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252課:成語「出言不遜」的「遜」是什麼意思?

2019-12-02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兩個漢字:遜和返。這兩個字均始郵見於戰國時期。「遜」字1986年《簡化字總表》簡化為「遜」(因「孫」簡化為「孫」),遜與返都是現代漢語高頻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遜(遜)。讀xù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遜,遁也。從辵,遜聲。」形聲字。本義是逃遁。《爾雅·釋言》:「遜,遁也。」郭璞注稱:「謂逃去。」《玉篇·辵部》:「遜,遁也。」比如《書·微子》:「我其發出狂,吾家耄遜於荒。」孔傳:「我念殷亡,發疾生狂,在家耄亂,故欲遁出於荒野。言愁悶。」我是被棄而出亡在外呢,還是呆在家中到老而逃遁於荒野呢?這是微子的極端愁悶。

(微子之墓)

本義之外,遜還有其他用法,如:

(1)退讓(帝位)。《玉篇·辵部》:「遜,退讓也。」《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遜,辭避也。」比如《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陸德明釋文:「遁,退也,避也。」孔穎達疏:「功成者退,以此故將遜遁,避於帝位,以禪其有聖德之虞舜。」堯讓位於虞舜,即遜位。這是我們經常說的「禪讓」。

(帝堯遜位)

《史記·太史公自序》關於這件事,也用遜字:「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台通「怡」,高興。漢獻帝讓位於曹丕,也照模照樣的「遜」了一把。《後漢書·獻帝紀》:「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

(獻帝遜位)

(2)恭順,謙抑。《廣韻·慁韻》:「遜,恭也。」《篇海類編·人事類·辵部》:「遜,順也。謙恭也。」比如《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快軍敗,出言不遜。」(官渡之戰時,郭圖向袁紹誣告說:)張郃對我們打了敗仗竟然幸災樂禍,說話也很傲慢無禮。「出言不遜」後來發展成為成語,遜:謙讓,恭順,有禮貌。成語的意思是指某人說話態度傲慢粗暴無禮,言語不客氣。

(影視作品裡的張郃)

再比如:《宋史·范仲淹傳》:「元昊答書語不遜,仲淹對來使焚之。」你看,范仲淹厲害吧,外使帶來的書信中語言不遜,他乾脆當著面燒了。

(范仲淹像)

(3)差,比不上。比如《三國演義》第一回:「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即用此義。再比如清代李漁《閒情偶寄·演習·脫套》:「才鋒筆藻可繼還魂,其稍遜一籌者,則在氣與力之間耳。」遜:遜色,比較起來,稍微差一點。稍遜一籌後來也發展為成語。

此外,遜還用作姓氏。《萬姓統譜》有記載。

遜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遜字的小篆寫法)

2、返。讀f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返,還也。從辵,從反,反亦聲。《商書》曰:『祖甲返。』」這是個形聲兼會意字。本義是還,回歸。也作「反」。《廣韻·釋詁二》:「返,歸也。」《古今韻會舉要·阮韻》:「返,還也。通作反。」比如《孫子·行軍》:「粟馬肉食,軍無懸缻(同「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用糧食喂馬,殺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隊不返營房的,是要拚死的窮寇。又比如崔灝《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本義之外,返字還有其他用法,比如:

(1)歸還。比如《搜神記》卷四:「俟汝至石頭城,返汝簪。」返汝簪,就是歸還你的簪子。

(2)迴轉;折回。比如王維《鹿柴》:「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再比如李商隱《寫意》:「日向花間留返照,雲從城上結層陰。」都用這個意思,光線折回。

(3)更換。《呂氏春秋·慎人》:「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高誘注稱:「返,更也。更取瑟而弦歌。」孔子威嚴地更換了瑟彈了起來,子路威武地拿著盾牌跳起舞來。

(孔子、子路、顏回)

(4)違反。比如《齊民要術·種穀》:「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如果一個人)順應天時,衡量地利,那麼可以花很少的力氣而獲得最大的成功。(如果)放縱情感違反規律,將徒勞而一無所獲。

返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返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52,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0Jgzm4BMH2_cNUgNHh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