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洛寧縣陳吳鄉德里村張氏家族文化體系的構建

2019-07-06     洛寧城事

關於德里張氏家族文化體系的構建

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澤武撰文

德里村是張氏家族世居之地,是張氏歷代先祖繁衍生息之所,是張氏世代子孫魂牽夢繞的聖地,是張氏後裔進行尋根問祖的好地方,為了給張氏後裔提供了一個祭祀始祖、追思先祖、緬懷列祖豐功偉績的場所,為張氏家族進行家訓、家風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一個好地方,為了使張氏後裔及遠徙他鄉異地的張氏子孫,回到祖居地,有根可尋,有祖可祭,有譜可查,有夢可圓,確保我們德里張氏家族進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世世代代傳承家訓家風,為此我們德里張氏家族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精神追求及信仰體系,我們必須構建德里張氏家族文化體系。關於德里張氏家族文化體系的構建主要有三個方面內容:第一張氏祖塋建設,第二方面張氏家廟建設,第三方面內容《張氏家譜》的編纂。經過三十多年來的探索和實踐,其中第一、第二項內容已經建設到位。目前《張氏家譜》的編纂正在按計劃實施中。

第一、張氏祖塋建設。

(一)【德里村張氏祖塋概況】

張氏祖塋在德里村南一里許。站在金門澗河東岸金門寨向正西眺望,張氏祖塋正西有一山頭,人稱「墺子疙瘩」,因其形似烏紗帽而得名紗帽山。紗帽山其嶺向南一直延伸到金門山,長十里許;紗帽山土嶺向北一直延伸到寨子村南,長六里許,紗帽山南北兩側土嶺猶如烏紗帽的帽翅。金門川西嶺自金門山綿延起伏由南向北蜿蜒延伸十餘里一直到寨子村南,由此而得名紗帽嶺。

德里村張氏祖塋

張氏祖塋坐西朝東,位於紗帽山下,張氏祖塋西依紗帽嶺,背靠太師椅,西為烏紗山,東臨金門澗河,前有案台,西北背後有官印,其地至今猶稱「後印」。前方自東以迄東南方,有九條河溝出口都朝向張氏祖塋,人謂「九龍朝拜」之地,世謂其地曰:「金局」。金門寨南北兩條溝中的土龍向西正對張氏祖塋。金門澗河東岸土龍溝中的土龍正對著張氏祖塋的石門,在土龍溝和石門之間,有地名曰:「淀池」,相傳為龍珠所在之地。世謂之「二龍戲珠」。金門寨南北兩條土龍所在的山溝像兩條玉帶環繞,世稱「御帶」。金門寨西有地名曰:南坑,呈長方形,面積六十餘畝,世傳為祖塋案台。紗帽山西二里許有地名曰:後印,世傳為張氏祖塋的官印。在金門澗河東岸有九座山峰,向西拱衛著張氏祖塋。澗河東岸有九條河溝,恰似九條游龍,昂首向西正對著張氏祖塋,世謂之「九龍朝拜」。張氏祖塋有烏紗帽、太師椅、案台、御帶、官印,有「二龍戲珠」和「九龍朝拜」,風水極佳。世諺云:「德里張氏能出三斗六升芝麻官。」

金門寨北張家溝中的土龍龍頭

金門寨南土龍溝中的土龍龍頭

張氏祖塋占地面積達四十餘畝,明清以迄民國時期,這裡古柏森森,青翠蓊鬱。張氏自始祖以下約十四代先祖葬此。張氏祖塋主要建築有佳城坊(石牌坊,後世稱為石門。)、石象生、始祖享堂、四門享堂、戲樓、伙房、墓碑、神道碑、引路碑、祖塋戒碑等。祖塋東北有外公陳氏絕塋一區,先祖遺訓張氏子孫每年設祭拜掃,數百年來,相沿成習,已成定規。祖塋西坡根為張氏始祖黨氏墓,始祖母黨氏墓以下,依次為二世祖貴公墓,三世祖:大門祖琇、二門祖珷、三門祖珍、四門祖玹公祖墓。三世祖墓正前方,有享堂一座,房舍三間,為張氏合族祭祖擺放祭品之所。清乾隆三十六年合族所立「張氏始祖墓碑」,1985年重新樹於張氏始祖墓前,並蓋碑樓予以保護,碑樓額云:「兩銘世第」,「流芳百代」。2003年清明節張氏合族重立《明四川巡撫張論神道碑》於張論墓前,並在祖塋中樹洛寧縣文物保護碑。張氏祖塋塋域分布為:大門祖塋在享堂之東、三門祖塋在享堂之西、二門祖塋在大門祖塋之東、四門祖塋在三門祖塋之西。

張氏祖塋東側有戲樓一座,清乾隆三十六年張象德率合族所建,為每年春秋祭祖時唱戲之處。張氏祖塋南側西坡跟為張氏四門祖墓。七世祖張稔、張愛;八世祖張士益、士敏、士慧;九世祖張論、張誥、張詔;十世、十一世、十二世等俱葬此。四門祖墓前有石人(文臣武將)、石馬、石豬、石羊、石猴等十六對石象生自東而西陳列於墓道兩側,最東側有:「佳城坊」,即張氏祖塋石牌坊,世稱「石門」。1997年我在德里南寨張氏後裔院中發現一青石神龕,高1.3米,寬0.30米,厚0.30米,雕刻精美,兩側浮雕二龍戲珠,龍珠在正上方,中間凹下,上刻:「聖旨」。經考證此石為張氏祖塋石牌坊頂部構件,1996年,南寨張氏後裔在祖塋耕地時挖出,運回村中保存,2004年夏被盜。石門前有石門引路碑。明天順歲貢薊州通判張濬墓在祖塋東側。張論墓前原有明朝崇禎年間所立神道碑一座,明朝資善大夫、戶部尚書侯恂撰文。張氏祖塋之中樹有清順治年間張鼎延撰文所立《墳中戒碑》。祖塋中原有明清民國時期古碑一百餘通,1958年大煉鋼鐵時,柏樹被砍伐,祖塋中所有建築、石象生及墓碑全部被毀,數百座墓冢被夷為平地,祖塋四周圈有圍牆,解放後也被拆毀。

(二)完善張氏祖塋建設

1985年春德里張氏合族重新樹立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張氏始祖墓碑》,同時建立碑樓加以保護。

張氏始祖墓

德里張氏祖塋,座西朝東,背依紗帽山,面臨金門澗,正對金門澗河東岸土龍溝,與金門寨遙相對望。

張氏始祖墓碑樓,重建於1985年農曆二月十三日,青磚灰瓦,碑樓正面橫額:「流芳百代」,碑樓背面橫額:「兩銘世第」。

德里張氏祖塋,背靠紗帽山。

張氏始祖墓碑樓內鑲「大清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張氏合族所立張氏始祖墓碑」一通,高七尺余,寬約二尺八,厚約一尺。墓碑為方頭石碑,上方為方頭碑帽,雕刻「二龍戲珠」,十分逼真,二條蟠龍正中書:「大清」。墓碑正中書:「張氏始祖墓」,右側上方書:「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吉旦」。左側下方書:「合族仝立」。《張氏始祖墓碑》今立於德里村張氏祖塋始祖墓前,保存完好。碑文收錄於金門寨《張氏南院家譜》。

碑陽上方書:大清

正中書:張氏始祖墓

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吉日

合 族 仝 立

張氏始祖墓碑

張氏始祖墓碑陽

碑陰上方書:「本源」 序

【志籍貫】

原籍陝西同州,村名雁羌,俗呼念橋。元末避兵,至永居德里村,俗呼北里村。及後傳衍繁多,地不敷養,遂爾星居四方。父母之邦,尚其勿忘!

【志世系】

陝西祖諱仲文,歿於陝。祖母黨氏攜子貴,至永贅德里村陳氏,子四曰:長諱琇配加氏,次諱珷配彭氏,三諱珍配秦氏,四諱玹配侯氏,自此分為四門,支派雖分,原本則一,敦睦勿替,是所望於後裔。

張氏始祖墓碑陰

【志塋域】

塋在德里村之南,東至界牆,西至坡頭,南至祀田,北至界牆。其中柏樹森森,壯塋觀瞻。族人不得擅伐,更防他人竊盜。看守之責,合族共任。

【志葬次】

享堂之上,祖母黨氏暨二世、三世祖墓俱在焉。長門在享堂之東,三門在享堂之西,東之東為二門,西之西為四門。各門不得凌亂,本門不得參越。享堂之東北,傳有外公陳氏絕塋一區,張氏孫枝每年設祭拜掃,不忘本也。

張氏始祖墓碑陽拓片

【志祀田】

塋內舊無祭田,雍正六年,十二世孫象德通謀四門,長璐、瓆 、琢、曦暨象文、庭蘭、曜等族長,等又會合族公同,設法置買祀田,其地東至路,西至堰,南至路,北至塋中。除塋道,計地十四畝零,栽樁:「張祀田」,祖靈鑒茲,世守是庇。

張氏始祖墓碑陰拓片

【志拜掃】

祀田稞租,夏麥秋豆,每畝四斗。長門庭蘭,次門象德,三門琢,四門習之,輪流收管,原欲蓄積,以備重刻家譜之用,但遇拜掃之期,凡我族眾,參差不齊,甚有憚遠不至者,因從族議,將稞租備祭演戲,使遠近聞知畢集,上以敬祖,下以睦族。

【志建立】

始祖墓前,舊無享堂,亦無戲樓。每遇拜掃,總備演戲,只覺荒涼。至乾隆三年,始建享堂兩楹,戲樓一座。共襄者合族,總成者實璐、大臣、庭蘭、璞、璁、拱辰、國佐、鈺、平延、智延、克明、克敬、瑕、琩、漢臣、彩服、習之、晪、昉、曉、瞀、寧遠二十二人之功也,不泯前勞,以勵後效。

十二世 象德 謹志

公元2002年春德里張氏聯誼會倡議重修家廟,重新樹立德里張氏歷史人物九世祖明四川巡撫、十世祖清兵部右侍郎張論張鼎延生平碑記,經過反覆考察審訂,決定在德里張氏祖塋樹立《誥封通議大夫四川巡撫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張公諱(論)神道碑》,在風翼山張氏祖塋樹立《誥封通奉大夫 兵刑工部侍郎張公(諱鼎延)神道碑》,建立碑樓加以保護。

2003年春德里張氏合族在德里張氏祖塋樹立《誥封通議大夫 四川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張公諱(論)神道碑》,在風翼山張氏祖塋樹立《誥封通奉大夫 兵刑工部侍郎張公(諱鼎延)神道碑》,建立碑樓加以保護。並請示洛寧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經多次協商,同時樹立洛寧縣文物保護碑,加以保護。

九世祖明四川巡撫張論神道碑

德里村是我們張氏家族的祖居地,德里村南有張氏祖塋,張氏始祖母黨氏葬於村南紗帽山下立祖,二世祖貴公陳氏,三世祖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均葬祖塋。張氏傳至三世祖分為四門,支派雖分,源本歸一。

這裡是張氏歷代先祖歸宿和長眠之地,這裡有清乾隆三十六年張氏合族所立《張氏始祖墓碑》,碑記詳載張氏家族祖籍及其由來始末,張氏分門基本概況,塋域、祭田及祖塋拜掃族規。這裡有張氏始祖及歷代先祖之墓,這裡有張氏先賢明代通判張濬墓,四川巡撫張論墓等,是張氏家族進行紀念先祖創業之艱難,進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地方,張氏子孫每年到這裡修墳祭祖,祭拜祖先,緬懷先賢,慎終追遠,不忘根本。

十世祖《兵刑工部侍郎張公(諱鼎延)神道碑》

第二,建立德里張氏總家廟,以統全族,加強團結,提高張氏家族凝聚力。在全族內,大力倡導張氏後裔繼承優良傳統,傳承家訓家風,耕讀為本,忠孝傳家,加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宣傳教育,愛家,愛國,愛鄉,珍惜同族之間手足之情,患難與共,和睦鄉鄰,孝敬長輩,愛護晚輩,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報效祖國,為祖國全面建設貢獻力量。

德里村張氏家廟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明四川巡按張論所修,明崇禎初年張論、張鼎延父子重建,均屢經兵燹被毀。清朝時期,數次興建,均被毀。

德里張氏家廟

現存張氏家廟位於德里村北寨東側,為德里張氏三門二房張權、張楹、張杜兄弟三支後裔合族家廟。德里張氏三門家廟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春開始修建,建成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秋。為豫西著名工匠宜陽縣人李鴻文修造。德里三門族長張士元,族正張居午、張明堂主持修建,經理人:張東興、張國榮、張居午、張士英、張福生、張朝林、張明堂、張聚堂、張龍范、張龍池、張自發、張永和、張中信、張富華、張孟蘭、張鼎臣、張榮光、張三光、張德魁、張成魁、張全禮、張清溪,張清蓮、張文傑、張雷動、張光恩等。以上這些張氏家族的功臣,他們的功勞千秋永存,張氏後裔永遠銘記。

德里張氏聯誼會成員在家廟前留影

張氏家廟院落:南北長73米,北寬55.5米,南寬29.5米,中寬26米。張氏家廟戲樓:公元一九六五年三月三日上樑。主持人:德里村長張聚臣。工匠:張地福、張福祿。

張氏家廟正殿為方三丈三間,磚木結構,建築雄偉。張氏家廟前有月台一座,月台之下東南角有青桐樹一株,張氏家廟正南有戲樓一座三間。

張氏家廟地基和月台高出地面1.50米,地基和月台用石頭砌成。家廟前月台,東西長12米,南北寬10.70米。月台為合族祭祖時,族人眾多時,參拜時跪拜之處。

張氏家廟前面全部用木格扇門,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環形木雕格子窗,中部為方形木格子窗,下部為木門。

張氏家廟前檐下有斗拱,在檐下斗拱之下為透花木雕,雕刻精美,有牡丹、荷花、松樹、仙鶴、鳥獸,如:喜鵲登臘梅,喜報人間吉祥,意為喜上眉梢;青松與仙鶴,喻為延年益壽;羚羊臥草地,象徵豐衣足食;長頸鹿仰望枝頭,意為和諧在望;鴛鴦交頸眠,意為夫妻親善,家庭和睦;蜜蜂蝴蝶圍繞牡丹漫天飛舞,比喻富貴吉祥。透花木雕下為雕刻精美的花紋木板。有二龍戲珠、二獅相戲,麒麟望風,五嶽映襯,栩栩如生。

德里張氏家廟

張氏家廟東西兩面山牆全部用青磚砌成,白灰勾縫,後牆為土坯砌成。家廟青磚灰瓦,五脊六獸,動物造型,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張氏家廟古樸典雅,宏偉壯觀。

在清代,德里張氏各門各支各派分別建有很多家廟,各支派單獨進行宗族活動,這樣在德里張氏內部就形成了很多宗派,這種狀況不斷地延續發展,無形中嚴重影響了家族的內部團結和凝聚力。為了加強家族團結和提高家族凝聚力,首先德里張氏家族必須建立一個完整的總家廟,以統其族。

2001年春,經德里張氏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澤武倡議,聯誼會會長張延貞、副會長張振卿、張占魁、張迎年等反覆研究討論,形成一致意見,決定把德里張氏三門家廟改為德里張氏總家廟,具體安排聯誼會會長十八世張延貞和張占魁出面做德里張氏三門家族的思想動員工作。張延貞和張占魁回到德里村,多次召開群眾動員大會,採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反覆陳述利害,德里張氏三門族人發揚高風亮節,不計本門利益得失,以全族大局為重,願為張氏家族團結貢獻力量。2003年春經聯誼會會長張延貞和德里張氏三門合族商議,一致同意自願將張氏三門家廟無償捐出,做為德里張氏全族家廟。

經德里張氏聯誼會研究決定,在全族內集資,重修張氏家廟及張氏祖塋,德里張氏三門家廟改為德里張氏家族總家廟,其產權仍歸德里張氏三門所有。

德里張氏總家廟的正式確立,結束了歷史上分宗立派、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是張氏家族文化建設史上的大事,意義重大,影響久遠。

張氏家廟戲樓

張氏家廟正殿門上方懸掛匾額「張氏宗祠」一面。在家廟正殿內供奉:「張氏始祖諱仲文、二世祖諱貴、三世大門祖諱琇、二門祖諱珷、三門祖諱珍、四門祖諱玹之牌位。」並在家廟前檐下樹立《德里張氏捐資功德碑》兩通。祠後樹立《張氏始祖諱仲文配黨氏之碑》、《張氏二世祖諱貴配陳氏之碑》、《三世大門祖諱琇配加氏之碑》、《三世二門祖諱珷配彭氏之碑》、《三世三門祖諱珍配秦氏之碑》、《三世四門祖諱玹配侯氏之碑》等。並為外祖陳公樹立《外祖陳公諱仲武神主碑》,另樹立遷嵩縣張村支祖十二世祖《張公諱興仁懿德碑》。

張氏家廟碑林

張氏始祖諱仲文之碑

二世祖張貴之碑

大門祖張琇之碑

二門祖張珷之碑

三門祖張珍之碑

四門祖張玹之碑

張氏家廟是德里張氏後裔進行尋根問祖的好地方,為德里張氏後裔提供了一個祭祀始祖、追思先祖、緬懷列祖豐功偉績的良好場所,是張氏家族進行家訓、家風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的好基地,是張氏世代子孫魂牽夢繞的聖地。

關於洛寧縣陳吳鄉德里村張氏家族文化體系的構建

德里張氏外祖父陳公神主碑

欒川縣張村祖張公諱興仁懿德碑

第三,重修《張氏家譜》,詳加考證張氏源流,歷代遷徙及支派,分布村落,真實記錄張氏家族發展史,完成這一重大世紀工程。

清順治十四年四門十世伯祖張鼎延編纂《張氏家乘》傳世,為德里張氏合族之譜。其後張氏各門各支,後世相沿修有支譜,然歷經戰亂、災荒、流離、遷徙、社會變遷,張氏家譜大多被毀,倖存的家譜也是殘簡斷編,支離破碎,家譜失敘達數百年之久,悲哀之極,令人痛惜。目前我們德里張氏家族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張氏家譜》,這是張氏家族的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自1984年以來,德里張氏各村後裔多次強烈呼籲重修《張氏家譜》,自那時起,我就立志重修家譜,開始留心收集整理張氏家譜文獻資料,未曾一日懈怠。數十年來,我走訪張氏各支派村落,親赴張氏祖籍地陝西大大荔縣以及張氏外遷嵩縣、欒川、宜陽、澠池等地,考證了解張氏支派遷徙脈絡,整理家族歷史材料。2003年我受德里張氏聯誼會委託讓我全面整理德里張氏合族家譜,重任在肩。自1984年迄今三十五年,為此不曾一日安寢,朝夕提斯,目前已基本將德里張氏大門、二門、三門、四門家譜世系整理在卷,爭取在三年內完成《張氏家譜》覆核、排版、修訂、印刷發行,完成張氏家族全族人的重託,告慰先祖英靈,對張氏先祖有一個交待,完成這一歷史重任。讓我們德里張氏後裔有譜可尋,有根可追,提供一個歷史文獻依據。

《張氏家譜》完成後,我們德里張氏家族這才真正擁有了一個完整的精神追求和信仰體系,張氏祖塋、張氏家廟、《張氏家譜》三位一體,三者共存,那是我們德里張氏家族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德里張氏的無限榮光,也是一個世家望族的必備條件。這三者是我們家族建設的核心,絲毫不容有半點懈怠之心。

德里村是德里張氏家族的發源地,這裡有張氏祖塋、張氏家廟、《張氏家譜》這三大家族文化資源,是張氏先祖留給張氏子孫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張氏後裔進行尋根問祖的好地方,為德里張氏後裔提供了一個追思先祖、祭祀始祖、緬懷列祖豐功偉績的好場所,是張氏家族進行家訓、家風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地。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經常進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張氏家訓、家風,並將之世代相傳,永保張氏家族綿延久遠,繁茂昌盛。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eBTAWwBmyVoG_1ZUj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