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勇平主任是第一位以本科學歷加入麻醉科的醫生,從愣頭青年到三甲醫院麻醉與圍手術醫學中心主任,近三十載春秋更迭,歲月饋贈了他千金難換的臨床經驗。
200多年前,人們生了病必須做手術,只有忍著疼痛,直到19世紀美國醫生克羅夫·朗Crawford Long發現了乙醚,醫學進入了「不疼的時代」。麻醉的出現,讓外科手術從野蠻血腥走向了安全與文明。
然而,從麻醉出現到麻醉技術在臨床普及,並非一蹴而就。生於60年代末,學於80年代中的邵勇平在臨床實踐中見證了麻醉技術從單一到精細的變化。1985年他從西安醫科大學醫療系本科畢業後一直從事外科醫生工作,1990年來到西安市第四醫院,迎接他的只有上級的一句話:麻醉科缺乏人才,你是科班出身又有臨床經驗,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吧!
由於時代的局限和對麻醉技術的誤解,甚至一些醫務工作者也認為:麻醉科算不上主流,是附屬科室,是為臨床服務的科室,麻醉科醫生不過是會打一針麻醉劑!
身體病變,外力損傷,我們進醫院治療就一定要忍受疼痛嗎?
作為一位剛入麻醉科的「新人」,邵勇平見到大量的臨床病患都是這樣。在麻醉藥品單一、沒有大型麻醉設備支持的歲月里,眼科手術只能對眼睛進行局部麻醉,手術遮蓋巾擋住了病人的口鼻,呼吸不舒適,病人仍然能感到疼痛亂動不止,影響手術正常進行。遇到低齡兒童做眼底檢查時,家長要固定住孩子,醫生一遍遍哄孩子,整個檢查時常在哭鬧中進行,甚至不能完成。
對此,邵勇平記上心來,他根據病患手術程度,率先在眼科開展全麻技術,對低齡兒童給予少量全麻藥物,幾分鐘內即可完成檢查。只有患者不疼了、舒適了,手術檢查才能更準確、更安全、更精細,讓病患也更有信心完成診療。
臨床是治病,麻醉是保命
屬於邵勇平的麻醉年代,每每參與急診搶救工作,小兒搶救總讓他感到艱難,麻醉藥品缺乏,麻醉器械原始,沒有獨立的術後復甦區域,危機情況下的搶救,他只能口對口吹,用這種原始方式,邵主任搶救了20餘例小生命。如今急診搶救首推插管技術,口對口吹的搶救術基本「失傳」廢棄。
小兒的術後復甦也不比成年人,邵主任只能自己在手術台旁邊鋪上小小的被褥,建立臨時的復甦單元,隨時觀察。他常常左邊觀察術後復甦,右邊進行手術病人麻醉。
產科是市第四醫院的優勢專科,邵主任見過太多產婦分娩時的痛苦,2004年他與醫院領導前往北京、南京等率先開展無痛分娩技術的醫院,巡迴學習新技術,回到醫院結合自身條件制定無痛分娩方案,率先在西北地區開展無痛分娩技術。
2004年,邵勇平成為麻醉科主任,肩頭的擔子更重了,他給科室定下了目標:少一些天下第一「麻」,多一些大家一起「麻」,麻醉科要團結共進,不能各自為政。
為此,他在科室成立學習小組,討論危重病人的交接班制度、搶救制度;請呼吸科醫生、心內科醫生來麻醉科講課;每周用休息時間組織病案討論,討論讀書心得,培養骨幹麻醉師,加大學術科研,鼓勵大家爭當先進。
如今,市第四醫院的麻醉科由最初的13人發展至40人,2019年,麻醉科進入了圍手術醫學科時代。
2014年西安市第四醫院開展日間手術,根據病情做好術前檢查,當日住院當日手術,極大程度縮減患者住院時間。但日間手術對麻醉技術和圍手術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常規眼科白內障手術也會因病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統等疾病引起併發症。但凡上手術台,麻醉與圍手術醫學中心提倡建立術前靜脈通道、監測生命體徵,為搶救爭取時間。對麻醉而言,低於十萬分之一的麻醉意外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華西醫院的標準是二十萬分之一。我們要按照華西的標準,實施精準的麻醉」邵勇平說。
在整個圍手術期建立靜脈通道就意味著給緊急搶救上了一條保險繩,為搶救病人提供了快速通道,麻醉醫生的工作從只負責打一針麻醉劑到監測整個手術過程,術者安心手術,麻醉醫生全心保證病人安全,患者全程舒適安全。
在中國,人們認為能忍受疼痛就是英雄,中國的無痛分娩率不到10%,在美國這一數字是85%,在英國是90%。市第四醫院的婦產科經過十五年的發展,2017年、2018年鎮痛分娩率從30%分別上升至70%、80%,已成為醫院一項安全成熟的麻醉技術。2017年,邵勇平主持了由西安市第四醫院承辦的「無痛分娩中國」行活動,從醫院層面推廣鎮痛分娩。隨後,他躬身推行首先在孕婦學校宣講鎮痛分娩,同時安排4位麻醉科醫護人員入駐產房中心,24小時及時為產婦提供鎮痛分娩服務,全程守護產婦。正是因為豐富的臨床經驗、規範的操作及管理流程,市第四醫院於2019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
2010年,邵勇平主任和醫院領導前往廣州佛山,調研手術室外開展無痛麻醉技術。如今,無痛化診療早已在日間手術中延伸和普及;目前和各個科室開展無痛化檢查有:無痛胃腸鏡,無痛氣管鏡,無痛宮腔鏡,無痛人流,無痛取卵,無痛透析,麻醉監測下心內介入手術。市第四醫院麻醉科同時成為首個市級醫院承辦省級疼痛年會,省級及市級麻醉年會的醫院。
2019年,麻醉與圍手術醫學中心在全國率先對尿毒症透析患者給予低劑量麻醉,讓4個小時的透析過程在一場美夢中完成。中心同期啟用術後促進康復程序ERAS(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模式,與青光眼中心、眼底病中心、骨外科專業、中醫西結合中心、眼表疾病中心、白內障中心等各個眼科中心對接,在術前、術中及術後通過應用各種循證醫學已證實有效的方法,對手術追求的「無應激、無疼痛、無風險」的目標,與醫院骨科專業通過股神經阻滯+全身麻醉+膝關節局部麻醉的方式,原本傷筋動骨一百天的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術後三天竟然下床挪步了!
從一針麻醉到圍手術期安全,這是一個麻醉理念的發展:病人入住醫院,進行手術,我們對其進行無痛化、舒適化管理。
在麻醉科的辦公室,牆角擺放著啞鈴片、書架擺放著圖書,健身!讀書!十五年日積月累麻醉科形成了強身、修心的科室文化。科室副主任醫師馮燕說,邵主任要求科室要「業務頂尖 思維頂尖」。在業務技術方面,邵勇平在麻醉科提出「大專科小綜合」的理念,不僅在眼科和婦產科方面的麻醉技術優於其他麻醉醫生、其他醫院,也要學會從專科麻醉發展到內科和全科麻醉。他把麻醉醫師送到ICU和急診輪轉,互相交換科室醫務人員,豐富他們處理多種病情的能力,鼓勵大家走出手術室麻醉,走向圍手術期監測,成為一位全科醫生;在思想方面,科室建立小型圖書館,定期組織大家讀書、分享心得,開闊眼界豐富自我不斷提升。
除了強身健體,讀書學習,麻醉科在邵勇平主任帶領下,利用下班時間每兩周進行一次唱歌活動,邀請西安音樂學院專業教師為醫院的唱歌發燒友職工提供學習機會。電子琴旋律悠揚,多位愛好唱歌的職工按時來到辦公室,暫忘工作壓力,盡情高歌釋放自我。
搶救完一個個危重病人,完成一台台複雜的手術,鮮花和掌聲都不屬於麻醉醫生。但邵勇平主任和麻醉與圍手術醫學中心的所有醫護人員推廣無痛化、舒適化、人性化的診療理念,讓患者感受到安全、舒適和尊嚴,為每位患者解除疼痛,接受更精細、更複雜的手術治療提供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