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銀子壁紙原創)
如果給你個機會遇到更年輕的自己,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你是會愛他教育他還是想殺了他?
電影《雙子殺手》就給我們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政府特工超級殺手亨利正準備退休時,卻被比自己年輕20多歲的克隆體追殺的故事。它的故事源頭就非常明顯了:年輕的你該如何認識你自己,又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本源,並且在重要時刻做出選擇。
電影用CG技術創造了虛擬的克隆體非常有趣,劇組邀請到的是《阿凡達》《指環王》《復仇者聯盟》的好萊塢頂級特效團隊,聚集數百位特效師打磨兩年,藉助動態捕捉技術,最終呈現出了「一老一少」威爾·史密斯同屏對打的視覺奇觀。
用李安的話來說:別的不敢說,就威爾·史密斯的臉來說,我比他媽媽還要了解他。 最終呈現出的效果,無論是外貌表情,還是肢體動作,這個CG版史皇都足夠以假亂真。
這部電影在技術上突破的意義不容置疑。
首先,是120幀的高清晰視覺盛宴。大家可以從以下兩張對比圖中,看到120幀的清晰度。
超清的視角讓我就像身臨其境跟著故事一樣!新技術清晰到扎眼,有種肉眼直接看到現場的感覺。
高幀畫面
低幀畫面
可以說李安從影30年取得了許多耀眼的成就,卻仍然不滿足,跟著內心的呼喚,不斷嘗試新東西。
接連看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之後,我想,李安大概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也就是想用技術來刺激創作,更重要的是,用新技術拍電影,看有沒有可能拍出一種新電影才開始變成技術派的。
由於我不是技術帝,只能非常業餘地評價。就還是,更多關注故事本身吧。
這部電影里蠻崇尚極致的暴力美學,特別是兩個人在骨頭堆里互毆那段,快慢變換特別美。我們可以從劇情里看到了西方傳統神話的弒父情結,不過傳統弒父是為了成神為王,這裡弒父是為了回歸本心。
最有寓意的一場戲,就是年輕的威爾·史密斯和老年版的自己一起,在古老的墓穴里獲得重生,並且一起墜入墓穴中的水池,像又一次經過羊水浸泡,才能讓彼此的生命基因融匯溝通。
1、這種情結的由來和象徵意義
所有文化都有神話,最初的神話往往和創世有關。
而希臘神話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它,西方文化的優雅的神秘魅力就無從談起。那麼古希臘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本原的呢?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常見的主題是「弒父」,其中最有名的一個是俄狄浦斯的故事。
有一位國王,得到一條神諭,說他「將被兒子所殺」。這個國王很害怕,因此甚至不敢和王后同床。有一天,他酒後忍不住亂了一下性,結果生出一個兒子,叫俄狄浦斯。國王很害怕,就把這個嬰兒扔到了山里。結果這個孩子被一個牧羊人發現並且養大。長大之後,他和國王在城裡狹路相逢。兩個人互不認識對方,國王命令俄狄浦斯讓路,俄狄浦斯脾氣也很暴,盛怒之下把國王也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殺死了。然後他因為能力出眾,被民眾選為國王,按照習俗與前王后也就是自己的母親成婚,於是應驗了他將「弒父娶母」的神諭。
除了這個故事之外,在希臘神話中,「弒父」的例子實際上還有許多。希臘的神界頻繁發生父子衝突,父親通常會對自己的兒子百般提防。
其實希臘神話中弒父與殺子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一般來說 ,父親代表的是陳舊沒落的力量,兒子代表的是新生進步的力量。克諾洛斯和宙斯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在西方神話中,sha子則是為了保住王位。比如克羅諾斯,為了阻止自家孩子長大後奪他王位,他命令他瑞亞將生下的孩子給他。而他的姐姐兼老婆瑞亞一向溫順聽話,每次生完孩子,雖然心中不忍還是乖乖遞過孩子給丈夫chi。但是,最後一個孩子宙斯實在太可愛,她捨不得,於是在山林女神的幫助下,她偷偷用布包裹了石頭化作宙斯,然後乖乖遞給了丈夫,要他chi。(沒辦法,寫了就低俗)
shi子事件上的失察,讓克羅諾斯付出的代價慘重:他被宙斯,和肚子裡長大的幾個孩子,趕下了王位。
宙斯,聰明睿智勇敢,公正有計謀,是西方文化中最高大上的神靈。他在山林女神幫助下找到催吐藥,在母親幫助下喂給父親吃,他的哥哥姐姐又從父親肚子裡被吐出來,依然健健康康的。因為神嘛,死不了,擁有永生。
其實克羅諾斯不止shi子,還shi父: 希臘神族之由來,首先是混沌之神卡俄斯,然後大地蓋亞出現,接著是老愛神厄洛斯。蓋亞生出了天空烏拉諾斯和海洋蓬托斯。海洋以水域限制了大地延伸的範圍,將大地護擁在他的臂膀之內;天空蠻橫地壓覆在大地身上,不停地與之jiao配。因為天空與大地須臾不分離,泰坦諸神只能一直停留在母親體內,後來克羅諾斯在蓋亞的授意下yan割了父親烏拉諾斯。烏拉諾斯嘶吼著,向最遠、最深處奔逃。天地開闢,宇宙產生。傳承開啟,時間流動。
希臘神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話題,可以說先有神話後有倫理。看上面那些例子中兒子贏得了與父親的戰爭,新生得到了蓬勃的力量。其實這些勝利並非一蹴而就,洞燭機先的智慧是關鍵。這是希臘人「愛智慧」的思維傳統。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受古希臘文學的影響,西方文學不少名家名作同樣描寫了父子衝突, 反映了父子骨肉親情的異化。在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等作品中 ,富有活力的年輕一代與狠毒保守的老一代鬥爭等。西方文學對父親形象的刻劃及shi父情結,實際上, 表現的是西方人強烈的反抗精神和抗爭意識。
只要你稍解西方文明,就知道這種理念有多麼重要:其實整部西方文化史,就是一部豐富闊大的shi父思想史。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更愛真理」,學生挑戰老師的權威,體現精神意義上的「shi父」。直到尼采說「上帝死了」,直到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心理學將之推上頂峰。
因此, 對父權的反抗,就是對權力意志的反抗。這種不懼權威, 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抗爭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也體現了西方文化中的個體本位思想。當然,這些西方思想理論的誕生其實是符合他們社會文化所產生的語境和傳統秩序的。
而《雙子殺手》里的51歲的亨利和23歲的複製人小克就像兩人自我里的一個全新的靈魂,無論是認同接受還是毀滅,都體現了「shi父」思想和其文化情結,這裡的"shi父」,是指人抗拒承認、接納父親的心理,進而推而廣之到各種權威性符號的心理機制。
通過對它們的梳理,還原對自己所關心的真正問題意識及其自我背後的真正現實需求,即尋訪自我精神的原鄉和個體本位思想。
2、電影中三重「弒父」構成的語境
讓我們回歸影片故事本身,未觀看影片的朋友請注意,以下涉嫌劇透:
威爾·史密斯扮演的退役殺手亨利在一次任務後突然遭遇了自己的中年危機。
執行任務時,小女孩的干擾讓他分了心,雖然最終完成了射殺,但明顯有些力不從心。他對自己的年齡開始敏感起來,害怕生理上的退化帶來技術上的偏差,誤殺率的提高在他的同情心的泛濫下,變得無法容忍,於是他乾脆選擇了退休。
可最後一次任務恰好隱藏著上級部門不能公布於眾的勾當,於是潛藏依舊的複製人計劃被激活,指揮官克雷派遣年輕小克追殺亨利。
而被克隆並養大的小克,一直生活在謊言里。
看上去他是克萊的養子,實際上是克萊為了複製亨利,保留他頂尖殺手的素質而製作的工具。
得知真相的亨利不希望自己的悲劇重新發生在小克身上,於是他想盡辦法「感化」小克,希望他從一件武器變回一個人。可以說是小克另一個意義上的父親,代表本心。
但亨利和小克都是殺手,一個要躲避追殺並還想拯救年輕的自己,一個背負著殺死年邁的自己的任務。而有關複製人的思考,這樣的設定背後有著最直接的寓意:「我」到底是不是唯一的。
還有,劇中,亨利幾次提及,不再願意照鏡子,其實就是映射出他對自我的懷疑與否認。原本一心想退隱江湖的亨利沒有等到平靜的生活,沒想到等到的卻是追殺。他所效忠的美國政府可以看做是權威與秩序的代表,而當這一秩序捨棄了他時,他開始對原有建立的自我意識產生懷疑。退休,逃亡,其實都是對秩序的一種背離跟破壞。
於是亨利、小克、指揮官克雷構成了奇妙的三重弒父語境。
影片中,克雷也被塑造成了兩人精神上的父親:一個信奉絕對暴力,高度服從的指揮官。克雷完全就是「弒父情結」下,標準的具有支配慾的父母形象,還可以看做是權威與秩序的代表。
而亨利曾是克雷的手下,克雷對亨利期望極高,同時耐心栽培。從亨利的言語中可以發現他對克雷的敬畏與害怕。而小克更是對克雷言聽計從,而且一直以父親稱呼對方。他對小克也的確有父愛之情,但前提是小克必須成為他最強大的武器。
其實無論是亨利還是小克,歸根結底都是克雷的父權象徵物。
兩人既是他的驕傲,也是他必須控制和壓制的對象。所以當亨利選擇退休時,企圖逃離他父權控制的「兒子」變成為了可替代的對象。這些某種意義上都映射著控制欲。
而這部影片最核心的是,整個冒險的過程,與其說是對抗邪惡的較量,不如說是亨利和小克兩人重新自我認同的過程。而他們自我認同的方式,就是通過顛覆父權或者說是權威來實現的。
核心即是:生而為人,反抗精神和自我認同感以及抗爭意識很重要!
3、嘗試顛覆父權和試圖與自我和解
《雙子殺手》挑戰父權,這是非常李安式的。
劇中,面對小克,亨利更像是面對自己的孩子。於是,他太想讓小克不再重複自己的命運,去彌補他生命中的缺憾,活出另外一種人生。
亨利缺少父愛,早早喪母,先成為士兵,後成為殺手。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死亡與殺戮在他的生活中如影隨形,連睡個安穩覺都成了奢求。如果他的生命可以重來,他並不願意重蹈覆轍。
這也是為什麼他要救贖小克的緣由,他想讓小克過正常人的人生,過他自己想過又沒過上的人生。其實這就是他想擺脫過去,找回自我、顛覆父權以及自我救贖的一個過程。
然而面對亨利的規勸,小克卻對他說「你走過的那些彎路,我統統都想自己再嘗試一次。」。
小克除了小克這個名字其實一無所有,他只會對所謂的父親克雷言聽計從。他就像孩童一樣,事實上他就是一個還沒有自我認知和認同的孩童。
小克對自己的身世本就充滿疑問,當亨利出現眼前,這些疑問和迷茫被一下放大,「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要到哪去?」這個人類的終極命題,在小克的心中變成了殘酷的現實問號。
他問亨利出生在哪,媽媽是誰,爸爸又是怎樣?他其實是在尋找自我的源頭。
他本可以問克雷,可面對養育之恩,年輕的小克仍然要經歷內心的掙扎。
最後的反抗、決裂,以及試圖弒父,都在層層遞進的情節中才達到動機的足夠充分。
可以說亨利與小克的態度就是兩個自我意識的對抗。
其實成長總會有很多困境,曾經的世界觀會崩塌,我們會陷入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厭棄中。於是我們一點點殺掉曾經的那個自己,看著故我一點點死去,同時現我一點點新生。
然而意識里的理性和潛意識的混沌不安還在,自己還會在以後漫長的歲月里與他們作鬥爭,或許在某一天醒來就能達成與自己的和解。
電影的大結局,小克舉槍想要射殺自己的特工父親,被亨利攔下來了。如果小克殺死了特工父親,那麼這將成為他一生的陰影。
影片中,亨利、小克和克雷並非單純的被指認為某一方,他們是自我、本我和超我的角色合成體。這部電影推翻了父權,幾乎衝破了「弒父」的邊緣,直至最後達成了與自己的和解。
這大概也是李安的心結,父親的壓迫教育,導致年輕時的李安極度自卑,心態不好。他的數學成績也非常差,兩次考試都因為數學考不過,從大學落榜。最後只能上了一所藝術專科學校。
他在這所學校得到了極大的歸屬感,終於不用學數學了!李父這輩子最痛恨的兩個職業,一是船員,二是演員。李安在學校里不但當了很多次演員,還拿了獎。他甚至自導自演了多出獨幕劇,還得了話劇比賽的最佳男主角。父子間相互折磨的關係始終是李安心裡的一個結:他既渴望掙脫父親的掌控,又想要得到他的認可。
他自己在書里是這麼說的:
「對我來說,中國父親是壓力、責任感及自尊、榮譽的來源……一方面我以自我實現與之抗逆,另一方面我又因未能傳承而深覺愧疚。」
而且李安一直有一個遺憾,自己的最輝煌的時候沒有被父親看到,且以後都不會再有機會了。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是不是他已經與自己與父親達成了和解?
最後,有點遺憾
故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還是邏輯硬傷。
克雷試圖告訴我們他對小克真摯的父愛,但這份愛總顯得無緣無故,缺少足夠的依據證實。而他讓小克去殺亨利,目的是為了讓小克直面現實,克服心魔,但一點就沒考慮小克會被亨利影響的可能嗎?
這樣無腦的克雷難以讓人信服,他最無腦的還是結尾隻身去見亨利和小克,這不明擺就是去送人頭嗎?就那樣走過去,說幾句話,被一槍爆掉,然後完成了複製人小克的最後升華。
我一直以為有什麼伏筆,然而就這樣電影結束了。
李安沒能在故事和劇本上下功夫去打磨,是導致本片口碑不及他其他作品的主要原因。
僅從「爽」的角度來評判,《雙子殺手》也沒能達標。最重要的是炫技大於內容本身,感覺有點捨本逐末了。
不過從比利林恩到雙子殺手,從戰爭到動作,從第一人稱到第三人稱,李安也在配合新技術,一步步進步和調整,而雙子這個可能只是試水之作,本身就是為了這個技術,他下一部大機率是好片了。雖然某種程度上,李安的技術革命失敗了,但我相信這只是暫時的。
而關於這部電影的技術創新,李安說,「新人得不到這些資源,我可以得到,那我就試試。」從這個意義上他是向後輩提供了巨人的肩膀。而且,「我知道我會遍體鱗傷,但我必須繼續努力。」李安說。這也許就是藝術家的使命感。
他也是代表全人類探索電技術和視聽語言新邊界的偉人,在追求極致的路上,他一直在堅持不懈的探索,哪怕頂著投資方和觀眾負面評價的巨大壓力,可見李安本人具有很濃烈的西方「那種情節」即反叛精神,他在挑戰傳統意識形態對於個體發展的束縛。
而歷史只能記住第一個做出改變的人。希望未來4k120幀技術會發展成主流。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小銀子壁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