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喜馬拉雅APP陸銘的精品課《經濟學名師陸銘:中國經濟72講》
編輯丨田瀟湘
很多人都擔心大家都進城了,那麼誰來種地?跟這個話題相關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就是糧食安全。很多人都憑直覺說大量的農民如果都進到城市裡來工作,那麼農民就減少了,是不是會減少相應的農產品的產量,以使得人們吃不上飯?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回答農產品的產量到底是由什麼來決定的!農產品的產量主要由以下這幾個因素來決定。
最重要的因素:土地的面積
通常情況下,農業的發展是不會通過建幾層樓來進行種植的,所以土地面積是決定農產品產量的最為重要的因素。第二個因素可能是人口的數量,或者確切來說就是農民的數量。第三個因素是資本和技術的水平,提高資本使用量,在農業生產當中增加機器投入,包括改善技術水平,也可以相應的提高農產品的數量。第四當然就是所謂土地的肥沃程度。
剛才我講的這幾個因素在理論上都會影響到農產品的總產量。但是實際上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的面積,它是關鍵,而農民的數量甚至可以說基本上跟農業的總產出沒有什麼太大關係。
那麼為什麼在人口進城的時候,不用擔心由誰來種地?它的道理其實也不複雜,只要點破了,我想每個人都能夠明白。那就是農業人口減少的時候,減少出來的農業勞動力,其實是可以被技術和資本替代掉的。
現在中國的農村的農民減少了,其實農業的生產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如果去農村去看一看,特別是對比十幾年前、20年前的農業經營方式,你就會發現,現在農業生產使用勞動力的數量已經大為減少了。而使用拖拉機收割機這樣的機器情況已經越來越多。
以前如果回到十多年前,進城打工的農民工,都要在每一年播種和收割的時候進行所謂雙搶。現在其實也都不需要了,農民現在進城打工,每年可能也只需要在播種的時候回家一趟進行勞作,收割的時候基本上都已經由收割機來取代了勞動力。
退耕還林的作用很大
如果要是農村人口減少了,能夠把一些閒置的房子給拆掉,農業用地當中存在的一些田埂給去掉的話,那麼其實城市化的進程不僅不會帶來耕地的減少,相反會帶來耕地的增加。在一些已開發國家歷史上走過的進程當中,城市化的進程就是伴隨著耕地的增加的。
而在過去這些年當中,如果你看到統計數據上耕地的數量在減少,其實它跟退耕還林和退耕還牧有關。這裡我要給大家解釋一下,所謂退耕還林就在歷史上,我們非常強調農業種植,結果把很多林地,長著樹的林地變成了耕地,也把很多牧場用來放牧的草地變成了耕地。
最近這些年因為強調生態保護,我們把越來越多的林地和牧場進行了恢復,這樣而帶來的耕地的減少,其實跟城市化進程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說1千句道1萬句,大家其實不用擔心城市化的進程會帶來耕地的減少、農民的減少,最後危害到糧食安全的。這其中最為根本的原因,大家還是要理解到市場經濟當中價格機制的重要性。
如果你理解了價格機制重要性,你就知道,如果真的有一天讓我們在理論上假想一下,農民都進城了,沒有人種地了。那麼糧食的價格是不是就會變得更貴?當糧食價格變得更貴的時候,就會引導相應的人又回到農村去種地。
同時當糧食的價格在糧食稀缺的情況下變得更貴的時候,那麼一塊地用來種糧食,就比它用來發展其他的製造業或者服務業來得更加能夠掙錢。那麼相應的是不是糧價的提高,就會鼓勵有更多的土地用來種糧食。
我希望大家能夠擺脫掉那些農業社會存在的思維,以及在計劃經濟下所形成的這種思維的定式,真正認識到市場經濟如何動用價格機制,在人口土地這樣一些非常寶貴的資源當中,如何進行配置,這樣的話你就能夠真正的理解,為什麼在全世界範圍之內都沒有出現人進城了,卻會沒有人種地。
關於主播:
陸銘,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教授,2001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陸銘教授重視實地調研,足跡遍布全國,掌握了經濟運行的大量第一手資料,他關於城市發展、土地和戶籍制度的政策建議對相關改革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本課程中,陸銘教授將經濟學的思維運用於中國的現實情境,形成一套掌握宏觀經濟的方法論,幫助你理解中國經濟的現狀和趨勢,從而把握時代發展的機會,更理性地作出各種決策。
關於喜馬拉雅:
有聲圖書館,中國知名音頻平台,5.3億用戶的共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