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油果不好吃?十年進口量猛增2萬倍。探秘牛油果火爆背後的真相

2019-07-22   普濟

題記:我們素有「民以食為天」的硬核文化,吃比天還大。所以,中餐美食甲天下,論吃沒誰比得過。哪好吃,哪不好吃,個個比猴還精。可是牛油果卻是個例外,論口味,不如黃瓜;論營養,不如雞;論價格,比牛肉還貴。這樣一個不怎麼好吃的熱帶水果,對於平時吃個蘋果都要挑品種,口味差一點都不吃的人們,如今居然把牛油果奉為美果神品,每天必吃,以致2010年到2018年8年時間,進口量從2噸到4.39萬噸,猛增2萬多倍。這裡有何乾坤,實在讓人費解,只能從頭捋起。

探秘一:牛油果身世之謎,原來是一棵妖艷的罌粟花。

——牛油果原生地墨西哥,至今還是最大產區之一。

牛油果的存在可以追索到史前。熱帶常見木本植物,四句話概括其特性:「根淺羸弱很耗水,喜熱怕寒樹型小。單棵產量百公斤,口感很差油脂大。」

牛油果最早的名字叫「aguacate」。西班牙語,翻譯過來就是「睪丸」,長的形狀像一對牛蛋,而且成對的結在樹上。

墨西哥當前年產量超過2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30%,其中核心產地在墨西哥的Michoacan地區,占全墨西哥產量的80%。這個地區是毒品生產中心,歷史上的黑幫王國,傳統產品是大麻、海洛因和古柯鹼。

——所以,牛油果的發家史因此而諱莫如深,無人打探得清楚。

等到這個世界都知道的時候,已經是1974年,原本沒人吃的牛油果,賣到1美元1枚。當時的1美元相當於現在的4.8美元。這個時候,墨西哥產地的牛油果,包括生產和銷售,在該地區具有貨幣同等作用,也與賭場籌碼通用。2018年,墨西哥出口牛油果3.14萬噸。很明顯,牛油果已經成為當地毒品之外的又一主打產業,同樣有被黑幫集團控制的嫌疑。

——牛油果種植擴大到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包括我國。

形成以美國為最大產地的四大中心產區。它們是:美國南部產區、墨西哥產區、瓜地馬拉產區和西印度產區。同時,我國也於上世紀20年代引入種植,主要分布在廣東的廣州汕頭、廣西南寧、雲南孟連、海南海口、福建的福州漳州和台灣。這幾年因為市場需求旺盛,各地加緊了種植擴大,相繼出現了萬畝以上規模種植園。

探秘二:美國定製了牛油果的商品屬性,從而確立了牛油果的市場位置。美國在牛油果燃爆世界市場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示範和促進作用。因為牛油果最早迎合了美國社會的飲食潮流。

——冠心病高死亡率嚇壞美國人。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出現男性冠心病較高死亡率現象,引起全美社會的恐慌。二戰後的美國,攫取了全世界絕大部分的財富,成為最富有的國家。他們自己在尋找冠心病高發的原因,普遍懷疑與吃的過多、營養過剩有關係。

其實這是個正常規律。當人們解決了溫飽,必然會盡情享受過去吃不到的食物,這個時期的美食代表就是高糖高脂肪高熱量。於是,美國人懷疑自己食物,準確的說是飲食方法出現了問題。

——美國人開始尋找冠心病的原因。

基於這個社會共識,美國政府啟動了科學界的風險飲食研究。10年後有了進展,伊莉莎白女王學院的約翰·尤德金教授,提出糖是冠心病的誘因假設,明尼蘇達大學的安塞爾·凱斯教授提出飽和脂肪是冠心病的誘因假設。其中的糖誘發冠心病說,引起美國製糖行業的極大關注,幾大生產商很快組織了行業協會,專門對付這個可怕的、有著政府背景的科學假設。

——美國糖業協會使壞的副產品:美國人的食物結構出現脂肪空檔。

後來在美國糖業協會黑幕運作下,通過買通知名科學家發表協會授意論文的辦法,成功轉移了社會注意力,把誘發冠心病的原因引到以牛油豬油為主的飽和脂肪,不再有糖的因素。牛油豬油成了全社會公認的誘發冠心病的罪魁禍首。到了80年代,美國政府把限制飽和脂肪攝入寫進了《1980年居民膳食指南》。這是美國第一版居民膳食指南,旨在政府主導下的膳食指導意見,帶有明顯的科學權威性。

就是說,美國人民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的擔憂,60年代就有了明確的結論,果然是吃的不對頭,不是甜食吃多了,而是動物脂肪吃多了。這個選擇由美國糖業協會黑幕完成,而且很快,幾乎同步。據前年解密文件顯示,1967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篇關於動物脂肪引起冠心病的論文,就是美國糖業協會運作的結果。也就從那時候起,吃動物脂肪誘發冠心病,在美國社會幾成定論。人們再也不敢吃這個玩意兒,起碼不敢多吃。

——吃飯沒了牛油可怎麼是好?

也就從這個時候起,吃慣了高脂肪、高糖的美國人,開始積極尋找脂肪的替代品。牛油豬油不能吃了,橄欖油開始大流行。但是作為調味品的植物油,不能滿足美國人的豪爽吃法,吃著不過癮,必須要有能直接吃的高脂肪食物才行。

——牛油果猶如天降美食。

在美國人急得抓耳撓腮的時候,鄰居送來了溫暖。墨西哥的牛油果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飲食習慣要求。含油量巨大,跟豬肉一般多,而且絕大部分是不飽和脂肪,對心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一下正中下懷,對於美國人自50年代就開始的「幹掉脂肪」運動,無疑是雪中送炭,解決了脂肪食物空檔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說,富裕的美國人民從50年代就開始了向脂肪的宣戰後,不僅找到了動物脂肪替代品,而且牛油果帶有很多的植物營養素。有了墨西哥的牛油果,及時替換掉動物脂肪。

牛油果的適時出現,又是在有錢人天堂的美國,所以從出面就帶有貴族血統,身價不菲。道理很簡單,牛油果的商品特性滿足的是有錢人,賣賤了是看不起他們,所以出手就是美元級,在美分買到水果的年代,一美元一個牛油果,對百姓就是天價。況且老百姓也不愛吃,就那味同嚼蠟的口感,沒人要吃,何況那麼貴。

——牛油果在美國脫胎換骨成神品。

所以,牛油果上世紀60年代,最早成為美國有錢人的美食,也不是因為好吃,而是需要。又因為價格其高,普通百姓買不起,就成為有錢人身份的象徵。那時的有錢人,有個社會名分,叫做「中產階級」。

——彼時美國已經成為牛油果消費的核心國家,開始向其他國家擴散。

牛油果太貴了,普通百姓吃不起,中產階層以上的有錢人趨之若鶩,既不少吃脂肪,又換成健康脂肪,不再發愁肥胖和肥胖引發的冠心病了。

藉此,牛油果的市場定位在奢侈健康食品,中產階層以上的上流社會身份象徵。就像我們喝茅台,不喝茅台沒身份,喝了茅台有身份。

——在美國人的示範帶動下,吃牛油果成了西方上層生活新潮流。

各盟友國家爭相效仿,牛油果龍捲風一樣橫掃西歐已開發國家。牛油果的身份自然顯赫,價格高企不下。有這麼一組過時的數據:2014年,澳洲進口73萬噸,占全球總量的46%,2015年美國吃掉了40億隻牛油果,英國買牛油果花掉1.42億英鎊。有經濟學家算了個帳,說是美國人如果40年不吃牛油果,可以每人買套房。

探秘三:牛油果世界四大產區:美國、墨西哥、瓜地馬拉和西印度,在占領歐亞大陸之後,集中攻勢發力中國市場,並成功複製了當年占領美國的模式,只是比美國還火爆。

——中國市場的誘惑歷來都是致命的。

那麼驕傲的iphone,能饞著臉皮不願走。那麼下三的郭士康,口口聲聲撤離大陸也只是干叫喚,水果貴族牛油果自然不會放過。但是實在難吃,不脆不甜不面不香,媽的啃個地瓜也比它爽。所以,2005年開始進口,到2010年才年進口量2噸。什麼概念?如今農村的一輛三蹦子都能拉了。這幾年,中國水果商百般難熬,能賣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賣爛倒掉,不折本為滿足。但是國外出口商們堅持看好,他們有句名言:「每個中國人飯碗里能有3片牛油果,全世界的產量都不夠賣」。這句話不幸而言中。

——2005年,中國市場對墨西哥放開。

但是,直到2008年,牛油果還不被國人接受,幾乎沒人知道它。2010年,年進口量僅為2噸。想不到的是,2011年就上升到31.8噸,2014年猛增到4000噸。於是,2015年,中國又放開了美國和智利的牛油果進口。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進口4.39萬噸,8年增長超過20000倍。其中:

秘魯奪得對華牛油果出口的頭把交椅,出口1.69萬噸,占38.5%;墨西哥出口1.5萬噸,占34%;智利出口1.19萬噸,占27%。這一年,中國牛油果市場迎來新的玩家:紐西蘭牛油果正式獲批。不過其出口量僅有154噸,占比不到0.5%。今年,肯亞牛油果也獲准輸華,據報道,中國有望進口該國40%的牛油果。

——我國進口牛油果的市場操作有絕招。

打開市場採取了中外結合的辦法。一方面,利用國外成熟的產品市場概念,奢侈健康食品,上流社會人士才懂得吃;另一方面採用本土老辦法,明星名流代言,降價促銷,墨西哥美女模特現場表演吃法。與此同時,我們水果商們舉世無雙的技術也起到關鍵作用。一招簡單的「催熟法」,就讓出口商們看得目瞠口呆,可又佩服的五體投地。要知道牛油果最大成本是儲運,熟了採摘,趕快的運走,搞不好中途壞掉。這這點讓出口商傷透腦筋,離中國太遠了,最快的海運,從墨西哥到中國也要25天。什麼概念?成熟的熱帶水果要運輸25天才到口岸,再先進的技術也難保完好不腐爛。況且熟果的高技術設備運輸很貴。解決了催熟,就不再掐著點,算著時間採摘運輸了。可以提前生著就採摘,降低運勢技術設備,自由了採運時間,極大的降低了費用。最終體現在市場價大幅的降低,成為一般百姓都買得起的水果。

然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形象:富營養、健康瘦身、奢侈食品,而且價格不貴,普通百姓咬咬牙也吃得起。

於是,當年美國全社會有錢人大吃牛油果場景重現,只不過比美國陣勢大了許多。當然了,我國的有錢人也比當年美國多得多。

——我國牛油果市場由中產階級引爆。

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發展,突出的成果是造就了中產階級,就是當初說的「小康」目標。據有關方面概算,我國的中產家庭在2000年只有4%,到了2012年就高達68%,而且三年後的2022年,將會達到76%,計6.3億,占總人口的45%,成為世界上最龐大的中產群體。

我國中產階級的定義,據中國社會綜合調查(CSS)顯示,2008年家庭人均收入1.6萬元,2010年為2.1萬元。到了2017年,據智聯招聘的《2017年中國新銳中產調查報告》稱,我國中產者年薪為10-50萬元。吻合牛油果進口上升走勢。

我國新銳的中產階級,有著觀念和生活方式的顯著特點,集中表現在崇尚西方。出國發展、定居、就學成為奮鬥目標,即便旅遊,也以出國為首選。如此觀念下,外國貨比中國貨好,就成了潛意識,生活追求具有明顯西方特色的高檔、奢靡和新潮。有人做過這樣的調查,有65%的中產階層喜歡外國電子產品,34%喜歡外國食品飲品。牛油果完全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奢侈、時髦,還有點小貴,關鍵不好吃。這就確立了中產和百姓的分界線:嫌不好吃是你不懂它的好,因為你生活檔次不夠。於是,再難吃,也是笑著吃下去。

——偽中產階層是不可忽視的市場主力。似乎是我國奢侈品的核心購買力,牛油果火爆的真正原因所在。

過去叫「崇洋媚外」,現在叫「攀比」,這個心態實在厲害。我過年回老家,就感覺很不可思議,一個封閉千年的四線小縣城,人均收入幾千塊,家家戶戶過年待客不再是瓜子花生和糖果,而是清一色的車厘子,百十塊錢一斤的水果,跟不要錢似的,隨便吃,隨便爛。這就是典型的攀比現象,以這種方式顯示自家很有錢,不比別家差。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階層,牛油果的真實購買力應該就是他們,但在市場統計被列入中產階層。

尾聲:牛油果本身並沒什麼奇特之處,火爆的背後同樣孕育著危機。

牛油果的火爆,我們甚至可以看成收割智商稅。歷史上有過突出的事例,就是鑽石,一句「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收割了全世界的智商稅,還一割很多年。即便如今河南一個縣都能造出來比戴比爾斯好很多的鑽石,戴比爾斯照樣大賣。牛油果簡直就是鑽石的翻版,論口感沒有黃瓜味道好,論營養沒有豬肉好,肥豬油被BBC列為世界十大營養食物第八名,牛油果憑什麼僭越?

——其實進口牛油果大火的背後,已經蘊藏著極大的危機,只舉兩點:

第一點,我國已經有大面積種植,很快大批量上市,必然衝擊進口貨。這一點要堅信不疑,我們有很多這樣的先例。譬如冬棗、軟籽石榴、大櫻桃,很多時新水果,不怕你貴,要不幾年市場都是了,由不得你不爛街。而且很多國家也都在大量擴產,三五年內就會普遍的出現供大於求。

第二點,牛油果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太大,消耗水資源大到不可想像,一顆小小牛油果,居然要消耗掉一大浴缸的水。有很多的現實例證,凡是牛油果種植區域,水資源全部告急。所以,不看好牛油果的前景。特別在我國,比牛油果好吃又營養的美食多了去,三兩年新鮮勁過去,搞不准像小龍蝦一樣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