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遠等不到父母的一聲道歉,但我們可以說聲謝謝

2019-07-14     家長會了麼

【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孩子,遇見你,是我人生重來的唯一機會】

什麼時候父母才能意識到,「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是不正確的。

很多人在小時候都體驗過一種無奈:父母的想要我做到的,和我自己想去做到的,真的不一樣。

「這種感覺很難受,讓我愛她又恨她,可是又能怎麼辦,她是我母親……」

那是一種沒有決定權和話語權的壓抑,他們想讓我立馬打消念頭,或者馬上閉嘴,我卻對這種方式感到憤恨。

為了當個孝順孩子,我無法選擇自己喜歡做、想要去做的事情,小時候因為隱忍而做出了選擇,但卻影響和伴隨了自己一生。


01

我明明很懂事地挑了最便宜的玩具

來自知乎 郭鍋鍋

小學二年級,家裡做太陽能熱水器的生意,日子還過得去,但比起樓上幾戶人家(公務員,老師)就差很多了。

平時放假就是跟著我媽在店裡玩,說是玩,其實就是一個人發發獃,摺紙。有一天樓上幾戶人家組團去超市,路過我家店,看到我一個人在無聊的發獃。就和我媽說,我這樣太孤僻了,不好,要不我們帶他逛會超市?我媽其實是不想的,但看他們都說了,也就同意了。偷偷的拉我到旁邊,規定我不要買貴的東西,我比較欣然同意了。

到了超市,他們家的小孩像龍入大海一樣,興奮的挑著一個星期才能買一次的玩具(我的玩具一直只有一個青蛙天使的布偶)。我謹記我媽的教訓,只偷偷的買了一套九塊九的塑料鏟子,耙子之類的(就是在沙灘上玩的那種)。因為我家店後門有一堆以前施工留下的沙子,我想買這套塑料工具可以不那麼無聊。

樓上的幾戶人家大人都誇我懂事,倒是那些同齡人比較口直心快,就直說是因為我家窮。

回家之後,先看到爸爸也回家了,我很興奮地把「成果」給他看,他頓時臉就黑了。問了我價格之後,一巴掌把我手上的玩具打掉,又是一巴掌扇過來,打完又罵罵咧咧「買這些東西有什麼用」。當時我被打懵了 ,沒敢哭。我媽聽到動靜,從後門出來,看到之後,大概了解了情況(我媽脾氣更火爆),直接一腳踢過來。她當時穿的是高跟鞋,鞋尖踢人非常痛,她像瘋了一樣一直踢。我忍著沒哭,真的非常痛!

他們打完了,把我叫到一旁「你都多大了,買這種三歲小孩玩的東西有意思嗎!」

「你怎麼和樓上的叔叔阿姨家的小孩比啊,比得了嗎?」

「你一點都不懂心疼父母嗎,真是白眼狼!」

這時候我才開始哭,也不知道是被踢青了的腳開始疼了,還是心裡覺得難受。我明明是很乖,很懂事的挑了最便宜的玩具,明明很體恤他們,明明沒有和樓上的小孩們攀比。我哭的,很傷心,很傷心……

後來,我再也沒買過玩具,那套塑料玩具也被掛在牆上。每次看到它,我就覺得屈辱,不甘,努力想逃離。

後來,我有了一個弟弟,我讀初中的時候他正好二年級。一日放假回家,他央求我把牆上的玩具拿下來給他玩。我有些激動,說,你都是大人了,不要玩這些幼稚的東西!

我媽正好看到,狠狠的瞪了我一眼「他才多大啊,拿給他!」我「……」,默然,黯然。

她轉身忙自己的事去了,嘴裡碎碎念「這是啥時候買的,怎麼不記得了。」

我自小學二年級以後,就特別討厭玩玩具的小孩,討厭九塊九這個價格,討厭尊敬的父母。


02

你有什麼資格跟我吵

來自知乎 lemon tree

我媽特強勢,初中高中那會,我正在叛逆期,有時候會不聽話,我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有什麼資格跟我吵?你吃我的穿我的,有本事你別花我錢啊,你再不聽話,一分錢沒有!

以至於我現在把錢看的特別重,沒錢就覺得沒有安全感。現在我大三了,從大一開始就做兼職,給機構和小學代課,很少問家裡要錢。


03

如果我有小孩,一定不會讓他們帶

來自知乎 匿名用戶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能慢慢理解他們,但是很可惜的是,由於我個人性格原因,我過不去,對於他們對我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我心裡過不去

我會在物質上努力做到孝順,但是不想說什麼好聽的話,也不想和他們在一起生活。其實會有一點愧疚,但是也有一點點陰暗的「報應」的感覺。

最重要的,如果我有小孩,我一定不會讓他們帶,而且我應該會非常敏感,盡力不要犯和我父母同樣的錯誤。

(如果可以,我會選擇不要小孩,我還不確定我就能做一個合格的家長)


04

我有自己的思想,我想去成為我自己的喜歡的那類人。

小時候父母說教我的時候我總會閉嘴,因為我知道我的反駁、掙扎並沒有用,可能還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但每當我真正想去做一件事情,真正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我又會苦苦地央求他們。

然而他們從不告訴我為什麼不可以,只是說一些讓我打消念頭的話,或者想辦法讓我像平常那樣,閉上嘴巴。

如今我從小孩變為了年輕人,才回想起來那一句句的「一切都為了你好」,讓我對我曾經所熱愛和追求的事情,產生了強烈而莫名的恨意,我知道這並不好。

所以現在我有了孩子,我很慶幸我作為母親已然能夠意識到學會當父母的重要性:我的孩子一定要有權利說出他的想法,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因為我的話而感到心酸。

如果是我對父母說出這樣的話,他們肯定會說,「小屁孩還知道心酸?」

當然,有情感的人都知道心酸,只是作為孩子還不知道如何去表達。我們應該學的第一課就是,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人

我經歷了這樣的教育方式,於是我意識到,教育學是一門中國父母普遍缺課的考試,我們應該學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所以當我遇到和孩子意見相左的時候,我會和我的孩子交流,了解他的願望,理解他的需求,幫助他分析利弊,最後讓他自己拿主意、做決定,而不是用我的一句怒吼搞定。

既然作為父母,就要留有一些耐心給孩子,心不能太急

如果孩子和我說出自己想法,是在表達對我的信任感。當然,他只願意和足夠尊重他的人聊天。

他把媽媽當做他獲取意見和抒發情感的渠道,我很自豪,我靜靜傾聽,我也不著急,我知道他自己在權衡他正在說的那些事情,到底要不要去做。

如果我急於遏制他的想法,不但會讓他和我產生情感隔閡,還容易讓他因為感情沒得到抒發而很感覺壓抑,痛苦,不被理解。

以凌駕其上的姿態說教他,這樣的教育,只能叫做管教,這樣的教育是「父為子綱」,是子女對父親要絕對服從的封建思想。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思想上的空間。而非僅僅把自己的觀念束縛在孩子身上,那只是把他們當做機器——輸入程序,輸出行為。

更何況,在信息交流迅速的今天,我們的價值觀和認知隨時都有可能過時,孩子們有可能正走在我們的前頭,跟著時代前進。我們需要做的是利用自己的經驗引領正確的方向,而不是把他們的腦袋框起來,把我們的觀念和思想複製粘貼。

「父母管教子女天經地義」,「父母對子女有主宰權」是為人父母的年輕家長的成長傷痛;而新一代父母的覺醒,就是中國教育的希望。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OIeQmwB8g2yegNDM6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