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生態環境部命名16個地區為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重慶市武隆區名列其中——
武隆區地處重慶東南部烏江下游,幅員面積2901平方公里,是重慶中心圈和東南翼的連接點,也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結點,境內生活有漢、苗、土家、仡佬等13個民族,常住人口41萬。
烏江風光
生態資源優向「旅遊+扶貧」模式的積極轉化
武隆區生態資源豐富,全區林地面積3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擁有烏江等大小河流199條,集大婁山脈之雄、武陵風光之秀、烏江畫廊之幽於一體,有可開發景點260餘處,被譽為「世界喀斯特生態博物館」,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三塊金字招牌。
仙女山旅遊度假區秋色
依託優越的生態環境,武隆區以建設山水相映、層次分明、人文薈萃的特色山水城市為目標,推動「旅遊帶動、產城互動、城景聯動」的產城景融合發展。2018年,武隆區接待遊客3200萬人次、綜合收入150億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鄉村旅遊接待890萬人次、收入17億元。
武隆區政府副區長劉高永在採訪中表示,武隆區依託綠水青山的資源優勢,積極促進「旅遊+扶貧」模式,助推渝東南貧困區脫貧攻堅工作,全區3.1萬農戶、近7萬農民靠旅遊吃飯,全區旅遊直接間接帶動相關產業從業者在10萬人。
今年,武隆區新開白馬天尺緣景區、懶壩大地藝術、後坪天尺苗寨等優質景區、景點4個,不僅做到了將當地原住民就地轉化安置、參與旅遊產業致富,甚至吸引外出打工人員回鄉加入旅遊產業。據悉,新開景點前三季度累積接待遊客約2784.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18.6億元。
從「靠山吃山」探索出「綠色崛起」道路
近年來,武隆區深學篤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思想,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打造出一條由「靠山吃山」到「綠色崛起」的道路——
基於自身地質特色,武隆區培育了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成功打造全國知名高山蔬菜基地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市重點草食牲畜基地、優質伏淡季水果基地、冷水魚基地和高山茶葉基地等。
位於筏子村的火爐鎮仙女脆桃產業技術協會
以武隆區火爐鎮為例,境內筏子、雲峰、關橋等9個村,種植脆桃面積11000餘畝,所產「火爐仙女脆桃」具有「一紅二大、三脆四甜、五離核六豐產」的突出特點,已打出自己的品種聲譽;依靠花期和果期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賞桃花、摘脆桃,也成為農戶增收的一大支柱產業。收入可觀了,火爐鎮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人員選擇了回到家鄉種植脆桃。
除了「火爐脆桃」,武隆已初步形成以高山蔬菜、茶葉為主的「2+6+N」山地特色效益農業體系,包裝推出「羊角豆乾」「仙女紅茶」「土坎苕粉」等全國知名品牌產品。同時,各鄉鎮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通過舉辦「蔬菜節」、「西瓜節」等農旅特色活動,年均接待遊客上百萬人次,帶動紅火了雙河木根、土地犀牛寨等一大批鄉村旅遊示範點。
交上一份「兩山」基地建設的武隆答卷
「大山大川是重慶的特色,是重慶獨有資源,更是重慶人民生存發展的命脈,要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既要保護、又要建設。」武隆區政府副區長劉高永在採訪中談道。
武隆區天尺坪茶海
在「兩山」基地建設中,武隆區拿出堅定的行動,嚴格實施生態保護,堅持「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將生態環境指標納入政績考核,嚴厲打擊各種生態違法行為,開展最堅決的生態治理;推進最優化的生態建設,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和生態修復工程;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 「五大行動」,使武隆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新鮮!
在積極探索下,武隆已經走出了一條使綠水青山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同彰顯的道路。相信在不久後,通過構建標準化的創建體系,武隆的探索最終可以形成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兩山」轉化模式,示範引領全市乃至全國生態文明建設。
來源:光明網 記者:張蕃
新聞背景
生態文明示範建設
上世紀九十年代,原國家環保局(總局)在全國範圍廣泛開展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2000年以來,原環境保護部在生態示範區工作基礎上,推動開展以生態省、市、縣、鄉鎮、村、工業園區為抓手的生態建設示範區工作;2013年,經中央批准,「生態建設示範區」更名為「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命名了兩批共9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29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初步形成了點面結合、多層次推進、東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設體系。示範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本文來源:生態環境部
@武清區生態環境局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