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導演出新片,他拍少年肉體確實有一手

2020-11-02     Sir電影

原標題:《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導演出新片,他拍少年肉體確實有一手

餐桌,桃子,壁爐。

猜一部電影。

三秒鐘搶答——

3。

2。

1。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Sir知道,這題當然難不倒各位毒飯。

下一題。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導演名字是……

答不出?

沒關係,今天讓你們再認識一次。

本色

We Are Who We Are

轉投HBO,可每一幀都還是濃厚的個人標籤。

這次記住了。

「瓜導」盧卡·瓜達尼諾。

主演你也眼熟。

出演過《雷霆沙贊》《小丑回魂》的新星傑克·迪倫·格雷澤。

這陣容,標配嘛。

一個看不膩的鮮肉,拉到地中海的陽光下撒歡。

低飽和,手持攝影,滿屏膠原蛋白。

像一支清爽的夏日vlog。

故事也能嗅出《請你》的調調。

一群隨父母來到義大利某軍事基地的少女少女們,如何尋找自我。

每個人都像來度假,卻又心事重重的樣子。

義大利風情下的美式青春。

「瓜導」拍少年,有啥殺手鐧?

他愛拍年輕人的「放空」。

年輕人內心的複雜多變,上一秒無比正常,下一秒就出其不意脫軌。

具體反應在表象上便是,全員愛折騰。

一號,弗雷澤。

高中生,典型熊孩子。

整天戴個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開門,實際算踹門。

個性偏執,行為誇張。

塗個黃黑相間的指甲油,穿時髦衣服。

被同學議論了。

管他呢?

變本加厲。

拍身份證時故意戴個墨鏡,喝大酒找不到家摔得滿臉是血……

以上行為,只能算中二,倒也不會太出格。

為什麼愛拍這些折騰時刻?

他想尋找年輕人的困惑,以及困惑的來源。

比如弗雷澤與母親的關係。

弗雷澤的家庭構成不尋常,他有兩個媽媽。

一個新時代的LGBT家庭。

親生母親是駐軍最高指揮官,在外以威嚴形象示人,唯獨對自己兒子十分溺愛。

折騰,就從這家裡開始。

兒子對親媽態度極差,甚至暴力相向。

極端情緒化後,一轉頭,又性情大變,求安慰。

這個畸形的家庭,到底經歷過什麼?

這部劇無疑是反快餐式的。

極考驗觀眾的耐心。

它不專注於回答你的疑問,也不拍狀態的變化,而是拍情緒的涌動。

用無聲的細節,映射出人物的內心戲。

就拿弗雷澤來說。

看上去,他被同學凱薩琳吸引,總躲在角落偷看她。

可你說他情竇初開吧,又不像。

初來基地,他誤入大兵澡堂,驚訝到瞳孔地震。

和大兵哥出去玩,眼神到處亂飄,被發現了迅速躲閃。

你不對勁.gif

弗雷澤掩飾不了自己對同性的好奇。

可你要問,他到底喜歡誰。

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是討厭被貼標籤,拒絕被定論為某一特定群體。

本劇拍得看似意識流,可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青春期都經歷過的迷茫?

對取向的懵懂,對倏然而至情緒的無措,對感情流轉變化的困惑。

年輕的折騰,本質就一句話——

一個人並不是與自己共處足夠久,就全然了解自己。

《本色》拍出了荷爾蒙的流動性。

我是誰?

我是什麼顏色的?

本就無需被定義。

再來看另一位主角的故事。

二號,凱薩琳。

出身軍官家庭,身材姣好,卻愛穿寬鬆的運動短褲。

有個關係不咸不淡的男友,關鍵時刻她總喊剎車。

是她不夠正?

不對吧。

凱特琳笑容迷人,在學校里很受歡迎。

可她有個小秘密。

她把長發扎進帽子裡,去酒吧被搭訕,她給自己報了個男孩名。

凱特琳和弗雷澤在網上關注了一位變性人,看他們的眼神,男生是探索欲,而女生則充滿嚮往。

她剪掉了長發,還給自己粘了假鬍子。

你要把她定義為一個跨性別者?

也不全是。

性別認同,是很複雜的一件事,並非二元化的。

經歷月經初潮,大腿上留著血跡,她好奇地輕輕觸摸。

在無人處,偷偷擦掉,把沾了血的紙埋進沙子裡。

做完這一切後。

你看,她笑得多甜。

她並不排斥欣賞自己作為女生的美。

凱特琳被混混搭訕,對方問她,哈珀不是男生的名字嗎,她是這麼回答的:

那名字可以代表很多事物

說得真好。

雖然我們每個人一出生,就被賦予了生理性別。

但隨著對「性」展開探索,性別、性向、身份認知之間,是否又會產生交叉?

「美國GoldieBlox玩具公司生產了性別中立的玩具,挑戰人們對兒童玩具的性別刻板印象。

法國議會已決定將「母親」和「父親」這兩個詞從教育系統的官方文件中去除。

英國地鐵與加拿大航空公司取消了「女士們先生們」的廣播開頭,改用 「大家好」,以推廣性別中立。 」

——《性別是流動的嗎?》

放空的空間,取決於年輕人看待世界的眼界。

所以,不必著急回答。

一旦人變得不再愛折騰了,會怎樣?

劇中有一段凱特琳和爸爸的互動,給Sir印象很深。

父女倆去看比賽,間隙聊到女兒來月經的事。

凱特琳不明說:

- 我今天來了

- 什麼來了

- 「那個」來了,爸

回家路上,父女倆並排走著,隔著一手臂距離。

爸爸像剛反應過來似的,說這是好事,安慰女兒這是身體的正常激素反應。

等等,哪裡不對?

女孩來月經,先和爸爸說,而不是媽媽。

原來,媽媽是奈及利亞人,在生活中總被爸爸提醒要更「美國一點」。

這是一個存在隱形金字塔的家庭。

爸爸位於塔尖,女兒崇拜爸爸,媽媽則在最底層。

劇中有一隱藏細節。

父女倆都是川普支持者,爸爸買了印有特朗普大選標語的小紅帽。

只買兩頂,分給女兒戴。

女兒和爸爸看露天直播時,螢幕上放出了川普的「去穆斯林」宣言。

而這個家中,媽媽作為奈及利亞人信伊斯蘭教……

打個比方,這就像一個家庭里,一個只吃咸豆花,一個只吃甜豆花。

任何一方都不會妥協。

但作為一家人,他們總歸要坐在同一張飯桌上吃飯。

政治這件事上,這個家已經沒有任何「放空」的空間了。

《本色》拍出了這種日常的、深入骨髓的異化。

少男少女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審視自己,審視周遭。

性別或取向,信仰或宗教,愛人或家庭。

都不能成為定義他們的標籤。

慶幸導演將鏡頭對準這樣一群青少年,也是不帶審視,未加濾鏡的。

到底何為「後浪」?

導演用這部劇給出回答——

對未知的自我有好奇和關注,對成人的世界敢報以不負責任的戲謔和揶揄。

他們無知,卻自認為熟知一切。

他們不夠完美,但無比真實。

這。

不就是我們一直弄丟,卻又一直想撿回來的「本色」。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布拉德特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CMEjHUBUvjGtfAdHv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