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3000點,10年後還是3000點,A股還能不能玩?
理論來說是可以的,因為股市代表的是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那麼,只要這個地區的經濟水平處於上升趨勢,那麼股市也會上漲,並且,一般股市反應經濟的要比實際早幾個月甚至幾年。
那如何保證10年後你投入股市的前增值呢?有兩種方法:
1.購買範圍最廣指數基金,也就是買下整個市場的所有股票,分享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紅利。
2.買入好公司股票長期持有,所謂好公司,首先是公司要業績好,盈利能力具有成長性,其次要公司股價長期來看是處於上升趨勢的。
除此之外,在A股,不認為還有別的辦法可以保證10年後,你的投資是增值的。
說到這,可能很多人要反駁。
10年前上證指數是3000點,10年後還是3000點,這並沒有增值,考慮通貨膨脹之後還貶值了。一樣的,都知道好公司要長期持有,但是,A股的好公司、白馬股,爆雷的那麼多,怎麼敢長期持有呢?
對的!大家都知道我大A股的特色,那麼在執行上述兩種策略的時候,一是在篩選好公司的時候條件要更嚴格,二是要靈活一些、積極一些,沒有人強制要求你或者用法律規定你,買了指數基金或好公司股票後,就必須長期持有。
為什麼要這麼做?A股有A股的特色,就應該靈活的去制定應對策略吧。不管是短線炒作也好,還是長期持有也好,我們最終的目的不都是為了賺錢嗎?
所以嘛,在堅持投資指數基金或長期持有好公司的同時,再勤奮一點,做做功課,在股市明顯過熱的時候賣出變現,至於賣出多少,變現多少,在於你自己啊。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判斷股市是否過熱呢?
前面說過,股市是反應一國、一地區的經濟晴雨表,既然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對比股市當前成交量與當期GDP總量來看一下,股市成交遠大於GDP總量的時候,也就是股市過熱的時候。這個時候,經濟學家一般會說:實體經濟跟不上來了。
比如,2015年高點的時候,到當年2季度末,當年股市成交量達到了76.9萬億,而當年前兩個季度的GDP才31.94萬億。
再比如,2007年高點的時候,是當年的3季度末了,當年前3個季度股市成交量達到24.35萬億,而前3個季度的GDP總量才19.15萬億。
很簡單,當一個地區股市的成交量超過GDP總量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說當前股市已經過熱。
所以,筆者認為,放下貪婪,放下各種對價值投資、技術投機的執念,長期投資於股市,多做點功課,靈活操作還是可以達到資產增值目的的。
價值投資的精髓——「炒股不炒市」
價值投資,相信是股民、基民最熟悉而又最迷糊的一個詞語,很多人以為像巴菲特那樣買入並持有就是價值投資了,其實不然,巴菲特的投資套路有兩個前提:一是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作支撐,可以不斷回補;二是被津津樂道的運通、可口可樂等巴神代表作,其實只是他投資過的股票數量中的很小一部分,與多數人認為的買入持有恰恰相反,我們時不時都可以看到其披露信息中每季度都有增持、減持甚至清空的品種。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策略能夠在數十年的牛熊市輪迴中屹立不倒,依靠的是他對個股細緻入微的研究和精選組合。
在A股投資中,有兩大門派,一是盯住指數走勢,這類投資者(包括機構和散戶)主要投資標的是指標股和熱門股,主要策略是波段操作,實際上他們執行的是β(貝塔)策略,賺取與指數關聯程度高的品種的波動收益,其原理是假設他們比其他投資者聰明,總是可以在低位買到比他更傻的投資者賣出的籌碼,然後在高位則把籌碼派發給他們,最終是一場零和遊戲;另一大門派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他們主要通過深入研究上市公司進行中長期投資、主題投資,以股票價格是否合理反映其未來估值為準繩進行投資,這稱之為α(阿爾法)策略,與貝塔策略的差別是他們並非賺取其他投資者的錢,而是賺取上市公司價值成長和分紅、擴張股本的錢。
我們不妨做一個統計,從2009年3478點至今,累計漲幅最大的是什麼個股?既不是重組股,更不是指標股,而是大華股份和歌爾聲學這樣的中小成長股。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屬於朝陽行業、波動率不高,多數投資者都嫌他們價高、走得慢不會買入,支撐其長牛走勢的不是題材也不是「大盤」漲跌,而是其內在的穩定業績成長性,這就是價值投資的典範。
今年以來,在期指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和轉融通將要推出的大背景下,做空時代已經來臨,大資金無論指數漲跌都可以賺錢,這更使得過去只要盯住指數漲跌就可獲利的策略執行起來愈發困難。精選個股,炒股不炒市,尋找下一批像茅台、歌爾聲學這樣的價值股構建投資組合,才是在新形勢下長期穩健獲利的法寶。在中國經濟進入轉型期的歷史階段,我們不妨可以從新興產業和戰略產業例如石油開採、現代農業、環保、生物醫藥等領域去尋找、布局價值股構建投資組合。
那中國股民的價值投資之路,為何鮮有成功案例?
中國股民的價值投資之路,為何鮮有成功案例!?這個問題很宏觀,也很微觀,因為涉及到每個股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值得每一股民深思。
首先,股民必須明確。投資永遠都是極少數人才能盈利的小機率事件。如果思考中國股民的價值投資之路,為何鮮有成功案例,這個問題的答案。好比思考我用某某方法買彩票為何不能中大獎。雖然中國沒有相關公開的數據,只有模糊的「二八定律」。但是,從國外的相關數據統計結果來看,一個股民通過刻苦學習,能夠在五年後達到持續穩定盈利的機率,不足千分之一。所以,從這樣一個宏觀的角度講,價值投資盈利就是小機率事件。
其次,股民不具備價值投資的人力物力。很多股民,你讓他看一本菜譜當廚師開餐廳,他是不敢的。但是,又有多少股民,是沒有完整看完一本投資相關的書籍,就開始的投資之路的那!?至於,價值投資的原則,核心理念,股民幾乎是一無所知的。學的最好的往往是資金壓力比較小而且「視財如命」股市大媽。因為,至少他們學到而且做到了,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的之一大周期長期持有。
至於,價值投資所要求的研判能力,以及信息收集能力。股民,是不具備的。即使,信息流通如此發達的今天。因為,有價值的信息難以得到,錯誤無用的信息漫天飛。在錯誤的信息的基礎上,做出的錯誤決策,難以負負得正的。
還有,中國股市缺少價值投資的標的。30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真正具備價值投資的個股少之又少。本質的原因,不是中國的企業不行。而是,相關制度的不完善。上市公司的目的,肯定是利己的。在制度的不完善之下,就不要奢求上市公司為了股民的利益犧牲自身的利益了。其最有利的選擇,無疑是上市圈錢。因為,這樣做既簡單又高效。沒有價值投資標的的A股市場,尋找有價值的上市公司。無疑於在一群垃圾中,尋找寶物。其成功率,可想而知。
再者,以現有的通貨膨脹率,很多價值投資高手的收益率都難以跑過CPI。價值投資,很難以取得20%以上的收益率。散戶,限於種種原因,收益率更低。以7%甚至更高的CPI,即使跑贏帳面的數字。也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入市十年8萬變20萬,但是,以前的8萬可以買座房,現在已經不夠首付。
最後,價值投資相對於技術分析,有種種的劣勢。限於篇幅與主題,不再深入探討。只說一點,價值投資是股民學不起永不會的投資方法,而技術分析卻可以學得起用的會方法。
用價值投資的眼光選擇價值成長股,賺大錢而不累
我們知道了眼光決定財富,發掘價值成長股。但是我們都是凡人,基本上也是凡眼,怎麼才能具有藝術的眼光呢?這是一個真正的難題。這裡我只能提出藝術眼光的一些基本要素,供大家參考。
筆者認為發掘價值成長品種的眼光要有這樣一些特點:
一、是要有趨勢眼光。看問題關鍵是看趨勢,代表事物發展趨勢的東西,代表經濟發展的方向的東西,代表行業發展前景的東西,往往有發展潛力。20世紀90年代,冰箱、彩電、空調是中國人的主流消費產品,於是造就了四川長虹、格力電器公司的發展壯大;21世紀以來,電腦、網絡引領時代潮流,於是又造就了聯想集團、百度公司的發展壯大。
二、是發展眼光。一樣東西是否具有發展的前途很重要,像中國石油那樣的超級大盤股,個頭已經那麼大了,再發展就難了。一些一般加工企業,也不會有多大的發展前途。而一些小型公司,有經營特色、有核心技術的公司卻會不斷成長壯大,如一些在中小板、創業板上市的公司。
三、是要有問題眼光。市場有問題了,不是壞事,而是好事。有問題就有解決問題的機會,沒有問題就只能四平八穩。法人股上市流通曾經是中國股市中較大的問題,它帶來了一次價值投資機會,國有股上市流通更是中國股市的最大問題,結果它帶來了中國股市更大的價值投資的賺錢機會。
四、要有新、奇、特、優眼光。凡是新的奇特的優秀的東西,大家開始還不太了解,特別是開始時還不看好,就有機會了。奇特的東西別人沒有,容易有發展機會。
用市盈率來判斷股票投資價值
市盈率高時,股票的投資價值就低;市盈率低時,股票的投資價值就高。
用市盈率來衡量個股的投資價值會出現一定的偏差,但用市盈率來衡量整個股市的投資價值仍不失為一種簡明的指標
招商銀行十年來最低市盈率只有4.55倍,最高市盈率也不過15倍;貴州茅台十年來最低市盈率只有8.83倍,最高市盈率約35倍;恆瑞醫藥十年來最低市盈率32倍,最高市盈率約70倍。
這三家公司的相同點是公司都是行業最優秀的公司,十年來股價基本都漲了十倍左右,不同點是估值相差巨大。
為什麼呢?
估值,對於投資者來說,顧名思義,就是判斷上市公司值多少錢。如果可以相對準確地判斷上市公司值多少錢,那麼根據價值投資的基本原理:價格(也就是現在的市場價)總在價值兩邊波動,我們就能判斷現在股價是高了還是低了,從而進行相應的操作:買入或者賣出,等到價值回歸,就能美滋滋的賺錢了。
計算股市平均市盈率的常用方法有三種:
1、用簡單平均法計算。
股市平均市盈率=所有股票市盈率之和/股票只數
=10.0+12.15+8.97+18.75+15.0/5
=12.97
2、用加權平均法計算。
平均市盈率=(所有股票市盈率分別乘以各自的總股本)之和/所有股票的總股本之和
=(10.0×1000+12.5×800+8.97×700+18.75+500+15×200)/(1000+ 800+700+500+200)
=13.07
3、用理論公式計算(假設所有的股票都流通)。
平均市盈率=流通股的總市值/流通股的稅後利潤之和
(=3×1000+7.05×800+6.28×700+3.75×500+15×200)/(0.3×1000+ 0.58×800+0.70×700+0.20×500+1.00×200)
=11.52
國際著名投資人約翰·聶夫在溫莎基金31年間,復合投資回報率達13.7%,戰勝市場3%以上,22次跑贏市場,總投資回報高達55倍。約翰·聶夫自稱低市盈率投資者,對市盈率的理解較為深刻,以下為他運用低市盈率的投資法則。
1、低市盈率(P/E);
2、基本成長率超過7%;
3、收益有保障(股票現金紅利收益率要高);
4、總回報率相對於支付的市盈率兩者關係絕佳;
5、除非從低市盈率得到補償,否則不買周期性股票;
6、成長行業中的穩健公司;
7、基本面好。
利用市盈率分析股票投資價值,做出投資決策,以下幾點可參考:
1、 處於牛市和熊市的市盈率有所不同;
牛市市盈率相對可偏高一些,熊市則剛好相反,這也是為什麼在牛市裡市盈率被炒高了仍有人買,而熊市裡即使市盈率在10倍左右仍無人問津的理由。
2、 從中外股市來看,成熟市場市盈率要偏低一些,而在高速成長中的新興市場市盈率水平較高;
3、 從較長時間看,不同行業的上市公司市盈率維持不同水平,朝陽行業(如高科技行業)以及具高成長性的績優股市盈率偏高一些,夕陽行業的市盈率偏低一些。
但市盈率也不能一概而論,有時,過低反而值得警惕。比如企業盈利高峰剛過,接下來要走下坡路了,像2008年的石油,有色金屬類股票,牛市時的券商類股票,它們的好景,註定不能持續。還有的是由於非經常性收益,或因為會計方法的變更而引起的市盈率低企,如中國特色的重組,非經常肯定不能成為經常。
同一企業的不同歷史時期,相同行業的不同企業,我們要從橫向,縱向逐一類比,這樣才不至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總之,購買市盈率超過增長率的股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給我們帶來意外驚喜,最理想和樂觀的結局是符合我們的預期,大多數情況下,會讓我們大失所望。
如果你也在潛心研究股市,不妨關注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股海戰艦(yk66009),了解更多更多財經資訊、經驗技巧和操作策略和強勢牛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