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男孩隨母親改嫁,偷偷祭拜自己的祖先,長大後成為一代傳奇

2019-11-05     博史通今

在明朝歷史上,有三位大臣,他們生於同一時代,同樣歷經朱棣(太宗)、朱高熾(仁宗)、朱瞻基(宣宗)、朱祁鎮(英宗)四朝,他們作為內閣輔臣,為明朝做出巨大貢獻,最為巧合的是,這三人都姓楊,史稱「三楊」。他們就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政期間,他們配合默契,內閣運轉高效,明朝政通人和,直接促成了「仁宣之治」。「三楊」中,楊榮、楊溥的童年經歷十分平淡,唯有楊士奇堪稱傳奇。

楊士奇本命楊寓,字士奇,他出生於元朝末年,當時明朝還未建立,戰火連綿,他的家鄉江西更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火拚的主戰場,百姓民不聊生。楊士奇的父親曾是個讀書人,戰亂年代,無家可歸,楊士奇的父母在逃難的路上生下了楊士奇。為了讓一家人有飯吃,楊士奇的父親把乞討的食物都給妻子和兒子,自己卻染下重病。在明朝建立的前一年,楊士奇剛好2歲,他的父親病逝,從此,楊士奇和母親相依為命。

母親陳氏帶著楊士奇四處奔走,在那種食不果腹的日子裡,母親仍然堅持教楊士奇讀書,楊士奇不到五歲,就能把《大學》背誦下來。六歲時,有一位好心人收留了他們母女,這個人叫羅性,是朱元璋新任命的德安同知(朝廷從六品官員),楊士奇的母親從此嫁給了羅性為妾,楊士奇改姓羅。

在江西,大戶人家每逢年底都要祭祀祖先,羅家也不例外,祭祀儀式極為重要,羅性讓他的兒子們都必須穿戴整齊,準時參加祭拜。楊士奇當時雖然只有6歲,但已經懂事。他本姓楊,讓他去祭拜姓羅的祖先,他十分不情願。但當著繼父和那些異父異母的兄弟的面,他又不能反抗。當祭祀結束後,楊士奇趁著晚上沒人看見,自己挖了一塊泥巴,做成神像的模樣,放在牆角,然後寫上自己楊氏父親和祖先的名字,一個人偷偷地祭拜。

這件事被他的一位異母哥哥發現了,向羅性告密。羅性聽聞後十分生氣,把楊士奇打了一頓,逼著楊士奇認錯。在繼父羅性看來,我收留你們母女,供你衣食無憂,你既然改姓羅了,為何還要祭拜楊氏祖先?但在楊士奇看來,他姓羅是被逼無奈,他骨子裡還是姓楊,他忘不了自己親生父親帶著他和母親躲避戰亂的情形。楊士奇把內心的想法對繼父說明,繼父聽完後,用含著淚花的眼眸看著6歲的小楊士奇,當著楊士奇母親的面,感動地說:「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就知道祭拜自己的祖先,是個不忘本之人,他將來必成大器!」

接下來,繼父把楊士奇請到書房,對楊士奇說:「我可以允許你改回本姓,但你要答應我一件事情,我其他幾個兒子都是不爭氣的,我們羅家以後必有災難,你要答應我,以後多關照羅家。」楊士奇聽完,感動得一塌糊塗,跪下給繼父磕頭,眼淚稀里嘩啦地往下流。

6年後,楊士奇的繼父羅性因為犯罪被貶官,發配到邊疆戍邊,羅家分崩離析。楊士奇年僅12歲,就開始擔任私塾先生,他一邊教書,一邊讀書,還要侍奉母親。建文帝時期,楊士奇被推薦到了翰林院,其才華出眾,在翰林院無人不服。朱棣登基後,成立內閣,楊士奇因為博學多識、為官清正,直言敢諫等特點被朱棣重用,後來朱棣讓楊士奇輔佐太子朱高熾理政,官職內閣輔臣,他和楊榮、楊溥合成「三楊」。楊士奇的結局,應了繼父的話:「他長大後必成大器!」

楊士奇並沒有忘記繼父一家,他功勞很高,有一日,朱棣要封賞楊士奇,楊士奇一次性向朱棣提了兩個請求:第一,他的母親陳氏一生艱辛,他請求朱棣封母親為一品誥命夫人,並且允許母親從羅家重回楊家。

第二,他的繼父羅性早年因為犯罪被流放,希望朱棣能夠開恩,赦免羅性回鄉。這兩個要求都是臣子仁孝的表現,朱棣很爽快地答應了楊士奇。對此,《應庵隨錄》記載:

泰和楊文貞公父子將早逝,母陳氏改贅德安同知羅子理,生大司成之祖京。後子理謫死遼東。永樂初,文貞官內閣,陳氏累贈一品夫人,復為乞恩,除免京戍藉回泰和。

​楊士奇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三楊」首,他少年疾苦,不忘祖先,12歲開始侍奉母親,終成一代傳奇。本文沒有寫楊士奇對明朝的政治貢獻,僅從他的經歷可以看出,楊士奇不愧為一代名臣。

參考資料:張廷玉《明史》;楊士奇《慈訓錄》;羅鶴《應庵隨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VstPW4BMH2_cNUgV3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