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童萱)「是你們讓我看到了生命的陽光,看到了人性的光輝。」2月17日,在華中科大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痊癒出院的新冠肺炎病毒患者鄭先生由衷地感謝全體醫務人員。因為他知道,曾經做過腎移植手術的他,常年需要使用免疫抑製藥,而這又與新冠肺炎病毒用藥之間出現矛盾,這給醫生們出了一個多麼大的難題。
鄭先生是湖北公安人,今年53歲,12年前接受了腎移植手術,術後一直在同濟醫院規律隨訪, 2019年11月複查時顯示情況穩定。今年1月底他在武漢探親,後與親戚均出現發燒、咳嗽、氣喘的現象。尤其是鄭先生,一直想吐,連上廁所都站不穩,由於食欲不振,體重也減輕了10斤。
鄭先生立即向自己的隨訪醫生,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副主任醫師朱蘭求救。朱蘭一邊讓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一邊督促鄭先生去做CT和核酸檢測。最終,鄭先生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朱蘭醫生介紹,腎移植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因為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其免疫力較正常人群顯著降低,且往往合併一些慢性病。他們一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病情可能進展更快,治療難度也大大增加。在患者病情較重且肺部CT表現明顯時,需要立即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劑,否則肺炎難以控制,甚至發展到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危及生命。但另一方面,一旦停用免疫抑制劑超過一個時間限度,移植腎臟又可能發生急性排斥反應,而急性排斥反應帶來的急性移植腎功能不全,同樣使病人面臨性命之憂。
「這就像在走平衡木,我們必須在其中小心取捨,選擇對患者最好的治療方法。」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陳知水說,考慮到患者接受腎移植手術已經12年,情況較穩定,但新冠肺炎症狀比較重,且持續發燒,所以決定讓其先停藥同時密切觀察。
2月2日鄭先生接受醫生的建議開始停用抗排斥藥,2月6日被收治在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
儘管無法像平常那樣通過檢查來觀察鄭先生的移植腎臟變化,朱蘭每天都與鄭先生保持微信聯繫。
「今天感覺怎麼樣?」
「體溫、尿量正常嗎?」
「血氧飽和度是多少?」
「CT結果出來沒有?」
「情況越來越好了,要有信心!」除了向鄭先生的主治醫生、同濟醫院心內科徐西振副教授了解鄭先生的病情和各項體徵,朱蘭還每天給鄭先生髮微信了解他的身體情況,給他鼓勵。
徐西振介紹說,同濟醫院和吉林醫療隊醫務人員共同努力為鄭先生制定了周密的治療方案,考慮到鄭先生是腎移植患者,他們在抗病毒治療和預防細菌感染的基礎上,應用了小劑量的激素,在控制肺炎的基礎上還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功能。鄭先生感覺乏力、發燒的症狀明顯好轉,病情逐漸得到改善。住院三天後,鄭先生體溫恢復到36.4℃,食欲不振得到明顯改善。徐西振立即與器官移植研究所的專家們討論,決定讓他加上了半量的免疫抑制劑。住院七天後,鄭先生成功脫掉了氧氣機,核酸檢測呈陰性,大家決定讓他回到正常的免疫抑制劑的劑量。
更讓大家開心的是,住院九天後,鄭先生的核酸檢測再次呈陰性,CT結果顯示此前的病灶已經完全吸收,而且移植腎功能也始終保持正常。根據目前臨床診斷治療指南的要求,鄭先生已經可以康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