,同時明軍俘獲四萬七千匹戰馬、四千八百四十頭駱駝、十一萬二千四百五十二頭牛羊、三千餘量各式車輛和一大批後勤輜重。



主力潰散之後,太尉蠻子與太師哈剌章卻仍在竭力抵抗,但不久後亦戰敗,蠻子被郭英當場殺死,哈剌章所部「一萬五千八百三戶」與「馬驢四萬八千一百五十餘匹」被俘,哈剌章本人下落不明。

捕魚兒海之戰,蒙元損失十萬人左右。而明軍的損失卻是微不足道,可以說是「不費寸兵,以收其效。」 最重要的是,北元朝廷的號召力在此戰後徹底喪失,蒙古各部落從此逐漸徹底分裂,並最終分裂為了韃靼和瓦剌兩大勢力。

綜上所述:明軍此戰為何能以微不足道的損失大敗北元「主力」,主要是由於以下三點原因造成的:

一、這支「主力」早已不復從前。

北元的「主力」雖然多大十萬,但實際上這支軍隊早已不是馳騁天下的蒙古鐵騎,只不過是北元的殘兵罷了。尤其是在大明多次北伐之下,這支部隊遭遇了太多的戰敗,這支部隊的戰鬥力已經早已不復從前。



二、明軍的進攻出其不意。

從戰爭經過來看,元軍對於明軍的出現根本沒有防備,他們根本就沒料到明軍會如此輕易的跨過沙漠,並如此迅速的找到在不斷遷徙中的北元主力,更不會料到這麼巧的出現大風沙,給了明軍最好的掩護。因此,元軍可以說完全被殺了個措手不及。

三、戰鬥意志薄弱。

這群長期生活在中原的蒙古騎兵,可以說已經喪失了曾經的血性,從中原的花花世界遷到荒涼無比的沙漠草原,這群人能否很好的適應實在是個問題。而這些問題最終導致了這支部隊戰鬥意志方面的問題,從其被殺數千,投降卻高達七萬多就可以看出,這些士兵顯然是沒有什麼戰鬥意志的。

捕魚兒海戰役之後,黃金家族喪失了在蒙古部落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大多數蒙古部落不再承認黃金家族的宗主權,宣布自立。為了爭奪新的宗主權,蒙古部落內部因而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訌之中,再也無力南下反擊明朝。其間,雖然蒙古有過幾次統一,但始終未能對明朝構成傾復性的威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nOT924BMH2_cNUgm4H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