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刁難曹植寫《死牛詩》,比《七步詩》難度大,卻成了千古名作

2020-06-05     也可自話

原標題:曹丕刁難曹植寫《死牛詩》,比《七步詩》難度大,卻成了千古名作

曹子建的才華自不用多說,就連最狂傲的謝靈運也說:「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獨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後人對曹植的了解,也多在文學層面,如《白馬篇》、《洛神賦》等傳世佳作,今人對古文知之甚少,但也因一首《七步詩》讓曹植在

國民心中刷足了存在感。

《七步詩》

曹氏父子三人,都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其中又以曹植最高,他才華橫溢、才思敏捷,深受曹操喜歡,以至於乃兄曹丕一直忌恨他,兩兄弟也展開了一場奪位大戰,最終曹丕勝出。

勝出不代表結束,曹丕繼位後還覺得沒有把曹植斬草除根,始終是後顧之憂,於是公然逼迫曹植,要他在七步之內作一首詩,曹植應聲而作。

這個故事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出自《世說新語》,成書距曹植也不過百餘年,而書中所記載的本就是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所以可能會有誇張成分,但總體可信度還是有: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以煮豆比喻兄弟自相殘殺,最終感動了曹丕,自己也留下一條小命兒,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版本的《七步詩》才是最接近原版的,另有流傳版本第二句是「漉豉取作汁」,這涉及到版本學,就不贅言了。至於《三國演義》中那首「七步詩」,是臭文人自以為是的改編罷了。

七步成詩,除了說明曹植的文才之外,也能說明他的才思之敏捷,真正能出口成章,而關於曹植才思敏捷的另一個故事,也是一首詩:《死牛詩》。

《死牛詩》

比起《七步詩》,這首《死牛詩》的難度更大,故事更傳奇,可信性也更低,出自《太平廣記》——宋朝成書,這是一本紀實小說,取材也多來自民間紀實故事,所謂民間紀實故事,你懂的,翻譯過來就是頭頭是道有板有眼的腦洞八卦傳說:

「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斗,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士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泄畢。賦成,步猶未竟。」

魏文帝就像一個任性的刁蠻女友,處處刁難曹植,兩個人騎馬同游,看到兩隻牛相鬥,一隻牛掉到井裡死掉,這麼點破事兒,他也要讓人作詩,而且詩中不能出現牛、井、斗、死等字,騎馬百步,做不出來就要挨揍。

這是人幹事?好在曹植才思敏捷,揮筆就寫,完成之後馬還沒走完一百步。

這首《死牛詩》最妙之處,不在於曹植作詩迅速,也不在他巧妙破題,按質按量完成了曹丕的要求,而在於最後一句「非是力不如,盛意不泄畢」,所謂盛意就是濃情厚意,盛情的意思。

用兩頭牛的爭鬥,曹植巧妙地告訴曹丕:哥哥,你我手足兄弟,咱們今後不要再搞這些么蛾子了,我們之間的濃情厚意,不要給糟盡完了。

做完《死牛詩》之後,曹植更進一步表明自己的心意,寫下了:「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來這才是《七步詩》的原本出處?你更相信哪個版本呢?我傾向於《世說新語》的說法,《太平廣記》多半是後人為了證明曹植的才華,編造出來的,要不然前面死牛,後面突然沒頭沒腦來一首煮豆,簡直滿滿的違和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lA5hHIBiuFnsJQVpy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