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行:巢北汪家橋和慰子橋

2019-11-03     最憶是巢州

作者:祝俊生

巢北古村多,集中在西大山和小黃山一帶,為什麼會這樣?我的文友——復旦大學地理歷史學博士張靖華博士是這樣認為的:江淮地區是中國統一和分裂的樞紐,北方和南方的戰爭,多在江淮一帶對峙,比如曹魏和孫吳、北魏和劉宋、南宋和金,……,江淮地區都是對峙的前線。在冷兵器時代,山是天然的屏障,也是村莊耐以生存的基礎。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村莊。




在巢北,柘皋街獨大,其餘十來個小集鎮零散的分布在它的周圍,譬如:慰子橋、汪橋、界墩集、梁帝廟和油坊集。奇怪的是,它們都位於小黃山的腳下。

我這裡要寫是位於小黃山南北的兩個古村落:小黃山之陰的汪橋和小黃山之陽的慰子橋。在地圖上看,它們幾乎在一個點上。是的,它們之間的直線距離不過十華里。現在,汪橋隸屬柘皋鎮,慰子橋隸屬夏閣鎮。新農村建設中,汪橋打的牌子是「古韻柘皋,美麗汪橋」,慰子橋樹的碑是「宋金古戰場」。都帶「古」字,是的,它們不僅很古老,而且很有故事,文化底蘊豐富!

記得它們是小時候,道聽途說,朦朦朧朧。百聞不如一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走進它們,觸摸它們,花草樹木在說話,百歲老人在回憶,家譜祠堂在迴音,這裡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很豐富,說明了,它們的揚名不是空穴來風,是實實在在的真著貨。

先寫汪橋。從我們蘇灣出發,沿著包壩縣道,十幾分鐘就到汪橋。我們在古人庵之北,汪橋在古人庵之南,我們在小黃山之陰,汪橋在小黃山之陽的山疙瘩里,它的南面就是有名的下湯水庫,它堪稱巢北第一水。




汪橋不大也不小,毗鄰小黃山,兩條逼仄的小街,三口水塘,村前村後的兩條小溪,幾株古樹,許多花草樹木,低矮的白牆紅瓦房屋,不大但是很乾凈小院,典型的江淮民居。幾家小飯店、幾家鄉村超市和幾家榨油坊,它們是這個寧靜古村落的商業場地,零星的遊人,零星的車輛泊下來,說明這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它是全國文明城市巢湖市「最美鄉村」的一個典範。前不久,汪橋村被選為全國農村百佳美麗村莊,也暗合我的心思。在安徽省算得上,沒想到在全國也算得上,是不是粘了大湖名城合肥市的什麼光,或者粘了三農建設先進市巢湖市的什麼光,不得而知。它可以啊,的確可以啊。




汪橋村研學旅行基地以自然生態為主題,進行紅色革命教育,在美麗自然環境中,接受紅色文化洗禮,培養中小學生綠色、環保理念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主要有旅行景點有是省級示範美麗鄉村汪橋集中心村、抗日戰爭時期巢縣縣政府駐地、巢湖市文物保護單位古人庵以及2000餘畝太陽能光伏發電山場等。值得一提是,汪橋村還是抗戰期間敵後巢縣縣政府駐地舊址。1938年5月中旬,張愷帆、馮文華帶領的游擊隊,為了群眾的安寧,決定將游擊隊開往小黃山。6月上旬,擴充隊伍在汪橋集進行整編,正式定名為巢縣黃山抗日游擊大隊。大隊長馮文華,政委張愷帆。我寫過文史散文《古人庵和<巢縣動員報>》發表在有關紙質媒體上,這裡不再細述。




可惜的是,我三來汪橋,不巧都是下午,酒足飯飽之後。我很想一早來到這裡,迎著晨曦,踏著小黃山的露水,品品山泉水沏的小黃山綠茶,嘗嘗這裡山民手工炸的油條和缸式燒餅爐子現炕的三尖子,再沿著巷道小徑,看山,看水,看屋,看花草樹木,看人。

再寫寫慰子橋。從汪橋出發,沿著016鄉道往南,003縣道往北轉004鄉道口,七八分鐘,就到了慰子橋。村莊和田地都是綠色,馬路上兩邊高高的白楊樹形成了通長的甬道,也像風雨廊橋。要是在秋天,這裡該是一個斑斕的世界。

和汪橋一樣,慰子橋也是個鄉村集鎮,下了車,一條街向東延伸,再向北拐彎,就到菜市了。街道不大,但很清爽,不擁擠也不嘈雜。街上有兩家茶館,都坐了不少人,還有人在門外等鍋里的油條。下鍋,翻滾,出鍋,瀝油,就在一瞬間,飄著油條的香味了;我要了碗餛飩,嘗嘗鄉村的味道。沿著鄉村公路往楊廟方向走,遠處山巒隱隱約約,「大風車」劃出緩慢節奏。滿眼都是綠色,可以深呼吸,這裡是天然的氧吧!原生態的清幽之地!




村莊有雞叫狗吠,有鳥鳴,喜鵲和灰喜鵲的叫聲拉出凌厲的迴音。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長髯白髮,仙風道骨樣子,他對我說起了慰橋的歷史。慰橋有1000年歷史了,他也是小時候聽村裡老年人口說的,一代一代口傳下來的。在南宋年間,一位將軍帶著兒子在小黃山一帶和金軍作戰,兒子受重傷,退回慰橋,不久就離世。將軍無言以對,當地村民有感英烈,將橋命名為遇子橋,表達對逝子的哀悼,後又改名為慰子橋,在以後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直呼慰橋了,後訛化成「尉橋」。

慰橋原先只是幾塊青石搭成,不足五米,很窄。後來修建時候在橋下還發現生鏽的刀叉戈戟。今日石頭拱橋已看不到當年的擁擠,上面早已是五米的瀝青路面了。可喜的是,這裡的鄉道很快將升級成縣道「柘仙路」,路面9米,從巢湖柘皋到含山仙蹤的縣道,也是合肥到馬鞍山市道了。告別老先生,返回再來到慰橋,太不起眼,和現在許多溝涵差不多。但意外,橋下有村姑浣衣,台階也有老舊痕跡,可見水清且深。這一大片鄉村和集鎮由此而得美名慰橋,此地幸焉。




寫此小文的時候,我查閱有關文史書籍,在一本名為《巢湖古遺址》的書冊里,找到有關慰子橋的文字:「慰子橋在巢縣小黃山南七華里,始建年代失考。典籍《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慰子橋在巢縣、含山接界處。南宋統制姚興戰死處。」據說,1000年前,金將領完顏亮悼詩曰:「獨領孤軍將姓姚,一腔忠孝為南朝。元戎若假徵兵至,未必將軍死慰橋。」這也許是官方有力的文字了,也驗證一千年以來,巢含一帶老百姓民間星火相傳的故事。

汪橋和慰子橋,巢北有故事的兩個古村落。

最憶是巢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Ec0MW4BMH2_cNUgMfk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