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成就孩子的一生

2019-09-27     母子健康雜誌

保羅·科埃略說,如果你能戰勝自己,那麼你就能征服世界。自控力,不僅對於大人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同時,研究表明,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強,其學習成績和社會融合程度也會越高。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對於他們今後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價值。

在20世紀60年代,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來測試4~6歲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實驗很簡單:所有孩子都被安排坐在一張桌子旁,每個孩子面前都有1顆棉花糖。研究人員給了孩子一些非常簡單的指示:「你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你耐心等待15分鐘不吃,我就會再給你1顆,到時候你就可以吃到2顆棉花糖,而不是1顆。」研究人員發現,這個任務對於孩子們來說比看起來要困難得多。

從研究人員離開房間的那一刻起,孩子們的表現顯示出了差異。有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沒有焦急得撓頭,卻在上下移動著雙腿;有的從左到右地擺動;有的則是身體前後晃動,就像搖椅一樣;有的偷偷摸摸地瞟了幾眼棉花糖;有的則是一直死盯著糖看。但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用左手碰了幾次棉花糖——這是由最衝動、最情緒化的大腦半球所控制的,同時又用右手遮住眼睛——這是由理性腦控制的。多虧了極大的自我控制力,大約1/3的孩子成功完成了挑戰。實驗小組的其他孩子雖然也拼盡了全力,卻在所要求的15分鐘等待時間裡沒能抵擋住誘惑。

這個實驗證明,讓大腦實現自我控制是非常困難的。要做到這一點,額葉必須取得絕對的控制,主宰大腦的情感和本能,同時還要克服挫折和飢餓。為了能夠實現這種控制,額葉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額葉試圖無視棉花糖的時間越長,所需要的糖分就越多,這使得棉花糖看起來越來越可口,並使遊戲變成了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如果你曾經試過減肥或戒煙,你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

實際情況是,無論完成的是什麼任務,自我控制對大腦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一項高水平的技能,需要用畢生的時間去鍛鍊。

然而這項研究最有趣的地方是實驗結束後發生的事情。大約15年後,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已經是19~21歲的年紀,研究人員給這些孩子的父母打電話回訪,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和社會生活狀況。令研究人員感到意外的是,孩子能夠忍住不吃棉花糖的時間的長短與之後他們的SAT成績(美國高考)及教育成就的高低存在極大相關性。在幼兒園時期表現出更強自制力的孩子,在整個學習階段都能獲得更好的成績。當他們成年後,這些孩子的父母認為,他們是能夠承擔責任的,並且容易相處,比當年在實驗中表現得迫不及待的孩子們要好很多。

其他研究也做過類似的實驗,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強,其學習成績和社會融合程度也會越高。

執行力

自我控制力是執行力的一部分。執行力是一系列技能的集合,使人們能夠確定目標、制訂計劃、執行計劃並且評估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執行力就像是一支管弦樂隊的總指揮,引導著大腦各部分的不同樂器,並且決定在什麼時刻應該由什麼樂器發聲。大腦前部負責內化規則,同樣也負責自控力,這使得我們在碰到問題時可以按既定規則來解決問題,並且在必要的時候讓理性腦擊敗情感腦,掌握控制權。這些幾乎是人腦所能運行的最複雜的功能。儘管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會通過培養自控力、承擔責任、從自己做的決定中學習反思、做自己行為的主導者等方式來養育孩子,但這些能力主要還是在青少年和成人時期形成的。

就像我們在前面的實驗中所看到的那樣,執行力得到了發展的孩子能夠控制自己。媽媽在第一家店給了孩子零用錢,孩子忍住不花掉這筆錢,直到走進另外一家店去買他最喜歡的遊戲卡片。這同時考驗了孩子的自控力和將情感腦與理性腦聯繫在一起的能力。同時具備這兩種能力的孩子更容易實現目標,滿足自己的需求。更強的自我控制力也是預防各種可怕的行為障礙和注意力缺陷障礙的關鍵。注意力有問題的根源在於自控能力差,無法控制憤怒、挫敗感或自己的注意力。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控力呢?一種選擇是準備很多棉花糖,然後每天練習15分鐘。但是這樣做恐怕會使孩子攝入過多的糖分,效果不太好。下面我提出幾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克服挫折感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你就可以幫助他一點一點克服挫折感。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讓孩子感受到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外,別無他法。你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但不要即時滿足。相信你的孩子,他可以忍受輕微的不適感。當孩子需要更換尿布、想要吃奶或者因為累了想要睡覺的時候,滿足他的需求,但不要表現得很煩躁,因為如果你這樣做,孩子只會有樣學樣,把感受到不舒服和痛苦煩躁的情緒畫上等號。當孩子緊張的時候,幫助他冷靜下來,以便某一天即使沒有你的幫助,他也可以自己做到。你可以把孩子抱在懷裡,讓他感到自己被保護。

作為父母,一定要保持平靜,平靜地對孩子說話或唱歌,語氣平和。冷靜而自信地告訴孩子,他的期望以後會實現,幫助他忽略引起不適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儘量站在他的角度,不要表現出痛苦或內疚,而要充滿信任和同理心。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一定要給他設定規矩。家庭生活中的家規、飯桌上的要求、看電視的時間限制,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理解他不可能總是如願以償地擁有一切,鍛鍊他,讓他學會在受到挫折時冷靜下來。請記住,設定限制時父母保持冷靜和溫和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時你也應該明白,強加給孩子過多大腦無法承受的規則對孩子不利。應該給他一些從條條框框中跳出來的時間,或者沒那麼多要求的時間,比如說,在適當的情況下做一些體育運動,幫助他釋放精力和克服挫敗感。

細分任務

穿衣服或者收拾玩具都是非常簡單的任務,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可能顯得相當複雜。許多任務都是由細化的步驟組成的,需要孩子一步一步地逐漸完成,這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並不容易。為了幫助孩子完成任務,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幫助,例如一步一步地給予指導、要求孩子大聲說出他要做的事情,或者把複雜的任務分成更小的步驟以便更容易完成,等等。這樣一來,知道了事情的邏輯順序之後,孩子便有了掌控局面的自信,不會再覺得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明天是阿爾瓦羅母親的生日,他決定做一個美味的海綿蛋糕。他知道必須用到酸奶、糖和雞蛋,而且需要一個大容器來進行攪拌。但是他不知道應該從哪裡開始。幸運的是,他的父親把任務分成了更小的步驟,從而使困難的事情變得容易。

首先要收拾好桌子,讓一切都整整齊齊。

然後把食材和用來攪拌的容器都拿出來。

接著需要洗手,一切就緒後就可以開始了。

通過這樣簡單的解釋,阿爾瓦羅知道了應該從哪一步開始,心裡有數後,他就可以全心全意地做他的小小廚師了。當我們教孩子有組織地完成任務時,其實就是在幫助他減少迷茫,獲得自控力,同時也培養他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我們知道那些能夠更好地處理複雜任務的人普遍具有良好的組織能力和分解困難任務的能力。如果你不信,不妨邀請你的孩子按照下面3個步驟來拼拼圖來進行驗證。

首先把所有小塊的拼圖朝上放好。

然後要找到4邊對應的拼圖並且把它們拼好。

接著拼邊緣,最後再拼剩下的部分。

無論是要做蛋糕、玩拼圖還是準備生日會邀請函,方法總是一樣的。整理桌面(準備)、決定從哪個部分開始(優先項)、決定如何繼續(計劃),通過這樣的流程可以讓孩子學會計劃和控制,有助於孩子在今後的生活中達成目標並獲得滿意的結果。

掌控未來

人類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預判未來的能力。我們的祖先通過觀察腳印就可以判斷所獵捕的動物在哪裡。如今我們預測氣候、國際形勢的風雲變化或者疾病的演變,唯一的目的就是掌控我們的命運。

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如果能夠預見到將來可能出現的困難,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好處,比如,今天是應該好好休息還是應該繼續工作以便拿到獎金,這就像孩子們的棉花糖實驗一樣,忍住不吃的可以得到2顆而不是1顆。教孩子思考未來可以成為每個父母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我們只需要把要做的事情條理清晰地對孩子說出來。例如,朱莉亞的媽媽可以在早上說:「我們把奶嘴放在枕頭上吧,這樣晚上睡覺的時候就可以用它。」然後,她在晚上可以說:「睡覺前我們先去上廁所,以免半夜尿在床上。」馬里奧的爸爸可以幫助馬里奧準備上學用的書包,比如,裝好彩色鉛筆和他第二天需要吃的小零食。也可以幫助孩子預測他的行為後果,讓他明白,這樣做和那樣做分別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盡情釋放自我

自我控制之所以重要,部分原因是我們知道什麼時候需要自控力,什麼時候不需要。你一定會同意我的看法,比如說,自我控制可能會在你和伴侶的激情之夜或者慶祝加薪時成為障礙。額葉負責的不僅是自我控制,而且還決定了應該何時啟動這種自控程序。如果一個孩子都不知道什麼叫作打球打到精疲力竭,也沒有在生日派對上盡情享受過,那麼教他紀律幾乎沒有什麼用處。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想請你記住「中庸原則」:儘管具備自我控制力可能預示著學業和社會成功,但它最大的價值就在於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時候不該用。

你可以告訴孩子,應該在他認為需要的情況下加強自我控制。從邏輯上來說,在戶外野餐和在餐廳吃飯時,孩子的行為表現應該是不一樣的。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和情境,並在不同場景下向他解釋對應的規則或要求是什麼,這樣做可以幫助他理解在不同時刻應該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自我控制。你也可以教他在合適的時候適當釋放自己。釋放並不意味著向孩子解釋他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只是單純地讓他隨心所欲地放鬆自己,就當你不存在,也不需要得到你的允許。當你發現孩子有些拘謹時,可以鼓勵他模仿「傻瓜」或者「野蠻人」逗樂,或者是想吃多少糖果就吃多少,也可以讓他自由地發發脾氣。

最重要的是,當你認為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的狀態有所改善時,你必須同時幫助孩子的鏡像神經元得到同樣的信息,這些神經細胞能夠在孩子的大腦里反映你的行為,讓孩子主動模仿,產生同樣的情緒。所以,要想讓孩子放鬆,請先盡情地釋放你自己吧。在我們家,如果我的孩子們聽到我說「發瘋吧」,就會立即進入「娛樂模式」,因為孩子們知道他們的父親此刻會打破一些規矩來享受釋放的樂趣。

牢記

自我控制是指知道如何面對挫折、接受延遲滿足以及學習為了實現目標而按順序分步採取行動的能力。

幫助你的孩子學會忍受挫折、增強耐心、為了解決問題制訂清晰的計劃或為了未來做打算,可以培養他的自我控制力。

一個有效的方法是,首先建立清晰的規則,然後給孩子一些打破規則,盡情釋放的時刻。

編輯/紅劍 文/阿爾瓦羅·畢爾巴鄂

《母子健康》推薦閱讀:

書名:《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

作者:阿爾瓦羅·畢爾巴鄂

譯者:張冉星

出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阿爾瓦羅·畢爾巴鄂,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家,歐洲大腦科普類暢銷書作者。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和英國倫敦皇家醫學院工作,並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他是一位大腦可塑性研究領域的專家,同時是多所大學的特聘教授。他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領域贏得多個獎項。

《母子健康》雜誌簡介:

《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CB2dG0BJleJMoPMBf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