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疫情一年內急轉直下,為埋葬新死者特批挖舊墳,校車改靈車

2021-04-23     世界說

原標題:巴西疫情一年內急轉直下,為埋葬新死者特批挖舊墳,校車改靈車

拉美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2780萬例,半數來自巴西

在寫這篇稿子之前,我重新看了去年三月寫給世界說的文章 ,同樣是關於新冠疫情,但在一年之後回到當時那個時間點,仍然很難想像這種病毒會給巴西和巴西人帶來怎樣的重創與巨變。

親歷巴西震中一年

去年二月巴西狂歡節期間,我由於擔心疫情傳播而拒絕了朋友的出門邀請,那時曾有本地朋友對此表示不以為然:「都是自己嚇自己。」

今年開年以來,巴西已多次因為疫情嚴重而登上新聞頭條。亞馬孫州首府瑪瑙斯市在去年10月就有76%的居民感染過新冠,但2021年新年後60天內死亡4430人,群體免疫的假設被現實打破。之後,全國ICU爆滿、醫療設備短缺的新聞同樣也不鮮見,比如使用獸用麻醉劑插管、病人因缺乏氧氣罐窒息死亡,等等。

生活在巴西的疫情震中聖保羅州,新學期開始後我接連收到學校發布的訃告郵件,甚至出現了一天連續四五封的情況。之前基本是教師父母去世,而今年收到的郵件,則變成了老師去世。有一天,我所在的班級群聊里突然出現了一條消息:「你們好,我是路易斯的媽媽,他在昨天下午去世了,很遺憾他沒能和大家一起上課。」在那一瞬間,那些好像很遙遠、很理性的新聞和數據,就突然跳到了你的生活面前,尤其是你能明顯地感受到,死亡人群的年齡下降了。

參加路易斯網絡葬禮的時候,公告中提到,由於死亡人數的增長遠超往年,教堂墓地數量不足,需要等待新墓地挖掘出來才能下葬。

而這已經算比較好的情況了——由於公立墓地人員不足、坑位有限,聖保羅市政府批准墓地夜間增挖。而聖保羅市第二大的墓園「瀑布新村」更是無奈之下選擇將原有屍體移除,以舉行新的葬禮。

社會隔離期間失業的校車司機也有了新的工作——校車直接改裝為靈車,向墓園運送遺體。

是天災,更是人禍

目前很多新聞認為巴西疫情如此嚴重是由於病毒變體,作為非醫學專業的學生,我對此並不了解。但是在巴西,防疫不當的問題可能遠遠高於病毒本身。

回顧巴西一年以來疫情的發展,最初主要在東南部經濟發達的各州市出現,最初的感染者大部分是出國旅遊後將病毒帶回巴西的。這也就意味著,在疫情初期,一部分感染者本身非富即貴,能夠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即使對於只能接受公立醫療的社會貧困人群,由於初期傳播中感染者所在的州市經濟普遍較為發達,醫療基礎相對優越,感染治癒率也比較高。

去年4月帕卡恩布球場的「方艙醫院」/ 網絡

以我所在的聖保羅州為例,疫情開始前,其成人ICU的數量為8295床位,相當於每萬人1.81床,甚至超過法國和西班牙全國ICU床位的數量,幾乎是英國的兩倍。充足的醫療資源保障了較低的死亡率,而這又似乎印證了巴西總統的那句名言:「新冠只是小感冒」。

這種宣傳嚴重影響了人們對於新冠病毒的認識。由於政府和總統明確清晰的指導政策,儘管確實大部分市民遵守隔離政策閉門不出,但巴西社會的「迷惑行為」仍在一年來輪番上演。

去年4月,聖保羅市為應對疫情在帕卡恩布球場設立的「方艙醫院」被輿論攻擊為面子工程,也被急於恢復球賽的球迷抵制,最終在7月初協議到期前拆除。一些度假景區為了挽回遊客,甚至開闢「患者專區」,專門接待患有新冠後治癒的遊客。顯然,至少前去的遊客並不清楚新冠病毒可以二次感染。為防止人群聚集而關閉公園之後,街上隨處可見跑步騎車的健身人群。甚至有網紅醫生站出來,在社交媒體上普及Covid-19的「無害性」。

不幸的是,其中非常著名的網紅安東尼後來被證實為護士專業,已於今年4月死於新冠病毒。

2020年11月,日新增感染人數持續下降3個月後,政府開始放鬆隔離政策。於是,憋了一年的巴西民眾在聖誕節、新年、狂歡節的連續節日中,逐漸恢復了社交活動。12月21日至28日聖誕周內,聖保羅市共有48.2萬人乘坐城際公交,去往沿海旅遊,或回到內陸探親。

聖誕節後病例激增,ICU病床飽和度升高 / Fiocruz

流動的人口增加了傳染的風險,而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則使得疫情向內陸快速蔓延。一方面,經過一年的傳染,聖保羅、里約等先發地區的醫療資源逐漸到達飽和,醫療資源也無法滿足假期過後瘋漲的感染患者。另一方面,許多內陸州市的醫療條件本就簡陋,更難以應對激增的病例,這就導致了內陸城市的醫療供給不足和死亡病例的大幅上升。

如果以聖保羅州和亞馬孫州為例進行比較,截至4月20日,聖保羅州累計確診276,9360例,每10萬人死亡人數為195.2。同時,亞馬孫州累計確診病例36,4762例,不到聖保羅的七分之一,但每10萬人死亡299.9人,遠高於前者。

這一切最終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今年3月,全國27個州中已有25個ICU病床飽和度超過80%。

3月15日,全國已有25個州ICU飽和度超過80% / 視頻截圖

至暗時刻:轉折能否出現?

3月25日,巴西新冠死亡人數達到30萬門檻,對於政府防疫措施不力的憤怒情緒越來越多,醫療專業人士公開譴責政府在搞「死亡政治」,居高不下的感染率和病死率,也讓這個三月成了很多巴西人描述里的生命「至暗時刻」。

除了數字本身,最近的統計數據還給人一種新冠患者死亡年齡層下降的感覺,分階段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三月,30至59歲患者的病死數量已占總病死數量的26.9%,超過四分之一。

一種解釋認為,由於人們相信病毒主要對老年人有害,因而中青年成為超市、藥房、物流、工廠等隔離期間仍在運行的公共場所的主要流動人員。2021年新一輪高峰里許多中青年患者為二次感染,這可能出現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DE),增加了這一年齡層人群的救治風險。此外,考慮到巴西全民疫苗接種計劃優先在老年人中普及,這種統計數據變化也可能是由於高齡患病老年人的死亡率在下降。

分年齡段死亡人數月度統計 / 網頁截圖

與其把3月看成最危險的時刻,倒不如說是在吃飽苦頭、嘗過教訓之後,巴西的聯邦政府終於開始承認疫情對國家的巨大傷害,3月底,巴西的內政危機明顯加劇,就疫情多次傳達錯誤信息的外交大臣埃內斯托·阿勞霍終於被迫辭職,但隨後發生了總統波索納羅一天內撤換六名內閣成員的驚人一幕,隨後,為抗議波索納羅解職國防部長,巴西三軍總司令同天遞交辭呈,反對黨再次要求啟動對總統的彈劾程序。

看上去是政治衝突,但實際上幾乎每一起矛盾背後都能追溯到雙方對於防疫措施的巨大分歧,3月30日辭職的陸軍總司令普約爾就以支持嚴格的封鎖措施著稱。4月,國會也成立了委員會,要審查波索納羅政府在疫情期間的所作所為。

在民間,人們也開始意識到全民居家隔離的重要性。目前,接種疫苗、積極防疫被越來越多的民眾認可。

但作為生活在這裡的中國人,我感受到了另一重隱憂:普通民眾現在將拯救危局的希望全盤寄托在「疫苗」這個靈丹妙藥上,但卻對「疫苗」本身的局限性知之甚少,甚至不少受教育水平相當高的朋友,都相信「一針疫苗,終身有效」。如果在接種疫苗後仍有人患病去世,或者僅僅是疫苗供給短缺,會不會造成對疫苗信譽的反噬,乃至普通民眾對中國的敵視?(責編 / 張希蓓)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謝絕商用

如需轉載請私信

@世界說globusnew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vuXinkB-4LL0rMd7f7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