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心中「最中國」的山,為什麼是它?|中國自駕地理

2020-08-11   中國自駕地理

原標題:賈平凹心中「最中國」的山,為什麼是它?|中國自駕地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351 篇 原 創 主 文-

「(賈平凹)我是山里人。小小的時候,娘說:你是在山窪里撿的。以至長到十來歲了,才曉得娘的話,是趣逗我呢。但我卻清楚:我是在門前的山路爬滾大的;爬滾大了,就到山上割那高高的柴草,吃山果子,喝山泉水,唱爬山調。山養活了我,我也懂得了山。

後來,我進了城。在山裡愛山,離開山,更想山了。每隔半個月,就給山裡的朋友去信:茆後窪的野百合紅了嗎?大岸頭的山梨花白了嗎?張二伯的龍鬚草鞋,夏家婆的雞骨頭木拐...一有機會,我就回到山裡去了。

這是賈平凹在《山地筆記》序里的自傳,一有機會,他就回到大山裡的商州,這座大山,就是提攜了黃河長江,統領著中國南方北方的秦嶺

秦嶺,中華父親山。西望崑崙,也北拒廣漠。東瞰中原,南壓重山,它的茫茫氣勢和連綿壯闊,使得人們難以窺得全貌。圖@大秦嶺智庫

歷史上的中國王朝更迭和人口遷徙,都和地理、地貌、地勢密切關聯。一些山川河流對中華文明起源和傳承起著重要的影響,它們被我們認為是龍脈、母親河,比如說崑崙山、黃河。

當我們打開地圖,可以看到,其實秦嶺就是中國的一條龍脈。橫亘中國內陸的秦嶺既是「一位飽經滄桑的父親」,也是「一位歷盡滄桑、滿腹經綸的智者」,這座偉大的山脈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光榮歲月和輝煌成就。

從歷史文化角度上看,秦嶺還是中華民族的,是它緊緊地將整個民族凝聚在一起,並把文明的種子撒向四面八方。

中華民族的龍脈

秦嶺,對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那麼陌生。說它熟悉,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界線,也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

這裡有奔騰的河流、高聳的巨峰、幽深的峽谷、茂密的森林。

秦嶺-淮河一線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說它陌生,秦嶺有不少名字,而這些名字你肯定都聽過。在陝西境內,秦嶺隨地異名:華陰以南稱太華山,長安以南稱終南山,眉縣以南稱太白山,寶雞以南稱大散關

在關中一帶,人們習慣上把秦嶺稱為「南山」,與渭河以北的「北山」相對應。是不是很意外,這些名字不是大家熟悉的名山嗎?

終南山

攝影@滄海夜風

大家印象中的秦嶺是一座山,但在《辭海》中,「秦嶺」詞條下,秦嶺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

廣義上的秦嶺西起甘肅、青海邊境,東到河南省中部,包括岷山、大巴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嵩山、華山等。狹義的秦嶺就僅限在陝西境內,這也是不少人心中認定的秦嶺範圍。

陝西秦嶺保護區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古往今來,位於中華腹地的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中華民族便是孕育在這溫暖寬厚的懷抱里,而後漸成規模。

多元又統一的中華文明的起源,基本就是沿著秦嶺北麓展開,主要的區域就是從寶雞延伸到伊洛之間的八百里秦川

關中平原,即八百里秦川

這是一片由渭河衝擊而成的平原

故又稱渭河平原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最早的先民從這裡走出去——早在距今115萬年前,我們的祖先——藍田猿人就已經在秦嶺中繁衍生息,此後在這片崇山峻岭里,相繼有了半坡人、鄖西人和仰韶人的足跡。

隨著時光流逝,不少耳熟能詳的傳奇人物也在秦嶺留下他們的故事,華胥氏建國立邦,繁衍華夏;伏羲氏結繩為網、創造八卦;女媧氏摶土造人,鍊石補天;神農氏嘗草試藥,教種五穀;軒轅氏征討諸侯,天下安定;周公旦制禮作樂,天下歸心;老子西出函谷,留《道德經》…

時間後移至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周,定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公元前763年,秦文公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此後數百年,秦人依靠富饒的秦嶺不斷開疆拓土。

中國從這裡走向統一——之後,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統一中國,稱始皇帝,設郡縣,修長城,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奠定中國2000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橫掃六合,統一中國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秦末暴政,天下兵起。剛登基不久的劉邦意識到「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於是入主關中後,與百姓約法三章,終得民心,底定四方,建立大漢帝國。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動亂持續了400年。直至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這場經年累月的亂局才得以收場。繼隋之後,李淵稱帝建立的大唐王朝迎來了史上少有的盛世。

巍峨挺秀的秦嶺見證了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興衰榮枯,但無論江山如何巨變,它仍默默地為一個個朝代提供著滋養與屏障。

雲橫秦嶺家何在

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秦嶺的北邊是富饒的關中平原,以南是富庶的漢中盆地四川盆地。自古以來,古人並沒有因為秦嶺的天險,就停止前進的腳步。

秦嶺南北兩地百姓互相來往,都要翻越險峻無比的大山。於是,人們利用大山間那天然的河谷、地勢開鑿出一條條南北通道。

秦嶺夾在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之間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其中,人們把由從長安通往四川的路叫做蜀道。蜀道分為兩部分,北段翻越秦嶺,自西向東有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南段翻越大巴山脈的分別是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

這些南北通道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套龐大紛繁的道路交通系統。

深藏於秦嶺中的蜀道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兵家必爭的文華詩路——除這幾條蜀道外,還有一條由古楚先民開闢的商於古道。古道自古為長安至東南的交通要道,連接著關中地區與南襄盆地,其「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足而輕重分焉。」

大唐王朝建立200多年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由於少了戰爭,這條商於古道便從軍事要道的性質轉變為商旅要道,溝通秦嶺南北。

其實,在大唐王朝建立初期,古道崎嶇,狹小難行,張九齡說它「小道使多,驛馬先少」,路上的人流量不大,以至沒留下多少首寫這條路的詩文。

商於古道示意圖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時間來到中唐,朝廷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南方地區經濟地位驟然躍升,由此道南下的人日益增加。安史之亂後,李希烈阻兵江淮,汴路受阻。於是,雖然艱險崎嶇,卻方便近捷的商於古道逐漸成為南行的主要通道。

商於古道一路上,留下了唐朝奉使貶謫赴考遊歷等行人足跡,詩人李涉就在《題武關》一詩中說道:「來往悲歡萬里心,多從此路計浮沉。」

只不過,若說起體悟這條路上的重重難關與人生磨難,則不得不首推那些貶謫詩人。在《全唐詩》中,現存與商於古道有關的詩作有近300首,可確定為貶謫詩人就有98首,其中,白居易、韓愈、杜牧等人作品最多,他們之中不乏因貶遷而反覆經過這條路的人。

龍駒寨鎮船幫會館

商於古道歷史上曾經水運繁忙

沿途擁有多個水旱碼頭

攝影@旅途

六百商於路,崎嶇古共聞——作為被貶詩人,他們將會面對的第一重難關,就是一路上的荊棘險峻帶來的肉體折磨。這條路狹窄崎嶇,不時還有猛獸出沒,充滿著危險和困難。李商隱在《商於新開路》中就說著:「六百商於路,崎嶇古共聞。」

人煩馬蹄阻——白居易則說道:「潯陽近四千,始行七十里。人煩馬蹄跙,勞苦已如此。(《初出藍田路作》)」詩人只走了七十里就已經「人煩馬蹄阻」了,足可見在這條路上行走有多艱難。

相比上面兩位大文豪,韓愈貞元十九年貶陽山、元和十四年貶潮州,都是打此路過,來回他已經走了四回。

秦嶺鹿角梁,攝影@Jackjill

雲橫秦嶺家何在——貞元十九年,那是一個氣候惡劣的冬季,韓愈在《南山詩》中回憶說:「初從藍田入,顧盻勞頸脰。時天晦大雪,淚目苦蒙瞀。峻塗拖長冰,直上若懸溜。褰衣步推馬,顛蹶退且復。」

嚴寒的冬季,本來就已經很難走的山路,結冰使得路面愈發地滑,天空下著鵝毛般的大雪,眼前的視線一片模糊。在看不清路況的情況下,他只好撩起衣服,推著那匹瘦馬奮力往地上爬,稍不留意就會大摔一跤。這樣一種險惡經歷,他每次回憶起來都還心有餘悸。

然而,對這個正面對著一個未知世界,生命宛如一片浮萍的貶謫詩人來說,一路上最痛苦的,還是那種「無家」之感和對遙遠異域所形成的惶恐之情,他眼望秦嶺雲橫,回首京都渺渺,發出「雲橫秦嶺家何在」的泣血之問。

秦嶺天竺山雲海

在這條艱險的古道上,除了貶謫詩人自己要星夜兼程外,他的家屬也會隨行。韓愈被貶潮州時,同樣帶著一家老小上路。據事後回憶,被貶時他的愛女病重在床,但迫於嚴詔,他在無比悲涼中與家人「蒼黃分散」。而韓愈前腳剛走,他的家人隨即被有司逐出京師,踏上這條艱辛路。

商於古道,這是一條唐人南下所經行的第一通道,也是一條充滿遷客血淚的貶謫之道。它不僅埋葬著韓愈的愛女,還鋪滿了貶謫詩人的累累白骨。這條路書寫著貶謫詩人的人生掙扎,見證著政治高壓的無比嚴酷,凝聚著悲悽慘烈的文化內涵,它為唐詩之路染上了一抹沉重的底色。

鐵路貫穿大屏障

「發電機、卷揚機、混凝土攪拌機和空氣壓縮機的吼聲,震盪山谷。」

60多年前,作家杜鵬程來到陝西寶雞鳳縣的靈官峽,那是一個機器轟鳴的風雪夜,他看到頂著嚴寒的工人們正在忘我地建設著寶成鐵路,於是有感而發,寫下這篇《夜走靈官峽》。

靈官峽

攝影@老樹皮

打破秦嶺交通困局——千百年來,秦嶺就像一道大屏障,分割著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隨著一聲汽笛聲響,徹底改變了這裡「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歷史局面。

「悠悠煙景兩邊意,蜀客秦人各斷腸。(唐·歐陽詹《題秦嶺》)」貫穿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寶成鐵路背後,有著太多太多的辛酸史。

1961年8月15日,寶成鐵路寶雞至鳳州段通車

寶成鐵路既是溝通大西北與大西南的首條鐵路幹線,也是新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從古至今,無論是貿易、軍事還是文化交流,秦嶺都是必經之路。

因此,為打破秦嶺交通困局,無數中國人做出了太多的努力。修建寶成鐵路,從民國時期開始策劃,到新中國成立才成功鑿穿了秦嶺,打通這個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塞。

寶成鐵路示意圖

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修建寶成鐵路時,曾經動用了中國新建鐵路一半左右的勞動力和五分之四的機械築路力量。共用了四年多的時間,鐵路的接軌時間比設計文件規定的日期提前了十三個月以上,創造了世界奇蹟,徹底改變了蜀道難的千古難題,也拉開了中國鐵路現代化建設的序幕!

鐵路上的「中國夢」——鐵路的建成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夢」,到後來又完成電氣化改造,從此,電氣化鐵路伴隨著祖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步伐進入了高速發展期,短短二十餘年間,就成為繼俄羅斯德國日本等國之後第九個擁有一萬公里電氣化鐵路的國家。

寶成鐵路

攝影@Jcember

「當時覺得特別新鮮,聽說要招人,我趕緊就報名了。」作為中國第一代女電力機車司機的王萍如是說。但到了真上手開車的時候,她才發現這並不容易,「在寶雞至秦嶺段,上嶺機車牽引,要保證拉得上去,下嶺控速操作,要保證停得住,有時拉閘時,人不自覺地身體往後靠,就害怕剎不住。」

寶雞機車檢修廠退休職工張德順說:「寶成線208大橋到48號洞最大坡度為30‰,個別地方坡度達33‰,因為知道修築這樣一條鐵路線實在太難了,當年工作時我們也尤其投入和認真,真的是廢寢忘食。」

穿過靈官峽的寶成鐵路

攝影@老樹皮

隨著進入新時代,西成高鐵開通後,寶成鐵路可能已沒有當年那種繁忙和火爆,但由於沿線群眾生活和運輸貨物的需求,仍有一代一代的寶成鐵路人繼續秉承著「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默默地守護這條鐵路的安全運營。

提攜黃河長江,統領中國東西南北,這裡就是秦嶺。

秦嶺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是野生動物植物的「天然基因庫」、中國的「中央水塔」。

秦嶺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邃的文化基因,見證了周秦漢唐的絕代芳華,以其偉岸挺拔的身軀,護佑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園。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更多自駕資訊與交流,關注搜狐號「中國自駕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