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
這個十一檔,太炸了。
在十一檔開始之前,估計很多人就有這個預感,市場也是從未有過的火熱。
可爆到這個地步,也是很多人沒想到的。
這是一個打破了太多行業紀錄,真正意義上的最強十一檔。
數據太多,叔截取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組——
之前,十一檔票房紀錄由2017年保持;
今年只用了3天15小時51分,就打破了2017年總共8天的總票房;
今年十一檔總票房破50億,比之去年十一檔,翻了一倍不止;
總人次,突破1億大關。
借用葛大爺在電影中的一句台詞,那就是:
「牛掰格拉斯!」
這,只是數據上的「牛」,宏觀層面的「牛」。
真正在幕後推動的,還是這幾部電影。
三部電影,叔都看了,現在,接著春風和大家聊聊,
怎麼就爆了?
01 共情
這大概是第一個要講到的,也是制勝法寶。
共情,還可以有另一個名字——
煽情。
到底是「煽」、還是「共」?
《我和我的祖國》是最有發言權的。
作為三部曲中最正兒八經的獻禮片,還未上映時,《祖國》可能是最不被看好的。
擔心宣傳教育意味過濃,擔心因為太「正」導致成片效果不好。
事實證明,大家都想多了。
《祖國》從三巨頭中脫穎而出,不管是市場還是口碑,都給出了直接答案。
原因無他。
「我和我的祖國」,重音在「我」。
「祖國」成為大的時代背景,大背景之下的小人物,才是電影的重點。
奧運開幕,重點不是放在組委會籌備、開幕式的準備、開幕時的盛大場面。
而是聚焦一個計程車司機的苦逼一天。
兩彈一星,重點不在爆炸場面的宏大,不是用倒計時來勾動人心;
而是落在一對因科研工作而分開的情侶身上。
還有上海弄堂里的冬冬,專注於旗杆的工程師……
以小,搏大;以煙火氣,代替充斥BGM的廉價煽情。
主旋律電影終於明白,
「主」旋律當然可以催淚,但「貼地氣」的旋律,才是大家愛看的。
02 質量
這一次的十一檔,一個現象不得不提——
口碑和票房強關聯。
這句話,乍一看會讓人感覺,市場不就應該這樣嗎?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劣幣都在驅逐良幣。
今年,《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票房近10億,豆瓣4.8分;
去年,《捉妖記2》,票房22億,豆瓣5分。
…
這個市場,真不該是這樣。
好在,這個十一檔給了認真做電影的人一記定心丸。
再給大家看一組三巨頭的點映數據。
《祖國》,以0.5%的排片,撬動了1257萬的票房,每場高達93%的上座率。
點映之後,各個影院隨即調整排片,《祖國》排到第一,《中國機長》、《攀登者》分列其後。
一直到小長假最後一天,三部電影的票房和口碑,完美契合。
叔有一個明顯的感覺,
從《風聲》到《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再到今年的三巨頭。
國產主旋律電影,一步步成熟了。
很長一段時間內,主旋律電影都像是愛國教育宣傳片,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電影類型。
往往這些電影的卡司一個比一個爆,場面一個比一個大,結果最後連評分都不給開。
現在,終於把「主旋律電影」當成了「電影」。
舉個例子,《中國機長》。
從飛機出現狀況,到最後安全著陸。
現實中只有半個小時左右,要拍成一部電影,必然要「擴寫」。
《中國機長》中,對於機組人員家庭、感情的鋪墊,選取幾組特定乘客進行描寫,飛機失事用凌厲剪輯和音樂帶來臨場感等等。
這些,都是成熟商業片、成熟類型片的標誌。
其中做的可能有不好,比如臉譜化,比如煽情過度。
但,終究是走上了正軌,而不是固步自嗨。
主旋律電影,開始兼顧到了「電影層面」和「主旋律層面」。
03 人
三巨頭的「爆」,說來說去,還是人為的。
這個人,包括很多。
第一層,當然是主創。
三部電影,集合了中國當今演繹圈半壁實力派。
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
記得年中的時候,叔去看一個電影,放映之前有一小段其他電影的廣告。
這個廣告別出一格,沒有任何電影畫面,只有一個接一個出鏡的人。
陳凱歌、寧浩、管虎、徐崢、文牧野…
當7個人坐在一起的時候,那畫面,直接讓叔顱內高潮。
隨後,六個大字——「我和我的祖國」。
這個局,就不可能出次品。
再來看《攀登者》、《中國機長》,無一不是各個年齡階層最有實力的那一批人。
張譯、胡歌、章子怡、吳京、張涵予、袁泉…
《祖國》的幕後紀錄片,寧浩有一句話:
既然要獻禮,那就獻一份厚禮。
現在看來,這份禮可太厚了。
當然,除了主創,這些幕後故事的原型人物,也是「人」的一部分。
《攀登者》屈銀華(張譯原型)的女兒和夏伯渝(胡歌原型),帶著假肢,親身在電影映後講述當年的真實故事。
《白晝流星》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中國機長》的英雄機組,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為祖國獻上了自己的禮。
他們,是大眾在觀影娛樂之餘,最不該忘卻的人。
最後,叔覺得,還有你我這樣的普通人。
《祖國》,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與中國同步上映。
幾乎是場場售罄、爆滿;
打破多地票房紀錄,上座率紀錄。
還有,放映現場那一幕幕由心而發的活動,
與國旗合影,影片結束後全場起立高唱國歌。
在上半年整個電影市場一蹶不振,創下多年來同期最低時,誰也不會想到,會殺出一個《哪吒》;
由《哪吒》托起的暑期檔,又由三巨頭接下,完成了十一檔的獻禮。
越加註重貼地氣的小人物,放下自嗨、走向類型化的主旋律電影,可能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了這個開頭之後,明年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