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巴馬的那社鄉祥蘭村,天藍雲白稻香,祥雲朵朵那麼美

2020-09-03   朱文鑫

原標題:廣西巴馬的那社鄉祥蘭村,天藍雲白稻香,祥雲朵朵那麼美

到了長壽之鄉巴馬,我說,去看看這裡的美麗鄉村。於是融媒體的莫台一早就熱心的帶我走進了那社鄉的祥蘭村,一進村口,看到的是天藍、雲白和大片大片的金黃的水稻和掩映在綠樹間的潔凈整潔的民房…..祥蘭村祥雲朵朵、那社鄉那麼美。

走進村委會辦公室,只見駐村第一書記正在埋頭整理三年來的紮根基層脫貧攻堅的材料,見我們來,熱情地讓座,連連說「請坐請坐」。我了解到,他們緊緊圍繞 「真脫貧,不返貧」的目標任務,嚴格按照脫貧摘帽標準要求,深化各項脫貧措施落實,全力推進祥蘭村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極大實效。

跟隨第一書記,我們隨意選擇了祥蘭村20個村民小組其中的兩個小組,書記說,全村現有人口554戶2275人,全村貧困戶353戶1590人,屬於深度貧困村。全村有5.37萬多畝經濟林,戶均約100畝,其中種植山茶油林1.2萬畝,戶均22畝;種植八角林7500多畝,戶均約14畝;種植杉木1.6萬畝,戶均約30畝;種植松木5100多畝,戶均約10畝。2016年以來,鄉黨委、政府通過加大對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並通過實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異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目標,僅用不到兩年,祥蘭村於2018年實現脫貧出列。

2019年,祥蘭村又實現了4戶17人脫貧摘帽,今年計劃實現剩餘5戶18人全部脫貧摘帽,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應該是脫貧後的一座美麗鄉村,也是一座有特色產業的鄉村。書記帶我看了這裡的產業發展,本村「3+1」特色產業分別是油茶、優質稻、雞、八角,產業發展指導員有4人。產業以獎代補資金,投入食用菌合作社100戶,每戶資金入股9000元,年底分紅每戶利潤1000元;投入林下養雞合作社88戶,每戶資金入股4500元,年底每戶分紅利潤1500元。本村特色產業覆蓋353戶貧困戶,覆蓋率達100%。祥蘭村現有4個產業基地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雲祥油茶、昌祥小骨雞、鴻祥食用菌、旺祥桑蠶),各個合作社正常運轉。

你猜猜這架子是做什麼用的?

而且,村民的住房和基本醫療、義務教育、路通村屯、安全飲水、電用指、本公共服務、電視、村集體經濟收入等等都指標達標。

鄉村的發展關鍵是基礎設施建設,都得到了穩步推進。按照「激發內力、增強合力、先急後緩、不等不靠」的原則,緊緊圍繞貧困村「十一有一低於」退出指標,鞏固惠民興村根基。年內,硬化了響拉林場、六煙屯、盤朋至林場等道路硬化工程;新建了祥蘭村響拉屯、六煙屯、巴懷屯等3座小橋;修通了周羊至周讀、周羊至巴懷、巴懷至東平、龍料至六華等4條生產道路,解決了群眾生產出行難的問題;繼續加大林下養雞基地、種桑養蠶示範基地、食用菌基地等項目建設。真正實現了村村通,實現了「一村一品」。

同時,按照「強產業、促發展」思路,長短結合,大力提高群眾致富增收能力。因地制宜,致力打造祥蘭村的特色產業發展。根據本村的油茶、桑蠶、小谷雞、手工刺繡和食用菌等特色產品,成立了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著力打造「產業示範基地」。存欄10萬羽小谷雞基地共投入6批雞苗養殖,其中前四批12000多羽小谷雞已出欄;創建100個棚食用菌基地和1000畝桑蠶基地已投入運營;8800畝老油茶林已完成低產改造。積極引進外出務工青年回鄉創業,利用自治區政府特色產業基金引導3名經濟能人養殖552窩馬蜂和種植600多畝桑樹。特色產業發展嚴格按照「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民」的方式來經營,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獲得土地紅利,還參與務工收益,並通過培訓後進行自主創業。

那社鄉祥蘭村堅持文化與傳承保護與繼承,作為瑤族中藍靛瑤,他們依舊保持傳統的植物染布和傳統手工刺繡技術,並且一代一代保持傳承與創新結合,同時,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提升,在村民生活提高的同時,不忘加強文化陣地建設。

先後在六煙屯、周羊屯修建了文化舞台,在響啦屯修建了籃球場,豐富了村民的文化體育活動,在那林屯提檔升級重新村級服務中心。村級文化隊伍建設也得到強化,祥蘭村已建設一支村文藝隊伍,通過示範引導、規範培訓等形式,村文藝隊隊伍不斷充實,表演水平逐步提高,群眾參與度逐步增強。

不斷強化文化活動開展,先後開展藍靛瑤民俗節等民俗活動,有效提升村級文化氛圍,成為巴馬脫貧攻堅中的典型的美麗鄉村代表示範村。