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早早
這段時間,正在熱播的《中餐廳》是當之無愧的話題之王。
然而,黃曉明作為店長備受爭議,而王俊凱卻受到了網友們的一致誇獎,吸粉無數。
歸根究底,是因為他擁有滿滿的共情力。
這一季的主廚林述巍是個普通人,第一次參加綜藝。
白天累了一天,大家互道晚安,準備去睡覺的時候,林述巍忽然有些不安地說:
「好難受!」
王俊凱馬上問:
「怎麼了?」
沒等他回答,王俊凱就懂了:
「四處都是攝影機對吧?」
林述巍說:
「是,確實……」
聲音裡帶著一點不好意思。
王俊凱安慰他:
「沒關係,晚上睡覺把它們全蓋上就好了。」
這個19歲少年的表現,不僅暖心,還體現了良好的共情力。
作為一個早就適應了攝影機的明星,王俊凱不僅能感受到素人主廚不安的情緒,還能理解對方的情緒來源——不習慣攝影機。
最後,第一時間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讓對方真正地安心。
(圖片來自網絡)
這種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的處境,並給出恰當回應的能力,就是共情力。
心理學家認為,共情力是社會交往的基礎。
有良好共情力的孩子,能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他們不僅與家人的關係更為融洽、也能在學校里備受歡迎、在工作中如魚得水。
因此,教孩子掌握共情力,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課。
孩子缺乏共情力,會怎樣?
閨蜜有個可愛的兒子叫童童。
有一次,她和我吐槽:童童真是越來越不懂事了!
那天我上夜班,好不容易熬到下班。一進門,就一陣頭暈,恨不得直接坐地上休息。
本來想直接補覺的,可是童童攔著我,非要玩「扮小老師」的遊戲。
我好聲好氣和他說,童童,媽媽累了,不舒服,休息一會再和你玩好嗎?
他不肯,還說「累也可以陪我玩」!這孩子,怎麼一點都不心疼人呢?
實,童童「不懂事」的背後,是共情力的缺失。
沒有共情力的孩子,做事完全從自己的需求出發,不顧及他人感受,更不懂得體諒他人。
同樣是看到同學摔倒,有共情力的孩子會上去幫忙,沒有共情力的孩子只會哈哈大笑。
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會如何呢?
有個網友講了他親戚家發生的事:
一個四年級的男孩,在別人家做客時,從背後猛推了孕婦一把。問其原因,只是因為好奇孕婦摔倒後會不會像電視劇那樣流產。
另一個8歲的男孩,在外面吃飯時,因為覺得好玩,就偷偷把隔壁60歲老人的凳子抽掉。老人跌倒在地,撞到了後腦勺。
這些零共情的「熊孩子」,太可怕!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別人會因為自己的行為,遭受莫大的痛苦。
《共情時代》中提到:共情力,是道德感的根源。
因此,沒有共情力的孩子,如果得不到糾正,將成為一個缺乏是非觀和道德感的定時炸彈。
有共情力的孩子,擁有好人緣
前段時間,《嚮往的生活》里的一幕,感動了很多人。
嘉賓譚松韻剛經歷過喪母之痛,吃飯的時候,黃磊為她準備了一桌家鄉菜,而何炅則溫柔地問她「有沒有夢到過母親」。
(圖片來自網絡)
他們並沒有急著去安慰譚松韻,而是採用了更好的方法。黃磊先用菜肴喚起譚松韻美好的回憶,而何炅給了她一個傾訴的出口。這正是他們共情力強的表現。
共情的能量,就像一個小太陽,默默溫暖著別人,也讓別人情不自禁地回饋以溫暖。這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比所謂的技巧更為重要。
也怪不得黃磊和何炅,會成為娛樂圈好人緣的典型代表了。
美國教育之父卡耐基曾說:
「一個人要成功,15%靠知識,85%要靠與人交往的能力。」
有共情力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將更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喜愛,在人生路上,也會不斷得到真心的幫助,從而讓自己走得更順暢。
有共情力的孩子,擁有好心態
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後記中,龍應台講了一件事。
在巴黎遊玩的時候,因為被售票員無視,她一整天都悶悶不樂,沒有心情遊覽,連巴黎這座城市都讓她覺得很差勁。
她把這件事告訴二兒子菲利普,沒想到,菲利普說:
「媽媽,你為什麼不這樣想:售票員住在離市區很遠的郊外,來地鐵站上班要轉很多次車。而且今天下雨,她可能天還黑著就出門了,也許她只是太累了。」
龍應台聽完,一瞬間想通了,也終於找回了久違的好心情。
因為菲利普能與售票員共情,所以能體諒她。遇事總能體諒他人的孩子,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會鑽牛角尖。
這樣的孩子,更豁達,更快樂,更能看到人生的好風景。
有共情力的孩子,更有競爭力?
《全新思維》的作者丹尼爾·平克說:
「我們正從一個講求邏輯與計算器效能的信息時代,來到一個重視共情力的感性時代。」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將共情力作為評判人才的重要標準。
美國spirit航空公司,有一道經典的面試題:請你向一位盲人描述黃色是什麼樣的。
這道題考察的,是求職者能不能把自己代入盲人的處境,體會盲人的感覺,也就是共情能力。
(圖片來自網絡)
許多在公司身居高位的人,例如抖音創始人張一鳴、騰訊副總裁張小龍,都視共情力為自己致勝的核心。畢竟,有了共情力,才能充分理解用戶的需求,做出的產品才有靈魂。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
「共情作為一種良好的品質,不單純是一種情感,它是一種有素養的想像力。」
未來,是想像力的時代。擁有共情力的孩子,能更好地捕捉時代的需求,在未來會更有競爭力。
聰明的父母,這樣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對孩子共情力的培養,在於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共情的前提,是培養孩子的情緒認知力。
《全腦教養法》的作者丹尼爾•西格爾認為:培養孩子的情緒認知力,需要耐心地詢問孩子的感受,並幫助他們把這些感受具體化。
1. 教孩子連接感受與情緒
在《媽媽是超人》里,霍思燕的閨蜜帶著兒子Leo來做客。小Leo長得和嗯哼小時候特別像,霍思燕看了很喜歡,一直抱著他玩遊戲。嗯哼非常吃醋,賴在地上不起來,想引起媽媽的注意。
客人走了之後,霍思燕溫柔地問嗯哼:
「你剛才為什麼那麼做呀?是不是看到媽媽和Leo玩,你不開心了?」
嗯哼承認了,霍思燕接著說:
「媽媽知道,這是你吃醋了。」
霍思燕不僅沒有當場責罵嗯哼,還幫助他把不高興的感受具體化,和「吃醋」這個情緒名稱聯繫起來。
孩子天生就有各種情緒,但卻無法自己分辨,也無法用語言來命名。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如果能抓住孩子每個展露情緒的機會,一遍遍引導、練習,孩子就能把不同的情緒和自己的感受一一對應。
孩子對情緒的體驗越深入、越完整,就越能理解他人情緒,做出良好的回應。
2.引導孩子考慮他人的需求
「青少年研究院」的項目負責人,曾就讀於北大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孫海虹,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有一次,女兒的同學過生日。她選了一件自己非常喜歡的禮物,想要送給同學。孫海虹對女兒說,同學過生日,你要想一想同學喜歡什麼,這樣他才會高興。
有智慧的父母,都會讓孩子懂得,他不是世界的中心。一個心中有他人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才會考慮他人的需求,才更能與他人、社會和諧相處。
培養孩子的共情力,除了要讓孩子體會到「是什麼感覺」,更要教孩子思考「該怎麼做」。
前幾年大火的《爸爸去哪兒》中,張亮和天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村長要求大家集合,天天卻大喊大叫地搗亂。晚上回到家,張亮邀請天天玩「角色扮演遊戲」。天天扮演村長,張亮扮演天天。
當天天喊了「集合」之後,張亮先是在床上打滾、大喊大叫,然後是規規矩矩聽天天說話。
他問天天,你喜歡哪一個孩子?天天說:
第二個。
這時張亮才進入正題:
「對啊,現在你知道村長的感受了吧?白天你那樣做特別不禮貌。」
在旁觀者的視角下,孩子能更直觀地體會他人的感受,從而主動思索該怎麼做。下次碰到同樣的事,也能更好地處理。
(圖片來自網絡)
哈佛大學講師喬拉米卡利說:
「共情,能穿透痛苦和恐懼的漫漫黑夜,找到我們生而為人的光。」
作為父母,在為孩子選擇什麼樣的補習班,買什麼樣的輔導書之外,我們更要教孩子掌握共情的力量,幫助他們找到自己人生中的「那道光」。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