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記載了一位行俠仗義的英雄——季布,他特別重信義,只要是他答應的事,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天下人的敬重。因此,贏得了「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的美譽。「諾」,原本是秦漢時期,答應別人時的口語,後來又有了承諾的意思。季布說話算數,講求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說到做到。這種信用,比百斤黃金都貴重,這既是千古美談,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規範之一。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聖人孔子,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主忠信」「言必信,行必果」……最早從哲學層面對信進行論述。他認為「信」是處理人際關係最重要、最基本的倫理原則。他指出,「信」,先是自己守信、取信於人,最終要推廣到取信於民。
周顯王十三年、秦孝公二年起,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他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然而,在新法推行之初,整個秦國竟然無人相信。商鞅便派人在國都市場南門豎了一根木頭,並通告: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立即獎賞十鎰黃金。當場仍然沒有人相信,他便把獎賞增加至五倍。於是,有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扛起木頭走到北門,果然得到獎賞。由此變法取信於民,史稱「徙木立信」。1400多年後的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所言「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便是借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來說嚴守自己諾言比百兩黃金還珍重。
孔子有位著名的弟子曾子,是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有一天,曾子的妻子急著去集市上買東西,兒子哭鬧也要跟著去。曾子的妻子就對兒子說,你在家乖乖等著,我回來殺豬做豬肉給你吃。這樣兒子才停止了哭鬧。曾子的妻子趕集回家後,見丈夫曾子正捉豬要殺,就阻止說,我只是哄哄孩子罷了,你還當真啊!曾子說:「夫人,不能開這種玩笑啊!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我們現在欺騙他,就是教他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啊!」於是,曾子還是把豬殺了做了豬肉給兒子吃。「曾子殺彘」的故事也因此家喻戶曉,曾子正是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守信。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張騫通西域」,講的是漢使張騫在出使西域過程中,在各國樹立起了很高的威信,為大漢帝國營造出誠實守信的友好交往環境。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張騫應朝廷徵召出使西域。他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大月氏,至大夏,在此活動一年多才返回。回歸時,經過匈奴地界,張騫又為匈奴所獲,被關押。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騫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儘管張騫完成使命從西域凱旋不久後就去世了,但他開通西域通道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然騫鑿空,諸後使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是信之」(《漢書·張騫傳》),說的便是,因為張騫在西域諸國樹立了很高的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借用他的名義才能獲得西域各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