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沒看錯!10萬「鴨子軍隊」即將代表中國出征巴基斯坦滅蝗

2020-02-27     無線臨沂

蝗蟲過處,寸草不生。繼東非蝗災之後,紅海兩岸蝗災規模繼續擴大,已影響葉門、沙烏地阿拉伯、阿曼。此外,受強季風影響,大量蝗群一周前抵達海灣兩側,「造訪」了科威特、巴林、卡達和伊朗西南海岸區域。我們的鄰國巴基斯坦因蝗災於本月早些時候宣布國家緊急狀態。


這是2月15日在巴基斯坦東部旁遮普省奧卡拉地區拍攝的蝗蟲肆虐景象。

根據巴方需求,中國政府已派出蝗災防治工作組抵達巴基斯坦。隨後,10萬「鴨子軍隊」也將代表國家出征滅蝗。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支由浙江紹興「國紹1號」鴨苗組成的「鴨子軍隊」簡直是滅蝗界中的「奇才」。20年前,鴨子「軍隊」就曾出兵新疆,一舉平定蝗災,立下赫赫戰功。

為什麼是鴨子?滅蝗界「天才」名副其實嗎?寧波「鴨兵」能申請入戰嗎?2月26日,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盧立志對此進行了解答。


奉化水鴨請求代表祖國「出戰'!

為什麼是鴨子?

勤勞的中國人,在歷朝歷代的滅蝗戰爭中積累了很多種方法對抗蝗蟲災害。

盧立志介紹,科學防治蝗蟲可以採用藥物殺滅,也可以採用生物防治。從環保角度考慮,自然是生物防治的好處更多,「前者滅殺成本高,還會有農藥殘留,後者不僅沒有環境污染,還能修復生物鏈,一舉多得。」

生物滅蝗辦法曾經也考慮投放青蛙、鳥類。「它們同屬蝗蟲天敵,但紀律上『散兵游勇』。蛙和鳥類只能在指定區域完成滅蝗任務,一旦蝗蟲轉移,它們不會跟隨作戰。這樣一來,我們需要重新到受災地區投放天敵。一來成本增加,二來有些物種可能受環境限制,並不適合投放受災區域。」

相對比,「雞鴨軍團」作戰能力更勝一籌,「鴨子喜歡群居,管理起來比雞更方便,生命力、覓食能力、抗寒能力也更強,適合野外生存。」

同時,放一隻鴨子相當於滅了蝗蟲全家。盧立志給出數據對比:「一隻雞一天能吃掉70隻蝗蟲,一隻鴨子則能吃掉200多隻,擁有三倍作戰能力。而且鴨子吃蝗蟲完全是地毯式『搜捕」,連蝗蟲的蛹都不會放過。」

加上鴨苗長成後肉質鮮嫩,滅蝗「退役」後還能成為當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帶來經濟收入。

不用再比了,「鴨子軍」完勝!

紹興鴨是滅蝗界的「奇才」

紹興鴨味美,肉質鮮嫩多汁,一直是煲老鴨湯的好原材。而它們也是目前主推的滅蝗主力軍,「簡直是滅蝗界中的『奇才』」,盧立志說。

紹興鴨中又以麻鴨體形大,捕食能力強,成為滅蝗首選。

麻鴨最輝煌的戰績是2000年。「當時新疆出現大批蝗蟲,新疆很少養鴨,所以當時 『鴨兵』全部來自於浙江空運。分批運送10多次,總計10萬多隻。」

浩浩蕩蕩來到新疆的「麻鴨軍」並沒有顯露新兵蛋子的稚嫩,不負眾望在大草原上朝蝗蟲們劈頭蓋臉飛撲,將它們一一變成肚中美餐。當年8月底,蝗蟲就被徹底殲滅了。

更有意思的在後面。當時新疆滅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滅鼠指揮辦公室,專門下達「表彰書」:鴨子捕蝗能力強、捕食量大、「軍」紀嚴明,出動鴨子是草原清剿蝗蟲、保護生態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寧波「鴨兵」申請入戰

江浙歷來都有養殖鴨子的傳統,比如餘姚有番鴨、奉化有水鴨、鎮海有「青殼2號」。那寧波「鴨兵」能申請入戰出國滅蝗嗎?

盧立志說,鎮海「青殼2號」與紹興麻鴨同屬蛋鴨品種,「目前來看,鴨子中屬『蛋鴨』滅蝗效果最好,戰鬥能力最強。我們也想做對比研究,看看是否還有比麻鴨作戰能力更強的品種。如果寧波鴨勝出,那麼也會在考慮範圍內。」

盧立志透露,巴基斯坦治蝗計劃,首批預計出動10萬「鴨兵」, 「國紹1號」鴨苗將代表國家出征滅蝗,「鴨苗可通過空運,一天之內就抵達巴基斯坦。」

但「鴨兵」出征前,盧立志認為還有更重要的任務需解決。他要和國內外的專家一起研究制定《牧鴨治蝗技術規範》,以便按照標準規範操作,「鴨子滅蝗看起來簡單,但其實並不。」

以此次幫助巴基斯坦滅蝗為例,盧立志與其他專家一起要先通過科學估算出蝗災席捲而來的時間,「因為鴨子經過一個半月的成長期滅蝗能力達到最強,經過科學估算,我們就能預留足夠時間,知道何時向巴基斯坦派『鴨兵』最合適,以達到最好的滅蝗效果。」

第二波蝗災要來?

可能對糧食安全造成毀滅性後果

多國遭遇的沙漠蝗蟲災害已持續數月,其規模在繼續擴大。近幾個月來,沙漠蝗蟲席捲了從西非到東非、從西亞至南亞共20多個國家,蝗災面積總計16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非洲之角最為嚴重。非洲之角國家已有超過2000萬人陷入糧食危機。


這是2月20日在肯亞基圖伊一處農場拍攝的蝗蟲。

專家預測,沙漠蝗蟲在東非國家的遷飛路徑上廣泛繁殖,蟲卵可能會在3月至4月間孵化。若不採取措施,到6月沙漠蝗蟲的數量可能會增長500倍,並可能蔓延到非洲和亞洲的30個國家。而東非最重要的種植和收穫季節將在3月至5月之間開始,若出現新蝗群,第二波蝗災可能對糧食安全造成毀滅性後果。

氣候變化和颶風導致蝗災加劇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本月閉幕的非盟峰會上指出,氣候變化是蝗災加劇的重要因素。

東非地區常年乾旱,但2019年異常潮濕,大量降雨為蝗蟲繁殖創造了「特殊」條件。這部分是由一種被稱為「印度洋偶極子」的現象導致,同時也歸因於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海洋溫度上升。

此外,颶風也是導致此次蝗災的因素之一。分析人士指出,過去10年間印度洋上的颶風活動愈加頻繁。

為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與和諧,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刻不容緩。

來源:寧波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_sViXABgx9BqZZIwpm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