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機場街拍王者?

2019-07-29     Chicology

本文首發於Chicology公眾號,歡迎關注我們。點擊文末「了解更多」真的可以了解更多哦。

各種看似自然實則做作的機場街拍充斥著人們的眼球,不管是男明星還是女明星,總有人奮戰在機場第一線,穿著品牌的衣服、拿著自己代言的包包、戴著墨鏡,一臉冷漠無辜地走過。

機場成了女明星們展示自己好品味的競技場,每一個人的「私服」看起來都像是從雜誌大片中直接走出來的一樣。也有人通過機場街拍立人設,比如拍坐在候機室看書的照片,以示自己與世無爭,安靜淡漠,有文化有修養。因為機場街拍的接受程度之高,也成了各個品牌爭奪曝光度的最為高效的方式。另外淘寶某某同款的主要圖片,也大多以某某機場街拍為主。明星機場街拍,簡直就是一個完整成熟、並且生產出大量剩餘價值的商業體系。

但為什麼是機場?

為什麼這個場景必須在機場?

為什麼不是火車站或者公交車站?

或者根據「衣食住行」四個字,為什麼不可以是餐廳?

原因可能非常復合:

// 第一,坐飛機可能依然是一件看起來離日常生活比較遠的事情,所以有一定遐想的空間;

// 第二,機場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全球旅行、空中飛人的時髦生活方式;

// 第三,大家認為「在路上」的狀態是最自然的,所以很多時候,明星在機場的狀態才是最能夠被普通人借鑑的;

// 第四,粉絲經濟的崛起,對於明星生活方式的嚮往和追逐;

// 第五,消費主義在中國經濟環境之下的必要性,需要製造慾望,產生慾望,從而消費這些慾望。(這只是一個非常沒有根據的原因分析,多有紕漏,歡迎指正補充)

其實明星機場街拍的歷史,隨著民航客機的普及就已經漸漸開始,同時伴隨著相機技術的更新換代,也伴隨著好萊塢明星在全球的走紅。當然,往更加深刻方向上說,也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進程有關。

50’s

五十年代

Marilyn Monroe and Arthur Miller arrive in London to film 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 in 1956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有一大批明星機場街拍,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誕生。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消費主義已經成為很多已開發國家的主流生活方式。而這些明星街拍,代表著消費主義的成熟,也推進著消費主義的發展。消費主義,是一個伴隨著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而誕生的一種、可以被稱為意識形態的生活方式。倡導持續不斷地購買商品,以同時滿足整個經濟體系和個人的需求。從50年代這些明星的機場街拍,我們開始看到設計師的經典設計,比如穿著Givenchy的Audrey Hepburn,比如拿著鱷魚皮Kelly包的好萊塢大美女Ingrid Bergman。

Audrey Hepburn

Ingrid Bergman

Grace Kelly at the then Idlewild Airport (now JFK) in New York

Yves Saint Laurent and model en route to a show

不知道當時這些機場街拍是不是像今天的機場街拍一樣,能夠被更多的人看到,大概是不行的,傳統媒體的傳播能力,大概是新媒體的零頭吧。那這些照片的價值又在哪裡呢?除了給好事的時裝研究者做一些時代的參考,還有別的意義嗎?這些時代偶像、好萊塢大明星,在鏡頭前面展現著近乎完美的狀態,那時候,她們還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遙不可及的夢想。另外,從這些照片中,我們還看到當時的機場和飛機很小,那時候還可以在飛機上抽煙。

50年代,全球化的概念還沒有被提出,但已經可以從這些照片中,嗅到了全球化的必然趨勢。

The then Jacqueline Bouvier boarding a plane with her husband-to-be JFK at LaGuardia in June 1953

Debbie Reynolds and Eddie Fisher

Brigitte Bardot

Grace Kelly

Katharine Hepburn

Tennessee Williams and Diana Barrymore

Marlon Brando

Zsa Zsa Gabor

Marilyn Monroe

Judy Garland

Elizabeth Taylor

Elizabeth Taylor kicks off her heels on board her third husband Mike Todd's private plane, named 'The Liz', in 1958

Jean Seberg

Sophia Loren

60’s

六十年代

Twiggy boards a plane bound for Greece in 1968 with her then manager and partner Justin de Villeneuve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社會學家指出,

資本主義社會開始接受消費主義,和其倡導高消費的生活方式,並且刺激購買和使用商品的慾望,都標誌著「消費社會」的到來。

當某一種生活方式徹底的普及和成熟,它的反面也會自然誕生和形成,世界永遠都在某種二元平衡之中。反消費運動,就在60年代活躍了起來。這些反消費的人,大多來自環保主義者,他們大聲抗議這樣高消費的生活方式給環境帶來的災難性的後果,產生大量不必要的浪費,並不是一種可持續性的發展方式。這些反消費運動者很多同時是崇尚自然自由的嬉皮士,他們主張波西米亞式的生活方式。這一切都反應在他們的著裝上,流蘇馬甲、高筒靴子。

Twiggy disembarks a flight in top to toe suede fringe in 1967

Jane Birkin with Serge Gainsbourg boarding a flight to London from Orly Airport in France in 1969

Brigitte Bardot is picture perfect as she makes her way through an airport in 1968

搖滾明星,成為60年代機場街拍的主角。

通過他們的著裝,我們了解他們反消費的主張。同樣,也是通過他們的著裝,給了追隨他們的人範本,形成了某種新風格的消費的慾望。這種詭異的現象,只是因為他們的造型在機場被記錄了下來、傳播了出去,成為了人們效仿的對象。但如果沒有記錄沒有傳播,那主張和風格的意義又是什麼呢?60年代的矛盾,在這些機場街拍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時代的變化和掙扎,就在這一方小小的照片中。

Bob Dylan with his wife, Sara Lownds, head home after the Isle of Wight festival in 1969

Joan Collins arriving in London with her daughters in 1966

Brigitte Bardot arrives in Rome in 1961 to begin filming the movie A Very Private Affair

Activist and actress Mia Farrow waves to the cameras as she arrives at Heathrow in 1968

Sophia Loren boarding a plane to Paris in 1962 to begin filming a movie

Husband and wife duo Sonny and Cher arrive in Hamburg, Germany in 1966

Margaux Hemingway 1978

70’s

七十年代

當代關於全球化的深入討論就源於70年代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

那時,跨國公司快速發展且權利越來越大,許多人開始擔心民族國家走向衰落,跨國貿易集團和集團型政治經濟實體(比如歐盟)興起;交通工具的發展和便利使得跨國旅遊和移民日益普遍;再有就是網際網路的出現令國際即時通訊成為可能。因為全球化的深入,那個時代的西方明星開始具有全球的影響力,比如Rolling Stone、比如David Bowie、比如Queen,他們在整個西方社會傳播自己的價值。

Anita Pallenberg with Keith Richards and their son Marlon, and Rolling Stones frontman Mick Jagger at Heathrow in 1970

Jane Fonda offers a masterclass in off-duty style at Toronto Airport in 1970

Robert Wagner and Natalie Wood

在70年代的機場街拍,我們看到了Logo的出現。

消費主義持續深入,人們通過消費特定的商品,定義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品牌也開始製造慾望,而不是滿足需求。這也讓大家對於品牌在消費主義時代的做法產生了疑問:在這樣的關係當中,最終的權利到底掌握在誰的手裡?是品牌還是消費者?這樣的批判,間接導致了70年代風格的模糊,一時半會兒,大家都沒辦法適應過來。

Jane Birkin totes a basket bag through Heathrow in 1977 with her husband Serge Gainsbourg

Jamie Lee Curtis and Johnny Lee Schell 1978

Rod Stewart and his then girlfriend Dee Harrington all set to fly in 1972

Patti Boyd and George Harrison turn heads in the check-in queue

Marianne Faithfull and Anita Pallenberg en route from Heathrow to Tangiers with the Rolling Stones in March 1967

Elizabeth Taylor touches down in New York in towering boots and a fur-trimmed hood, accompanied by husband Richard Burton in 1970

90’s

九十年代

Gwyneth Paltrow and Ben Affleck, 1998

時間到了90年代,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場街拍也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氣質和形態。

90年代的機場街拍大概是這半個多世紀以來,看起來最舒服的。90年代,我們已經有了完善的網際網路信息系統,我們有了大量的電視廣播和雜誌。信息的獲得變得更加容易,個人日常的生活變得更加開放。雖然數位相機還沒有那麼普及,但拍攝照片的成本也在大幅降低,大家更加關心起明星的私生活。美國文化在90年代越發的強勢,大家都吃著麥當勞看著好萊塢大片,那應該也是好萊塢最輝煌的十年。

Hugh Grant and Elizabeth Hurley, 1997

Kyle MacLachlan

Julia Roberts

Christian Slater, 1994

刺激消費主義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信用借貸業務越來越普及。到20世紀末,尤其在西方社會,負債變成一種常態,社會地位的競爭也越來越多地建立在消費模式的基礎上。作為普通人,因為信用借貸的發展,因為社會輿論的壓力,模仿明星的穿著,購買「同款」成為可能和必然。明星不再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而是通過自身努力可以相仿的對象,也成了今天機場街拍流行的基礎。

只是,從美學角度,為什麼90年代的人和衣服都要比現在好看很多呢?

Cindy Crawford

Cindy Crawford

Gwyneth Paltrow

Courtney Love

Kevin Bacon, 1991

Luke Perry, 1991

Wesley Snipes, 1994

Kate Moss in jeans, a distressed tee and a flash of leopard print at LAX in 1994

Supermodel Cindy Crawford in a maxi skirt and mules at LAX in 1994

Naomi Campbell (and her Louis Vuitton carry-ons) arrive at Paris Le Bourget in 1998

Tyra Banks

Halle Berry

Cameron Diaz

text :盧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圖片來源: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如需轉載/合作請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ToQmwB8g2yegND2e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