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教育方式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2020-03-20     爸媽精讀

作者:薔薇花開(爸媽精讀主筆)

隔壁家有一對兄弟倆,經常為搶玩具鬧不愉快。

昨天,兩個孩子在一起玩搭積木,哥哥要拼房子,弟弟想拼一輛車,因為少了積木,於是在哥哥搭好的房子中拿走了幾個。

哥哥不樂意:「拿來,這是我的!」

弟弟不願還,也跟哥哥較起勁:「不給,我就要!」

於是兩兄弟開始搶起來。弟弟搶不贏哥哥,就在地上撒潑大哭。

孩子的媽媽見狀,跑過來拉著哥哥一臉不耐煩地教育起來:「你是哥哥,你得讓著弟弟。」

「不能這麼自私,要學會分享,不然沒人願意跟你玩。」

「整天只知道玩,就沒看你搞學習,還老是跟弟弟搶玩具,真不讓人省心!」......

這就是隔壁家二寶的日常,每當這個時候,媽媽對待孩子們的方法要麼是講道理,要麼就是權威打壓,總之,只要能讓兩寶消停就行。

法國著名教育學家盧梭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其實,這三種教育方法只是家長發泄情緒的手段,並不是為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變得更好。

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要找到一些更合適、更有效的方法。

講道理沒用

最近幾天,孩子總是和隔壁家的小朋友玩得不想回家吃飯。

昨天仍是午飯時間,我在廚房,聽見她爸先是在門口大聲叫喚,可能孩子沒有搭理,他便過去開始跟孩子講道理:咱們吃完飯再玩,不吃飯,哪有力氣玩啊......

不論爸爸怎麼說,孩子就是不聽。不見有效,爸爸乾脆生氣地抱起娃往家裡走。

哪知孩子和小朋友玩得正起勁,被爸爸這麼一抱離,「哇」地傷心哭起來。

曾經看過一本叫做《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的書,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提到處理孩子情緒時需要情感引導的方法。

「情感引導就是在孩子表現出情緒時,準確地教會他這種情緒叫做什麼,應該怎麼做。」

首先,不要輕視、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然後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能夠說出自己的感受時,家長應給予理解和接納,再引導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想到這,我趕緊過去,接過娃,把她抱在懷裡,先是接納了她的情緒。

我問她:「寶寶是不是想跟哥哥玩拼圖,爸爸不同意,你非常生氣?」她點了點頭。

見她情緒有些許緩和,我繼續對她說:「寶寶,你看,我們現在已經到了吃飯時間,如果你想繼續玩,就會錯過午飯,而晚飯還要等好久呢,等會可能會餓肚子。你是選擇繼續跟小朋友玩,還是吃完飯後再玩,媽媽讓你自己來選擇。」

沒想到孩子一邊擦拭眼角的淚水,一邊小聲地嘀咕:「先吃飯。」

我也不浪費機會地給她點贊:「寶寶,你看,這就叫做合理選擇,你做到了,真棒!」

孩子見我表揚了她,瞬間興致勃勃地自己洗手吃飯去了。

有的時候,家長總是埋怨孩子叛逆難以管教,其實是他們用錯了方法,自私地將所有問題讓孩子背了鍋。

當你換個姿勢,蹲下來與孩子的目光平視,以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站著對孩子居高臨下地指責時,你會理解孩子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後的秘密。

孩子的內心其實很單純,家長若能準確地說出孩子的感受,並給予接納和理解,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尊重,反而情緒平息得比較快。

與其對孩子講大道理,不如把自己變成小孩,以小孩的思維,用大人的智慧,來處理問題,結果會大相逕庭。

發脾氣沒用

因為疫情,學校延遲開學,全國中小學生都開始在家裡上起了網課,這可讓不少家長和孩子們崩潰了。

最近看到一則視頻中,一位爸爸在教孩子寫作業,因為剛開始上網課,孩子還不太適應,課後不知道老師布置的作業內容。

孩子的爸爸認為孩子上網課沒有認真聽老師講課,只知道玩,便忍不住對女兒發起了火。

爸爸發脾氣的樣子真的很可怕,小女孩努力想要給爸爸一個滿意的回答,可一次次讓爸爸的火氣不斷飆升。

看著小女孩抽泣地蜷縮在角落裡,心裡不免有些心疼這個孩子。

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認為這樣是在教育孩子,為孩子好。事實上,這樣不但不利於親子關係,還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心理研究發現: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會讓他們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甚至會有自殺的傾向。

為了孩子能沐浴在愛的環境下健康成長,家長首先應該控制自己的壞脾氣。

1、學會自我放鬆

如果想對孩子發火時,可以讓自己先暫時離開一會兒,比如做個深呼吸,學會自我調整放鬆,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辦法。

或是聽聽音樂,玩玩手機,也可以跟家裡其他人聊聊天,出去走走等,讓情緒冷靜下來,才能更好更理智地處理問題。

2、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作為家長,除了要對孩子克制自己的壞情緒外,還要了解孩子的成長基本規律。

哈佛大學一套關於兒童養育方面的系列書籍《你的N歲孩子》,這是哈佛學者們用了40年的時間來研究每一個年齡階段孩子們的發展規律,以及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所擁有的能力。

而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發脾氣,正是不了解孩子,對孩子要求過高,達不到期望而生氣。

3、讓孩子知道你的情緒,了解你的想法

克制情緒並不是等於壓抑怒火,對孩子的錯誤放任不管。相反要直接向孩子闡述你的感受,告訴孩子,他的行為讓自己很生氣。

比如,孩子總是喜歡將東西亂放,丟三落四,做事粗心大意,總是讓父母來收拾殘局,心裡不免有些怒火。

你可以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並直接建議孩子應該怎麼做。要讓孩子知道,你發火是因為孩子做事的態度不夠認真。

說到底,發脾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它只會將你的情緒引爆,讓你的言行瞬間變成傷害孩子的利器。

我們可以發泄,但必須保持清醒和理智,不能只顧自己一吐為快,要學會好好聽話,給孩子機會,孩子才能好好說。

刻意感動沒用

刻意感動孩子,也是很多家長最常用的一招。

其實這種方法只不過是家長的自我感動罷了,對孩子不僅不管用,反而還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壓力。

知乎上有一個90後網友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9歲的時候,父親經常帶他去吃肯德基,按照那個時候的生活水平,肯德基的消費算是比較高的。

而且每次去吃肯德基,父親總會對他說:「你看我對你多好!這麼貴的漢堡,我們自己都捨不得吃,就只買給你吃,你以後得好好報答我們!」

網友也因此積壓了很多負面情緒,一度認為自己不孝,心裡的罪惡感也越來越強。

打一巴掌又給一顆糖,美其名曰我愛你,實際上是對孩子道德綁架。

很多孩子都非常討厭父母說這樣的話,看上去是為你好,其實是父母控制欲強,擅自作主,強迫孩子做一些自以為對的事情,欲想用自己的付出和愛來讓孩子感到內疚,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對孩子的愛也毋庸置疑,但是這種愛的方式只會逼得孩子透不過氣,產生一種深深的束縛感。

做為父母,與其自以為是地去控制孩子,不如選擇相信孩子,給孩子自由和尊重,相信孩子有選擇的能力,也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成長。

哲學家弗洛姆說:「如果沒有尊重,愛就很容易墮落為統治和占有。」

擁有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真正獲得自由和尊重的孩子;而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不僅感受不到愛,還會失去自我認知和自信。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為此傾儘自己的能力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也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但無論父母有多正確的教育觀念,最重要的還是得找到合適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正確的教育方法,不僅讓家庭氛圍變得更和諧,親子關係變得更親密,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作者簡介:薔薇花開,爸媽精讀主筆,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親子寫作營第5期學員,二胎媽媽,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也喜歡用文字見證孩子的成長,願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與志同道合的你一起探討育兒經;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註: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DThiAXEBnkjnB-0z2i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