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拍電影,他究竟拍了部啥

2019-08-30     Neets電影

轉眼已是2019年的下半年,中美合拍的西遊記仍是杳無音訊。

不過被川普搶飯碗的歐巴馬最近倒是鼓搗出一部中美合拍,這部中美合拍也是網飛投資他之後拍出的處女作紀錄片



前總統的這部新片聚焦了一個很有趣的典型事件——中國的玻璃大王曹德旺跑去美國的鐵鏽帶開了一家大工廠

中美的差異性讓這樣一件全球化進程中的小事充滿喜感,獵奇也讓人們對此事格外關注,無怪乎電影在網飛上線後,各種討論五花八門。

有人覺得這是歐巴馬美國夢的延續,把他那時當總統沒講完的話都補全了;有人說這部紀錄片觸及到了當下社會面臨的終極危機和考驗……

至於這部紀錄片有沒有達到如此高度,中國模式究竟能不能挽救美國製造業,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部——

《美國工廠》

American Factory

2008年12月23日,美國俄亥俄州,通用汽車公司代頓工廠宣布倒閉。08年的凜冬,鮮有人能躲過這波浪潮。

代頓工廠是當地支柱產業之一,它的倒閉意味著數千名工人在平安夜的前一天失業。耶穌的誕辰並沒有給他們注帶來好運,而他們接下來的生活也將難以為繼。

被搬空的工廠陪同著這一糟糕的狀況,在這裡風吹日曬了整整六年。

與此同時,中國的玻璃大王曹德旺瞄上了美國市場,他一直在美國為自己的福耀集團尋找合適的投資項目。

俄亥俄、阿拉巴馬、田納西、肯塔基、喬治亞、密西根等幾個州轉了一圈,曹德旺最終看上了這個前通用汽車的工廠,砸了6億美元將其改造成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製造工廠——「福耀美國」

「福耀美國」落地後,最直接受益的顯然是重新獲得工作的當地人,他們欣喜若狂地感謝著上帝,鬥志昂揚地活躍在新的工作崗位。

他們由衷地感謝這位東方來的中年人,為他歡呼,紛紛邀請曹德旺來參加自己的家庭燒烤聚會。

不過,曹德旺的身份並不是救世主,他說到底就是個精明的商人。一來兩邊政府都有補貼,二來美國的能源(天然氣和電費)便宜,三來省去了運輸成本和高稅負。這筆買賣怎麼看都划算啊,盈利還不是遲早的事?

可我們想像中的這筆划算的買賣,曹德旺用了好些年時間才真正實現了盈利。問題出在哪兒了?

1.美國製造業死了?

其實在看這部紀錄片之前,就可以預料到中美文化的碰撞是避不開的一個元素,事實上,這種文化衝突也在一開始帶去了不少笑點,比如花三萬五千刀來改工廠大門的朝向,僅僅是因為風水問題。

隨之而來的,則是短暫蜜月期磨合告一段落,更多的矛盾暴露出來。

福耀的中國工廠里,有一條日產量7000塊玻璃的流水線,這讓美國管理層嘆為觀止。感嘆完,他忍不住抱怨一句,「美國員工太懶了」。

懶倒也不至於,中國工廠的模式近乎軍事化管理。工人們幹活不歇息,甚至可以拋棄雙休來趕進度,媲美機器臂的效率。

這也是製造業最理想的模式,低成本、高效率、嚴管控、少福利。福耀最開始就是想在美國復刻這種成功,於是一邊把美國中層骨幹派來中國學習,一邊把中國的技術精英調去指導,試圖用996的氛圍打動「到點下班」的老外。

老外們當然不買帳。

提供就業機會,我感激;交朋友,我們也樂意,但你工資還不如之前通用一半高,還想讓我累死累活給你加班?

更何況老美崇尚自由,凡事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你覺得我工作不飽和?OK,開叉車的大媽索性鼓搗起垃圾箱來抗議。

倒不是說他們不勤勞不努力,只是他們更愛去表達。好的溝通能事半功倍,可對於機械化的工廠而言,自我表達就是在浪費產能。

在「福耀中國的模式救不了美國福耀」這件事上,可以有很多展開,當然也是仁者見仁,我也不多講。

只是覺得《美國工廠》某種意義上佐證了特朗普的那句「讓製造業回流」更像是忽悠民眾選票的口號,至少這種口號不適用於下崗再就業的美國工人。

2.中國速度的代價與出路

《美國工廠》里,有兩位很典型的中國員工。其一是想著怎麼讓老外加班,外加勾心鬥角的小主管,這個角色不太積極,我們不去討論。

其二是姓王的一位工人,我們就叫他「王工」。王工是18歲就入職福耀的老員工,他努力工作,也熱愛自己的工作。

因為技術水平過硬,他被安排到美國指導工作兩年。但這期間,他不得不遠離家人,且沒有獎金。

如果說美國人信奉基督教,其實中國人也並非毫無信仰。很多中國人都信「幸福」,他們為著未來或是下一代的幸福,任勞任怨不辭辛苦,他們是中國騰飛崛起的重要力量。

王工這類人顯然是值得更好的生活,他很快和美國朋友打成一片,一起過感恩節,一起騎哈雷玩獵槍。他在草坪上和孩子玩耍,享受起生活。

然而當他捋起袖子,我們仍然能依稀看到他胳膊上有著諸多被燙傷的痕跡。

這就不可避免地引入到了「安全生產」的問題上,乃至……工會問題。

曹德旺在建廠之初就表過態:堅決拒絕工會。工會的介入,必定會影響福耀的管理,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生產效率。

但既然聊到工會,就不可避免地扯到深層的制度上的矛盾,這是比文化和習慣更加不可調和的,也是影片的重頭戲之一。

一邊是美國人沒法理解以效率為自豪感的集體主義心態,一邊是中國人不明白工會抗爭的意義,就在你糾結孰是孰非的時候,鏡頭突然對準了一旁運作不息的機械臂。

領導們指著機械臂,輕描淡寫地說,這裡(的機器)安好,下次就可以取消四個工人了。

這就是《美國工廠》高明的地方,討論戛然而止。努力工作的中國人和要求尊嚴的美國人,轉眼都成了炮灰,那些帶著人文色彩的討論就這樣被機械的聲音蓋了過去。

工業文明中的勞資遊戲、文化衝突,仿佛遇上了二向箔,一切在自動化浪潮里都不堪一擊。

1986年,有一部基頓主演的喜劇片叫《超級魔鬼幹部》,電影里的情節和《美國工廠》近乎如出一轍。

日本人收購美國工廠後,二者鬧出不少笑話和衝突,最終他們用喜劇讓一切強行happy ending,興許那時候他們就知道這類問題的討論,無解。

電影里魔鬼管理下的日企,與流水線式作業的中國工廠並無區別。看看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用工荒,再看看國內不少去越南、柬埔寨開廠的老闆……

似乎我們也無暇替那些被「取消」的美國人操心了。

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上,《美國工廠》榮獲紀錄片類別最佳導演獎,還提名了評審團大獎。爛番茄保持著98%的新鮮度,豆瓣電影分數高達8.5。

它借著福耀美國的盤子,盛上了文化、經濟、社會幾道好菜。這些菜里,能嘗出個體的酸楚,也有時代浪潮的鹹淡,這一口,為國為民,也是回味無窮啊。

在影片的倒數十分鐘時,有這樣一個鏡頭。

了卻了心事,拜完佛的曹德旺坐在車裡,他自言自語地懷念那個蟲鳴鳥叫的年代,看著遠處的小花小草,他兀自問了一句:我到底是有功之人呢,還是有罪之人?


這一問,似乎把機械臂上的冰冷感,拂去了。這一刻,摧殘人性壓榨價值的商人們變得不那麼可憎。

只不過,馬雲的那句「我對錢沒興趣」,仍壓在心口,久久不能釋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glQ6WwBJleJMoPMDGd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