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刺客
「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強大國家?」,這是德國《商報》日前報道的標題。據德國民意機構最新民調結果顯示,超過42%的德國人認為,美國將在未來從超級大國的位置上滑落,而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主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認為美國可以繼續領導全球的人,僅有14%。
很顯然,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徹底撕掉美國身上「民主人權」的偽裝。美國與生俱來的貪婪、冷血等卑劣本質,徹底暴露在全人類的眼前,其形象在國際社會上一落千丈。
相比之下,中國在成功控制住疫情之後,利用自身在抗疫行動中的成功經驗、以及強大的生產動能,為包括德國在內的全世界抗疫行動,提供有力支持。另外,中國快速恢復的經濟發展,也正成為了全世界恢復經濟的主要希望。
中國在疫情期間所展現出來的負責任大國態度,讓一向高傲的日耳曼民族徹底改變了對這個東方大國的態度。因此,與影響力急劇衰退的美國相比,中國在德國的影響地位再創歷史新高。對此,德新社指出,德國人看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正在提升。相反,美國卻頻頻退出國際組織,破壞多邊關係。
在民意決定一切的歐洲國家,民意認可的趨向,往往能夠左右政府的對外政策。就像澳大利亞,雖然知道得罪中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但礙於受到政治病毒感的政治取向,坎培拉不得不被扭曲的民意牽著鼻子走,淪為美國的附庸。
德國則不同,儘管國內也存在影響力巨大的親美利益集團,但日耳曼人特有的理性、不屈的民族特性,決定了德國不會像澳大利亞一樣是非不分的結果。所以,不管中國最終能不能取代美國成為全球主導國家,但從德國最新民調結果來看,至少可以說明:擺脫美國控制,進一步發展與中國合作關係,在德國已經是大勢所趨了。
所以,相比其他歐洲國家,德國政府在發展與中國合作關係方面上,承受的政治阻力要遠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少。這等於就是在為默克爾政府拒絕美國威逼利誘,堅持推行對華合作關係提供導向和底氣。
在近期圍繞華為5G技術、涉港等問題上,一些歐洲國家受到美國的施壓,接連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拒絕使用華為設備參與其新一代網絡建設,甚至威脅對中國進行制裁。相比之下,德國雖然也面臨來自國內和美國的壓力,但在涉港、華為5G等很多敏感問題上,對華的態度完全處於美國的對立面。
近些天來,包括總理默克爾、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外交部長馬斯和防長卡倫鮑爾在內的一眾德國高級政府官員,紛紛做出表態,歸納起來就是:對中國進行制裁不會有用,只可能讓局勢進一步升級。德國不會在涉港問題上對中國加以干涉,同時通過繼續與華為的合作,進一步深化與中國的經貿關係。
在頂著壓力繼續推進與中國經貿、外交合作關係的同時,德國對美國卻是另一番景象,日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公開場合不點名批評美國,稱某些國家用「謊言和虛假信息」來抗擊疫情。被CNN解讀為「在特朗普身後插上一刀」。
據德媒《衛報》報道,默克爾回應美國從德國撤軍的事情時稱,歐洲國家應該認真考慮一個新的事實,即美國無法再力求成為世界的領導者。駐德美軍不僅幫助保護北約中的歐洲國家,也是在保護華盛頓的利益。
另外,面對美國的「盛情邀請」,德國總理默克爾、外交部長馬斯和財政部長舒爾茨,先後拒絕參加在美國舉行的七國峰會以及部長會議。很顯然,德國正在用實際行動繼續在特朗普背後「插刀」,美德同盟關係已變得千瘡百孔。
由此可見,德國民眾理性接受中國崛起的同時,也在理性地與美國「揮手告別」。在這樣的背景下,默克爾政府在進一步深化與中國的合作關係方面,自然就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