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梵谷的面孔

2020-06-14     人民文學出版社

原標題:尋找梵谷的面孔

去年做完《月亮與六便士》圖書的設計後,我寫了一篇關於 高更和《月亮與六便士》的文字 (點擊藍字可查看)。今年,又完成了《梵谷傳》的圖書設計,對於這對美術史上的雙峰,只為其中之一寫了文字,顯然有厚此薄彼之嫌,於是,又寫下了這篇文字。

2019年6月,一支銹跡斑斑的左輪手槍在巴黎的一場競拍會上被拍賣(見上圖),最終以16.25萬歐元(約合12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售出。為什麼這支銹跡斑斑的手槍能拍出如此之高的價格?因為它有可能就是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自殺所用的那支手槍。雖然後來梵谷研究所發表聲明譴責此次拍賣,並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把槍枝與梵谷的死亡直接掛鉤」,但仍然擋不住這支7毫米口徑左輪手槍成為了「藝術史上最著名的武器」,同時也成為最昂貴的一支手槍。從這個事件我們看到,凡事只要和梵谷沾上邊,就一定會創造出一個新的商業奇蹟。這也是貧困一生的梵谷萬萬沒想到的。

時間進入十九世紀,人類歷史的發展突然開始加速,十八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到此時也加快了腳步,蒸汽機的發明、新式動力的交通工具出現、產業技術的革新、勞動人口集中流向城市,經濟成長、人口激增、社會發展速度空前加快,由此帶來的不只是科技上的革新和進步,更多的則是社會經濟、產業結構以及社會文化意識的巨變。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文化正經受浪漫主義思潮的洗禮,上帝此時似乎特別鍾愛這片土地,在歐洲大地上撒落下無數耀眼的藝術靈魂。在這個時期藝術家的群像中我們看到了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雨果、大仲馬、小仲馬、喬治·桑、裴多菲、密茨凱維奇……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舒曼、李斯特、蕭邦……以及繪畫史上最偉大的畫家馬奈、莫奈、梵谷、高更、塞尚、畢沙羅、雷諾瓦、西斯萊、德加……在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星宿當中,梵谷無疑是最耀眼的一顆。

梵谷的生平和藝術經歷在這裡不用過多的介紹,因為與梵谷相關的書籍很多,許多人更是從2017年底上市的油畫手繪電影《至愛梵谷》中也了解到不少。這部獨特的文藝影片雖然票房收入不能和一線票房大片相比,但是上映時在網絡上的刷屏率卻將一些票房大片遠遠拋在了身後的塵埃里。一時間,文藝青年趨之若鶩,更有觀眾在觀影后留言「謝謝你帶給這個世界的美麗和哀愁」。

梵谷的藝術生涯給觀者或者說讀者心靈的震撼是持久的,從1890年梵谷向自己開了一槍後到現在的一百三十年間,似乎從來沒有消退過。也就在這部影片上市不久,出版社計劃出版法國作家大衛·阿茲奧的《梵谷傳》,筆者負責這本圖書的設計工作。在上一篇為高更而寫的文章中我提到大學期間兩本圖書在藝術院校中被借閱最多,其中之一便是《渴望生活——凡·高的藝術生涯》,當年就是從這本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凡·高的藝術生涯》中了解了梵谷孜孜以求的一生和藝術的輝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渴望生活——凡·高的藝術生涯》上市到今天筆者要設計的法國作家大衛·阿茲奧的《梵谷傳》,凡三十餘年間,圖書出版機構出版了多少本各種形式的《梵谷傳》以及和梵谷藝術生涯相關的圖書?這是一個未知的巨大數字。但是這些不同版本不同作者和不同出版機構出版的帶有梵谷基因的書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基本上都是以梵谷不同時期的自畫像或者繪畫作品加上書名字來作為圖書的封面,梵谷的一生充滿著對藝術的追求,具有一個藝術家最獨特的經歷。書籍設計的一個原則就是 從文本出發、從圖書內容出發,雖然用梵谷的自畫像和繪畫作品作為設計的元素沒有問題,但這樣千篇一律的圖書設計對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靈魂來說是不公平的,更何況書籍設計的目的就是希望從同類圖書中脫穎而出,從這兩個層面來講,如何將這一本《梵谷傳》設計出特色,就成了擺在筆者面前的最大的難題。

雖「貴為」文學學士,(此處可加「呵呵」,因為當年沒有藝術學這個學位分類,所以我們藝術院校畢業生的畢業證上都印了個「文學學士」),但對文學作品閱讀的體會還是停留在情節的閱讀。1992年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在國內出版,身為「文學學士」自然也會買來一讀,余秋雨的這本文化遊記讓我們這些非文學專業的閱讀者突然體會到一種可以稱之為「體驗式閱讀」的東西,標準句式是「我們走在八百年前誰誰誰曾經走過的石板路,呼吸著和誰誰誰當年同樣的空氣,置身什麼什麼之中,仿佛……」,諸位文學圈的專業人士可能已經笑翻了,不過這種閱讀體驗對筆者藝術學習的道路還是有所啟發,在觀摩閱讀一件藝術作品時多了一種新的「閱畫體驗」。以往學習繪畫多是仔細研讀大師繪畫作品,尋找其中獨特的用筆、調色和表現方式,自此以後,除了在大師繪畫作品前研習技法之外,也多了一個嗜好,觀察畫家的肖像照片,似乎希望看到畫家如何用這雙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打量身邊的事物?而後才用手中的畫筆調和顏料將看到的世界和事物描繪下來。上面提到的這種文字的「體驗式閱讀」成為了新的「閱畫體驗」的催化劑吧。以這種對視的方式和另一個時空的大師對話,從對大師技法的學習到觀察方式的思考是提升藝術眼界的一個飛躍吧。

1839年,攝影術在法國誕生,攝影在減弱了繪畫早期的記錄功能同時,助推著繪畫純藝術功能的發展。到十九世紀中葉,攝影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作為一門視覺影像方面的新生事物,已經被社會廣泛接受,藝術家群體應該是對新生事物最敏感的群體,當年很多藝術家都留下了珍貴的攝影肖像,一雙雙直視鏡頭的眼睛,也更加便於我們從這兩扇窗戶中透視畫家靈魂深處的所思所想。梵谷的自畫像我想大家都已經見了很多,而在筆者的求學經歷中發現,幾乎沒有什麼人見過梵谷的攝影肖像。有人說梵谷用如此之多的自畫像記錄了自己的影像,可是他卻偏偏討厭攝影;也有人說成年後的梵谷因為如此地熱愛繪畫,常年狂熱地工作,根本無暇坐下來為自己拍攝一張照片。這位在藝術的迢迢星漢中熠熠發光的大師只在青少年時期留下兩張罕見的照片:分別是他在13歲和19歲時拍攝的。

提奧像

梵谷像

為了能夠更多地直視梵谷的目光,筆者也一直在關注有關梵谷肖像的各種信息。近年來有兩張十九世紀的老照片被認為其中的一名被拍攝者有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梵谷,一張是巴黎朱利安學院的34人合影團體照,義大利藝術史學家安東尼·德·羅伯特斯認為這張拍攝於1888年的合影中,有一人很有可能是梵谷,在這張照片中還有法國藝術家高更和維亞爾。

34人合影。圖中圈內人物被認為是梵谷

另一張是攝於1887年的一張照片上,六名男性圍在桌邊喝酒,這張照片引起法國相片專家瑟奇·普拉圖科克斯的注意,有人指認出這六人當中幾張熟悉的面孔,其中有印象派大師保羅·塞尚和後印象派畫家埃米爾·伯納德,另外有一位很可能就是很少留影的梵谷。

六人喝酒圖。 圖中圈內人物被認為是梵谷

雖然這兩張照片拍攝的年代和照片中的人物都和梵谷有著密切關係,但因為梵谷成年後的影像資料實在是稀若星鳳,最終還是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夠證實這兩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梵谷本人。

我們回過頭再來看看梵谷存世的兩張青少年時代的攝影肖像,不久前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公布:那張出現在無數書籍和資料中的13歲少年梵谷肖像被證實並非文森特·梵谷本人,而是當時畫家15歲的弟弟提奧·梵谷。很遺憾,梵谷19歲時的那張攝影肖像就成了畫家唯一一張被確認的存世照片。

前面提到幾十年來梵谷傳記和相關圖書在封面設計當中,基本上是以梵谷不同時期的自畫像或者繪畫作品加上書名字來作為圖書的封面,為了跳出這個梵谷圖書設計的窠臼,同時也為了滿足讀者希望看到這位流星般掠過天際的藝術天才真實面容的企盼,我決定就用這張唯一的梵谷照片作為這本梵谷傳的封面設計元素。然書籍封面設計的終極目標之一是通過設計帶動圖書的銷售,雖愛好梵谷的讀者很多,但一般讀者對梵谷的照片並不是很熟悉,讀者更熟悉的是梵谷的自畫像、向日葵和深邃的星空。

為了把這張肖像和梵谷的信息準確關聯起來,筆者採取了現在這樣一個設計手法:這幅1889年9月作於普羅旺斯聖雷米精神病院的自畫像可以說是梵谷最具標誌性的自畫像之一(見上圖),把這張自畫像的局部和梵谷唯一的這張照片進行重構疊加,終於使這張梵谷唯一肖像和他的作品緊緊聯繫在一起,同時也創造出了一種新鮮的視覺效果,於是大家看到了現在的這個封面。

鑒於普通讀者少有系統地看過梵谷的作品,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本書的同時能有更好的閱畫體驗,我們將本書中提到的部分梵谷最著名的作品按創作時間順序編輯成一本小畫冊隨書附贈。在這本小冊子裡我們同時可以看到梵谷的兄弟「親愛的提奧」,以及在梵谷兄弟倆相繼去世後,不斷地舉辦梵谷畫展、出版兄弟倆的日記,最終將梵谷作品推送到全世介面前的提奧妻子約翰娜的影像資料。

湛藍的星空綴滿了金黃色的繁星,這是梵谷的夜空,這是梵谷的世界。這是梵谷最鍾愛的兩個顏色,為了能夠準確地貼近梵谷的世界,我們通過多方尋找,找到了一種金色的訂書釘用於這本小畫冊的裝訂,和藍色的小冊子封面以及文森特金色的簽名共同構成了一個梵谷的典型色彩空間。

梵谷是獨一無二的,也希望我們這本書是獨一無二的,從內容到形式。

正如大衛·阿茲奧所說,他生性桀驁不馴,頑固地拒絕向現實低頭,自己一旦選定了目標,就不顧所有人反對,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哪怕背上受詛咒的惡名,哪怕遭受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也要堅定地走向心中的憧憬,他性格上的這一特點,是他絕對痛苦和絕對成功的根源。

「現在這裡沒有風,陽光燦爛,火辣辣的燥熱。正好成全我的事。有太陽,有陽光,別無他法,我只能召喚黃色、淡硫磺色、淡檸檬金色。黃色多美啊!要加熱到足夠的高溫,熔化這些黃金,以及花卉的這些色調——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做得到,這需要一個人的全副精力和注意力。我還從來沒有這麼大運氣,在這裡,大自然之美異乎尋常……有房子陪伴,有工作陪伴,我就太幸福了……現在我對繪畫,頭腦十分清楚,或者像戀人一般盲目……說到累,不是問題,我連夜還能再畫一幅,……這些日子大自然美極了,而我有時也清醒到極點,就感到自己不復存在,恍若在夢中,一幅畫自動來到我的畫筆之下……」

——摘自大衛·阿茲奧《梵谷傳》345頁

(法)大衛·阿茲奧著;李玉民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06月

《梵谷傳》講述了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傳奇一生。梵谷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著名的作品有《星空》《向日葵》和《烏鴉亂飛的麥田》等。作者從梵谷的出生寫起,一直到他在海牙、倫敦、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地歷經坎坷,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畫店職員最終成為繪畫大師,開創了後印象主義畫派,與當時已經名滿天下的畫家高更在阿爾勒相聚,兩人交惡後,梵谷患上躁狂症割掉自己的耳朵,最後在巴黎郊區飲彈自盡。

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首次出版,除了敘述梵谷的經歷,同時也描繪了梵谷與當時的畫家群體的交往,對研究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梵谷傳》的作者大衛·阿茲奧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創作了這部描述梵谷一生經歷的著作,從本書中,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這位美術大師的創作思想。

《梵谷傳》實拍圖

人文社 X 三聯中讀 端午粽子禮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1eRtHIBiuFnsJQV5t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