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聯合揭露涉老詐騙四大套路,提醒家裡的老人注意

2019-12-04   中國鄉村之聲


又被「高額回報」騙了錢?又因「保健品」上了當?近年來,涉老詐騙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在社會上產生了惡劣影響。


民政部12月3日聯合中國銀保監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四項風險提示,揭露涉老詐騙四大套路,推動老年人防詐騙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圖片來源:新華社


以「高端養老」誘惑

涉案動輒上億元

  

級別最高的翡翠會員消費滿25600元,每天返現130元,最終返利高達64320元,辦理多張會員卡還贈送蠶絲被、足灸桶等禮品,高級會員還能享受免費旅遊服務。

  

這些看起來回報豐厚、由「老媽樂」公司提供的「消費養老」服務,實際上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先後有北京、江蘇、河南、河北、山西、福建、吉林等多地老人受騙,涉及金額上億元。

  

類似的涉老詐騙案件並不少見。一家名為「天地自然健康養老公司」的企業自2015年起招募了幾千名老年會員,承諾會員交費後不僅可在養生莊園吃飯、購物、就醫、參加旅行團,每年還可以拿到6%至14%的返利,打折之後單日最低房費和餐費僅為67元和12元。

  

然而,2018年4月,該公司負責人外逃,帳面資產也所剩無幾。經調查,這家所謂「高端養老企業」既無土地手續也無養老資質,完全就是個騙子公司,涉案金額超過3億元。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綜合養老服務領域非法集資及詐騙案件頻發,形式也花樣翻新,包括以提供「養老服務」名義收取會員費、床位費;以投資「養老項目」、銷售「老年產品」名義吸收資金;以房養老「套路貸」詐騙等。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新: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在養老壓力下,廣大老年人對現有資產「保本升值」的需求也逐漸提升,這給了詐騙團伙以可乘之機。「涉老詐騙案件中,非法集資等涉眾型犯罪占很大比例,所以老年人常會有自發性的集體維權行動,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社會不穩定。



四項風險精準揭露詐騙套路

風險自擔提醒老人和家屬加強防範

  

針對當前一些養老機構、企業以養老服務名義非法集資、欺詐銷售「保健品」等情形,民政部等多部門近年來採取多項措施防範打擊。

  

為深入揭露涉老詐騙真相,民政部聯合中國銀保監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3日發布4項風險提示


——高額返利無法實現。所謂「返利」其實就是拆東牆補西牆。多數養老服務機構、企業不存在與其承諾回報相匹配的正當服務實體和收益,資金運轉難以持續維繫,潛在風險很大。專家指出,「高回報」往往就是高風險的信號。

  

——資金安全無法保障。「會員卡」「預付卡」等形式的預付資金由發起機構控制,未實施有效監管,存在轉移資金、捲款跑路的風險。2018年5月,養老產品「愛福家」資金鍊斷裂,公司負責人外逃,該公司非法吸納數萬名中老年群眾資金過百億元。

  

——健康需求無法滿足。不少「保健品」採用偷換概念的手法,與合法註冊批准的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等混同,騙取消費者信任,但所聲稱的保健功能未經科學評價和審批,往往無效甚至貽誤病情。

  

——運營模式存在違法風險。一些「養老公寓」「養老山莊」不具有銷售商品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銷售商品為目的,而是以免費旅遊、贈送實物、養生講座等欺騙、誘導方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中國政法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李愛君:此次提示特彆強調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要自擔,應引起老年人和家屬的高度警惕。


多地探索打擊防範風險舉措

對「高回報」「高利潤」需高度警惕

  

近年來,在打擊涉老詐騙類案件和提升老年人防範意識和能力方面,各地各部門多措並舉,產生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經驗。

  

以江西省為例,有關部門一方面前移監管關口,各級登記管理機關自養老機構進行登記註冊之日起介入監管,加強備案前的非法集資風險防範;另一方面加強監測預警,建立舉報獎勵制度,通過「贛金鷹眼」監測預警平台、江西涉眾型經濟犯罪監測預警平台等加強網上監測。

  

海南民政廳注重加強宣傳,今年以來共開展宣傳活動2043次,印發各類宣傳材料70000餘份,並以開展2019年全國「敬老月」活動為契機,大力宣講養老服務以及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的有關法規政策。

  

李愛君表示,歸根結底,要更好地關懷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也幫助老年人認識到,「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遇到「高回報」「高利潤」等字眼時要格外提高警惕。民政部等也提示,如發現涉嫌違法犯罪線索,應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


本文來源:新華視點

轉載編輯:楊瀅 //責編:李沛 // 監製:汪群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