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天空晴朗,秋高氣爽。筆者和張澤民、馬老虎、馬五三等一行六人乘車前往小界鄉李原村查證赤灘寨舊址和位於該村的觀音寺的有關情況。
李原村原名李家堰(又稱「李家延」),距小界鄉政府0.5千米。下轄李原、赤灘寨、窯溝、卜家營四個自然村。
赤灘寨,俗稱車連寨,位於該村溝西南方向,是我縣修築較早的古寨之一,和縣城東北的溪源寨南北相望。該寨因周圍全部是紅土層,寨底是水溝,由於紅土不斷崩塌,溝底全是紅色,以故得名。赤灘寨三面臨溝,只有西邊靠嶺。在冷兵器時代,如遇戰亂或土匪襲擾,由於王村原上一馬平川,人們無處避難,就在這裡築寨棲身,現在還能看到部分殘牆斷垣和古窯洞。在寨中間有棵數百年樹齡的古柏,是這座古寨的得力見證。
據該村82歲高齡的吉應科老人介紹,赤灘寨人過去都住在寨周圍的窯洞裡,一有土匪襲擾,周圍幾個村的百姓都上寨避難。在民國初年和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發生過幾次戰鬥和流血事件。
今日的赤灘寨已面目全非,下邊還有水潭,不過紅土已全部被綠林覆蓋,昔日的「赤灘」變成了「綠潭」。
在赤灘寨村中有座千年古剎——觀音寺。該寺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據載,該寺「居天下之中,為風水之先」,且有「嶕嶢之聳翠,面洛水之淵源,勢貫龍頭,形沖鳳翼,壯一方之風化,為萬善之富田」。
該寺原占地16畝,有正殿、東西偏殿、下殿及後院房屋30餘間,規模宏大,香火旺盛。現存正殿三間,尤為珍貴的是在正殿前檐下保存有兩通古碑:一通為大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永寧縣北邑赤灘寨觀音寺繼業碑》;一通為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重修觀音寺工完記》。兩碑相距20年。
從內容上看,該寺從明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到嘉靖年間曾幾經修繕。第一次重修在景泰年間,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由於天降大旱,人們四處奔逃,僧舍倒塌,僅剩三間大殿和四棵松柏。災情過後,逸民吉鳳從兩耳山地藏庵請來兩位高師,重新購地置業,於大明正德二年(1507年)再建大殿三間。不料大功未成,師徒垂亡。其弟圓岫、圓海繼承遺志,續修殿宇,又建成東西廂房和方丈各數間,另建南殿伽藍祖堂和天王殿三門,神像俱全。工程完工後,該寺「殿宇崔嵬,叢林茂盛,類天台之巧計,真靈鷲之家風」。
在《繼業碑》後還刻有明天啟二年(1622年)的一段記載。說是在大邑二里李家延有住戶肖世聰和信士吉延正兩家出資購買到永遠佛前為業。此時與上次修廟已相隔115年。
此外這兩通碑還有幾點對研究我縣明代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一是在碑上掛名的有明代嘉靖年間的兩任縣令譚鼒(zi)和李良翰,另有本縣致仕知縣鎖鑰、洛寧守御百戶孫寅、鎖立、金龍等,此記載可以和鎖鑰寫的《大觀亭記》相互印證;二是顯示出明代洛寧比較有名的近30家寺院道觀,分別是:王范普通寺、王范香泉寺、王范福昌寺、長水紫蓋寺、東仇福嚴寺、畢澗峪法王寺、東仇萬泉寺、赤灘寨觀音寺、尋峪龍泉寺、紅崖白馬寺、高村凈土寺、大宋福聖寺、山底龍泉寺、陳宋大悲寺、陶峪萬壽寺、馬村聖水寺、楊坡大明寺、崛山水峪寺、吳村興福寺、陳吳金山寺、興華華嚴寺、楊坡月山寺等;三是顯示出當時的赤灘寨屬於永寧縣大邑保(明代洛寧有35保),另有界村、徐村、牛莊村、王固村、李家延、小石澗、營兒村、小廟村、南王村、北王村、南莊村、神樹駝、畢澗峪等古村名可供考證。四是標明當時已有吉姓、肖姓、曹姓在此居住,且吉姓當時在赤灘寨、王固村、北王村都有不少住戶。
最後,我們一行還到李原觀看了該村的幾棵千年古槐。據洛陽市林業局2010年9月出版的《洛陽古樹名木錄》記載,洛寧縣小界鄉李家原村(李原村)五棵國槐,其中一棵樹齡500年,其餘四棵皆為1000年。
作者簡介:周流宗,男,漢族,中共黨員,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寧縣趙村鎮人。1980年畢業於洛陽師院中文系。歷任洛寧縣計生委秘書、縣委辦公室副主任、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楊坡鄉黨委書記、衛生局黨委書記、局長等職。現為河南省書協會員,洛陽市攝影家協會會員,《洛寧史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